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54篇
化学   233篇
晶体学   4篇
综合类   17篇
数学   31篇
物理学   2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利用电动势法得到了牛血清白蛋白(BSA)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相互作用的结合等温线. 通过四阶导数紫外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相互作用过程中芳香族氨基酸残基微环境极性的变化. 通过研究发现, 随着SDS浓度的逐渐增大, SDS在BSA上的平均结合数(v)逐渐增大, 色氨酸(Trp)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在减弱后保持基本不变, 酪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在明显增强后稍有减弱, 苯丙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略有增强. 结果表明, 当v由0增大到14时, SDS主要结合在BSA的Trp-213附近并逐渐形成聚集体, 从而诱导BSA由结构域ⅡA 开始逐渐展开. 此后, SDS呈正协同作用的特点与BSA 结合, v急剧增大. 当v约为302 时, SDS在BSA上的结合基本达到饱和, BSA的构象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72.
稀土离子(Nd^3 ,Sm^3 ,Eu^3 ,Gd^3 ,Tb^3 )对抗凝血因子(ACFI)的内源荧光有不同程度的淬灭作用。稀土离子与ACI I 光滴定的结果表明,ACFI分子中有两个稀土离子结合位点,稀土离子和钙离子在ACF I分子中两个结合位点是共同的竞争结合位点。每个稀土离子与ACF I的结合常数K1和K2相接近,说明两个结合位点的结构可能基本一致。不同的稀土离子与ACF I之间有相近的结合常数K1或K2,表明ACF I分子中的两个结合位点在结构上都有较的柔性,这种结构柔性为钙离子在ACF I与活化凝血因子X的结合反应中所起的激活作用提供了结构基础。  相似文献   
73.
低温SCR脱硝技术具有效率高、能耗低、无二次污染等优点,是很有前途的脱硝净化技术.我们制备了一系列多活性位点催化剂(PdxVy/TiO2),并对其NH3-SCR脱硝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Pd0.12V4/TiO2催化剂在250℃时可达到接近100%的NOx转化率和N2选择性.结合XRD、TEM、XPS、H2-TPR、in situ DRIFT和DFT分析,考察了催化剂表面NOx催化脱除机理.所得数据表明,该催化剂对NH3、O2和NOx等反应气体分子表现出强烈的吸附性能,且均为化学吸附,所有组分(Pd Ox和VOx)在NOx的催化脱除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氧化还原循环(2V4+(Ti  相似文献   
74.
The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and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investigation showed that the binding sites of Zn^2+ with oxidized insulin B chain are His 5, His 10, and Arg 22, which lead to the selective cleavages of the peptide bonds at Ash 3- Gin 4, His 5-Leu 6, Gly 8-Ser 9, and Glu 21-Arg 22 of oxidized insulin B chain.  相似文献   
75.
ZrCl4/Hantzsch 1,4-dihydropyridine is a mild and highly efficient reagent combination for the direct reductive amination.Weakly basic amines such as anilines substituted by electron-withdrawing group and heteroaromatic amines can be reductivelyalkylated with electron rich aldehydes and ketones under mild conditions to form the secondary amines in excellent yields.  相似文献   
76.
紫杉烷14β-羟化酶(T14H)是催化产生紫杉烷支路化合物的关键酶。抑制T14H活性可以促进前体流向紫杉醇代谢途径,从而提高紫杉醇含量。本文根据T14H的一级结构,构建T14H蛋白模型,选取最优蛋白模型进行优化并评估。随后,对模型潜在活性位点进行分析,从19个活性位点中选取较合理的5个活性位点进行下一步的分子对接研究。将150个植物内生菌次级代谢产物及4种羟化酶抑制剂一次对接于5个活性口袋,对比分析互作模式与结合分数进行筛选。筛选出可作为T14H抑制剂的先导化合物,对开发研究T14H的竞争性抑制剂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7.
二价金属离子C u2+在很多工矿企业周围水源及土壤中存量超标,造成生态环境恶化,传统的药剂及生物处理容易产生二次污染.黄腐酸由性质相似分子团簇构成,具有水溶性好、络合作用强及化学活性高的特点,对环境中C u2+分布、迁移和生物利用度可以实现高效控制与环保处理,是近年科学研究热点.现代多光谱表征分析有助于揭示黄腐酸与金属...  相似文献   
78.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平面波赝势方法,探究了化学气相沉积硼掺杂和氮掺杂金刚石的吸附生长过程:建立了一端为氢终止表面的金刚石基底模型以及单个氮取代或单个硼取代的掺杂金刚石基底模型,并计算这些模型的最优稳定结构;研究了不同碳氢基团(C、CH、CH2、CH3)、硼氢基团(B、BH、BH2)和氮氢基团(N、NH、NH2)在有活性位点的不同基底上的吸附过程和吸附难易程度.对比计算结果表明:硼原子和氮原子能通过原位取代的方式掺杂进入金刚石晶格中,并且带有两个氢的基团(BH2、NH2)是最有利的掺杂基团;氮原子通过取代进入金刚石晶格中后,难以形成氮二聚体,不能大量掺杂,而硼原子较易形成硼二聚体,可以实现大量掺杂.  相似文献   
79.
