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78篇 |
免费 | 22篇 |
国内免费 | 440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784篇 |
晶体学 | 9篇 |
力学 | 32篇 |
综合类 | 16篇 |
数学 | 10篇 |
物理学 | 8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28篇 |
2022年 | 19篇 |
2021年 | 26篇 |
2020年 | 17篇 |
2019年 | 17篇 |
2018年 | 9篇 |
2017年 | 18篇 |
2016年 | 31篇 |
2015年 | 20篇 |
2014年 | 48篇 |
2013年 | 29篇 |
2012年 | 36篇 |
2011年 | 39篇 |
2010年 | 31篇 |
2009年 | 39篇 |
2008年 | 25篇 |
2007年 | 36篇 |
2006年 | 29篇 |
2005年 | 32篇 |
2004年 | 37篇 |
2003年 | 47篇 |
2002年 | 24篇 |
2001年 | 48篇 |
2000年 | 33篇 |
1999年 | 24篇 |
1998年 | 24篇 |
1997年 | 13篇 |
1996年 | 39篇 |
1995年 | 27篇 |
1994年 | 22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16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51.
52.
采用流延成膜法制备了4种增容改性的聚偏氟乙烯(PVDF)与聚醚型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固体共混物(PVDF/TPU).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PVDF/TPU的相互作用,并探讨了其增容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与PVDF/TPU-1,PVDF/TPU-2及PVDF/TPU-3相比,加入γ-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端氨基丁腈橡胶(GPTMS-ATBN)后,PVDF/TPU-4的2个玻璃化转变温度(Tg)相互靠近,两相界面存在分布梯度,构成了双相连续的微观结构,表明GPTMS-ATBN增容PVDF/TPU共混物具有显著效果.同时,PVDF/TPU-4的共混结合能大幅减小,二面角扭转能、键角弯转能等明显增大,表明PVDF及TPU与GPTMS-ATBN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证实了GPTMS-ATBN增容PVDF/TPU的机理为GPTMS-ATBN中ATBN链段与PVDF彼此缠绕,相互混溶,而水解后两端GPTMS中大量羟基与TPU分子链中氨基甲酸酯键及醚键相互吸附,从而生成了氢键. 相似文献
53.
54.
采用聚氨酯泡沫为模板,依次修饰羧甲基纤维素钠(CMC)、Fe~(3+),在惰性气氛中高温热处理反应,制备多孔结构的磁性吸油材料.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吸收光谱、X-射线衍射、接触角等技术对材料进行表征.详细考察了加热反应温度、CMC浓度和Fe~(3+)浓度对材料吸油性能和磁性的影响规律.实验表明,当加热反应温度选择230°C,CMC浓度为0.3 wt%,FeCl_3浓度为0.1 mol/L时,材料吸油性能最佳,对正己烷、二甲苯、环己烷、甲苯、乙酸乙酯、氯仿、机油、原油等有机溶剂和油类分子的吸附容量为10倍左右.磁性多孔材料具有明显的亲油、疏水特性,水的接触角达115.9°,同时材料密度只有0.036g/cm~3,能够漂浮于水面,实现对水面有机溶剂的快速吸附.吸附后的材料在外界磁场控制下,能够通过磁分离方式从水面快速分离.该材料具有良好的循环利用性能,可重复使用20次以上,吸油性能仍然保持良好. 相似文献
55.
以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做模版剂,采用化学氧化法将吡咯(Py)在羧基化MWCNTs表面聚合制备PPy/MWCNTs导电材料,将其添加到溶剂型聚氨酯(PU)溶液中制备了PPy/MWCNTs/PU导电复合材料,研究了Py用量对PPy/MWCNTs及其PU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随Py用量的增加,PPy/MWCNTs的长度不变,管径增大,sp~2和sp~3杂化C含量先提高后减少,N的掺杂梯度降低,PPy/MWCNTs的导电率高于羧基化MWCNTs和PPy.当Py用量为羧基化MWCNTs的20%时,其导电率最大.PPy/MWCNTs中N元素的掺杂程度及其管径变化是引起PPy/MWCNTs/PU复合材料的性能不同的主要原因.增加Py用量,MWCNTs中亲水的羧基因对PPy掺杂而消耗,相同导电材料用量时纳米导电粒子数目相对减少,PPy/MWCNTs/PU复合材料的耐水性能提高,定向应力、储能模量和玻璃化温度降低,导电率先增加后减小.当Py用量为羧基化MWCNTs的15%时,导电率最大. 相似文献
56.
首先采用溶液共混法制备出石墨烯-碳纳米管(G-CNT)/聚氨酯(TPU)复合材料,然后通过拉伸实验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来考察该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微波自修复特性,并从力学及材料与微波之间的相互作用等角度对其拉伸强度增强和微波修复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拉伸强度方面,与单一的石墨烯或CNT增强TPU相比,G-CNT之间形成的协同效应使TPU拉伸强度得到进一步提高,当石墨烯和CNT的质量比为3∶1时,G-CNT/TPU抗拉强度较纯TPU提高了67%,较G/TPU提高了18%,较CNT/TPU提高了25%;在材料裂纹的微波修复方面,石墨烯和CNT之间的协同效应使TPU材料自修复效果得到有效提高,当石墨烯和CNT的质量比为3∶1时,G-CNT/TPU修复效果达到最高值117%. 相似文献
57.
以蓖麻油(CTO)或三羟甲基丙烷(TMP)作为交联剂,合成了一系列自愈合聚氨酯弹性体(PU)。借助核磁共振仪和红外光谱仪分析了产物结构,通过电子拉力试验机研究了交联剂添加量对PU的力学性能以及自愈合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TO和TMP均能提高PU的拉伸强度,但是断裂伸长率会降低。随着交联剂用量的增加,PU内部交联度提升,自愈合性能下降。当PPG与TMP的物质的量之比为6∶4时,自愈合能力消失。在交联剂用量相同的情况下,CTO交联PU的自愈合性能保留效果比TMP交联PU更好。随着CTO用量的增加,断裂后愈合PU的拉伸强度先增加后减小。当聚丙二醇(PPG)与CT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7∶3时,总体性能最佳,在提高样品拉伸强度的同时,其自愈合后的拉伸强度恢复率为80.95%。 相似文献
58.
含偶氮苯并噻唑发色团的二阶非线性光学互穿网络聚合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合成了含偶氮苯并噻吩(BT)发色团的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网络聚合物(IPN),其中聚氨酯网络由(丙烯酸β羟丙酯 BT 2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与苯酚封闭的双端异氰酸酯的BT 1反应形成,而环氧树脂网络由含环氧基的BT与含BT的苯二胺反应形成.同时实施这二种反应即形成IPN.IPN经红外光谱、凝胶含量测定及DSC等表征.其薄膜经160℃、85kV电晕极化,由可见光谱测量及一维刚性取向气体模型计算得到宏观二阶非线性光学极化系数χ(2)为218×10-7e.s.u.,在120℃经240h序参数几乎不变. 相似文献
59.
60.
经缩聚和加聚反应分步聚合制得聚氨酯大孔吸附树脂,通过红外光谱分析等手段证实大孔树脂的骨架结构与原设计一致,在于态下测得的比表面积为120m2/g,且性能稳定、孔径分布窄、机械强度高。利用DSC、SAXS对其骨架结构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聚氨酯大孔树脂具有微相分离的形态结构,且存在两种分散相。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