重金属离子对猪胰α-淀粉酶活性影响的作用机理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通过在α-淀粉酶介质中加入Ce^3 ,Cd^2 和Pb^2 ,研究其对α-淀粉酶活性影响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低浓度重金属离子对酶活性有激活作用,高浓度则严重抑制酶活性。在高浓度下,Ce^3 ,Cd^2 和Pb^2 能完全竞争出α-淀粉酶中的Ca^2 。荧光滴定结果表明,Ce^3 ,Cd^2 和Pb^2 不仅可能完全占据Ca^2 的结合位点,而且还可能在Ca^2 的结合位点以外的氨基酸残基上结合,从而导致酶的构象改变。  相似文献   
80.
李灿 《催化学报》2016,(9):1443-1445
单原子催化剂(SAC)是多相催化领域一个新兴的研究热点,是指催化剂中活性组分完全以孤立的单个原子的形式存在,并通过与载体作用或与第二种金属形成合金得以稳定.相比于纳米/亚纳米催化剂,单原子催化剂具有诸多优势:(1)活性组分达到最大程度分散(100%),可有效提高金属(特别是贵金属)原子利用率;(2)活性位点的组成和结构单一,可避免因活性组分组成和结构不均匀导致的副反应,从而显著提高目标产物的选择性;(3)单原子催化剂兼具高活性、高选择性和可循环使用的优点,有望成为连接均相催化与非均相催化的桥梁.因此,单原子催化剂为在原子尺度上理解催化机理和构效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2011年,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涛院士团队首次合成了单原子铂催化剂Pt1/FeOx.该催化剂通过共沉淀法制备,在CO氧化以及PROX反应中展示出优异的催化性能,其TOF值为相应的纳米催化剂3倍之高,在此基础上,该团队随后发展了一系列贵金属单原子催化剂,例如Ir/FeOx,Pd/ZnO,Au/CeO2和Ag-Pd/SiO2.这些催化剂在水气变换反应、乙炔选择性加氢反应、芳香硝基化合物选择加氢等反应中表现出了优异的催化活性及选择性.尤其是在3-硝基苯乙烯选择性加氢反应中,单原子催化剂Pt1/FeOx的TOF值高达1500 h-1,是文献报道最优催化剂的20倍;产物3-氨基苯乙烯的选择性高达99%.在单原子催化剂概念提出的短短几年,它已经成为目前多相催化领域的研究热点,并且发展出许多新的单原子催化剂制备方法.然而,由于单个原子具有较高的表面能,因此目前制备的单原子催化剂负载量往往较低(<0.5 wt%).另一方面,目前单原子催化剂的研究对象主要为贵金属,而非贵金属单原子催化剂却鲜有报道.近日,张涛团队在非贵金属单原子催化剂领域取得新的进展.他们成功制备出了负载量高达3.6 wt%的Co-N-C单原子催化剂,并结合密度泛函理论(DFT)和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XAFS)技术首次解析出Co-N-C催化位点的精确结构.Co(Fe)-N-C是一类在电催化领域受到广泛关注的材料,在氧还原反应,析氢反应以及CO2电还原反应中均有良好的催化性能,被认为是一种最有希望取代商业Pt/C电极的非贵金属催化剂.然而,由于其组成较为复杂,人们对其活性中心的认识存在诸多争议.Co(Fe)-N-C催化剂通常采用高温焙烧法制备,即将金属前驱体,含N,C配体以及碳载体在600-9000℃高温下焙烧,这往往导致催化剂中同时含有不同尺寸的Co(0),CoOx以及CoM,也含有常规表征手段难以发现的Co(Fe)单原子.张涛团队利用Mg(OH)2作为牺牲载体,制备出了完全单原子分散的Co-N-C催化剂(图1(a)).作者通过原子分辨的高角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镜(HAADF-STEM),XAFS和DFT计算,首次证明Co-N-C催化活性中心的结构为CON4C8-1-20z.在这种模型中,Co中心在径向方向与4个N配位,轴向有2个弱吸附的氧气分子吸附在Co原子上(图1(b)).与之前报道的贵金属催化剂显著不同的是,在Co-N-C单原子催化剂中,Co含量高达3.6 %.值得称道的是,这种Co-N-C单原子催化剂在芳硝基化合物选择加氢制备偶氮化合物的反应中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可媲美贵金属催化剂.使用Co-N-C催化剂,在温和条件下即可实现从芳香硝基化合物一锅法绿色合成偶氮化合物,并且该催化剂具有优异的底物普适性,即使底物含有-C=C,-I,-Br等基团时,也可高效生成相应的偶氮苯.这项工作的另外一个意义在于获得了非常均一的Co-N-C活性位组成和结构,这为利用多种表征手段精确解析结构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某种意义上讲,之前文献中报道的含有多种Co物种的Co-N-C催化剂,其活性中心的认定需要重新审视.事实上,Co的配合物作为分子催化剂已经广泛应用于均相催化中;而这项工作中的Co单原子通过与N,C配位而稳定,活性中心类似于均相催化剂中的Co配合物,但却形成了真正的多相催化剂.因此我们可以预测,许多过渡金属均相催化剂有可能通过该工作中的单原子制备策略转化为多相催化剂,从而使单原子催化剂真正成为均相催化和多相催化的桥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