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3篇
  免费   558篇
  国内免费   1582篇
化学   1192篇
晶体学   25篇
力学   61篇
综合类   73篇
数学   68篇
物理学   1794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78篇
  2016年   75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146篇
  2013年   146篇
  2012年   128篇
  2011年   156篇
  2010年   142篇
  2009年   161篇
  2008年   186篇
  2007年   161篇
  2006年   139篇
  2005年   128篇
  2004年   149篇
  2003年   109篇
  2002年   112篇
  2001年   114篇
  2000年   116篇
  1999年   98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76篇
  1996年   57篇
  1995年   58篇
  1994年   69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含有双配位基的聚苯乙烯邻氨基苯甲酸与钯络合物反应制得螫合的配位高分子钯催化剂。用甲醇-水(pH=12)还原可得晶粒分布均匀的胶态钯催化剂,它们对烯烃的加氢具有良好的催化作用。研究表明,钯络合物上原有配体的给予性常数(E_n)与负载后络合催化剂的加氢活性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金属粒径为40—50A的催化剂对己烯-1的加氢活性最高。本文还研究了溶剂极性,载体孔结构及底物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2.
含偶氮苯的咔唑类双功能光折变聚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后重氮偶合方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生色团含量的咔唑类双功能光折变聚合物,并用IR、^1H-NMR、UV-vis、DSC以及GPC等对聚合物进行了分析和表征。IR和UV-vis谱图显示偶氮苯基团已接到咔唑环上。UV-vis结果表明:反应时间对该反应的影响非常大,当反应时间从6h增加到60h时,聚合物中生色团的含量从13.5%升高到66.7%。GPC结果显示后重氮偶合法比常规方法得到的该类聚合物的分子量明显提高。DSC结果显示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随偶氮苯含量的增加而升高。  相似文献   
63.
A star network polymer with a pentaerythritol core linking four PEG-block polymeric arms was synthesized, and its corresponding gel polymer electrolyte based on lithium perchlorate and plasticizers EC/PC with the character being colorless and highly transparent has been also prepared. The polymer host was characterized and confirmed to be of a star network and an amorphous structure by FTIR, ^1H NMR and XRD studies. The polymer host hold good mechanical properties for pentaerythritol cross-linking. Maximum ionic conductivity of the prepared polymer electrolyte has reached 8.83 × 10 ^-4 S·cm^-1 at room temperature. Thermogravimetry (TG) of the polymer electrolyte showed that the thermal stability was up to at least 150 ℃. The gel polymer electrolyte was further evaluated in electrochromic devices fabricated by transparent PET-ITO and electrochromically active viologen derivative films, and its excellent performance promised the usage of the gel polymer electrolyte as ionic conductor material in electrochrornic devices.  相似文献   
64.
陆云鹏 《结构化学》1998,17(3):187-193
应用ahinitio计算程序,我们对飞行时间质谱产生的谱图进行了理论分析。稳定的MnnPm+和CrnPm+的结构基本上是多面体,仅有少数结构为环状和平面的。在计算中,我们尚未发现有链状的簇合物,这与风簇绝大多数是多面体是相一致的。因此,单枚金属簇合物的形成机制很大可能是金属进入磷形成的笼簇中。一般地说,除了磷的个别笼状团簇外,金属和磷相互成键是普遍存在的;在二核、多核金属磷簇合物中,金属间相互作用不常见,绝大多数是通过桥磷相连的。  相似文献   
65.
不同交联度的杜仲胶的红外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交联度的杜仲胶在室温及加热后红外光谱的变化规律.发现在室温下测定的样品红外光谱在低波数内对应链段变形振动的几个特征峰、加热后会消失或弥散,而交联度的改变对其影响不大,即使材料中结晶完全消失而变成高弹态.因此,推测这些特微峰的存在,应该和杜仲胶弹性网络中交联点间链段存在着明显的构象规整性有关.  相似文献   
66.
以2-巯基苯并咪唑为保护剂,聚乙烯吡咯烷酮为稳定剂,水合肼为还原剂,“一锅法”合成2-巯基苯并咪唑保护的,高稳定性、强荧光、大斯托克斯位移的铜纳米团簇(Cu NCs),并用于检测水样中的银离子含量。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铜纳米团簇的结构进行表征,通过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对其光学性能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该铜纳米团簇的最大激发和发射波长分别为340和558 nm,在日光灯和紫外灯下分别为无色和橙色。Cu NCs具有较高的分散性,尺寸大小为2~3 nm。在最佳反应条件下,铜纳米团簇可以选择性地被银离子猝灭,且灵敏度高,线性范围为1~40μmol/L,检测限为0.5μmol/L。该方法用于检测实际水样(自来水、湖水)中银离子的浓度,结果令人满意,表明在环境监测中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7.
为了在分子层次上揭示相关催化反应的机理, 人们对过渡金属氧化物团簇与碳氢化合物分子反应进行了大量研究. 相比于过渡金属氧化物团簇阳离子, 阴离子对一些碳氢化合物的活性弱得多, 因此研究还很少. 在本工作中, 我们通过激光溅射产生钒氧团簇阴离子VxOy, 产生的团簇在接近热碰撞条件下与烷烃(C2H6和C4H10)以及烯烃(C2H4和C3H6) 在一个快速流动反应管中进行反应, 飞行时间质谱用来检测反应前后的团簇分布. 在VxOy与烷烃的反应中, 生成了产物V2O6H-和V4O11H-; 在与烯烃的反应中, 产生了相应的吸附产物V4O11X-(X=C2H4或C3H6).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表明: V2O-6和V4O-11可以活化烷烃(C2H6和C4H10)的C—H键, 也可以与烯烃(C2H4和C3H6)发生3+2环化加成反应形成一个五元环结构(-V-O-C-C-O-), C—H键活化与环加成反应都需经历可以克服的反应能垒. 理论计算与实验观测结果相符合. V2O-6和V4O-11团簇都具有氧原子自由基(O·或O-)的成键特征, 活性O-物种也经常出现在钒氧催化剂表面, 因而本研究在分子水平上, 揭示了表面活性氧物种与碳氢化合物反应的机理.  相似文献   
68.
用准经典轨线方法研究了处于振动激发态的硅原子团簇与硅原子团簇碰撞的反应动力学,计算表明,对于Si4+Si3反应,当反应物团簇处于振动激发态时,有利于生成更小团簇的碎片,而对生成Si6+Si及Si5+Si2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69.
利用XeCl准分子激光烧蚀多种硅氧多孔结构材料,在负离子通道测得丰富的「(SiO2)nX」^-负离子团簇,并讨论了多孔网结构和表面活性基团的分布对激光能量的吸收,传输及团簇产生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0.
The organic nanoparticles of a blue-light-emitting molecule, 1,3-diphenyl-5-(9-anthryl)-2-pyrazuline, were prepared by reprecipitation method using acetonitrile as the solvent for the molecular precursor. Three morphologies, spherical, doughnut-shaped and cubic, could be observed on the silicon substrate forthe nanoparfides by the volume-controlled addition of acetonitrile. The evolution of particle morphology as a function of acetonitrile addition was attributed to the variation of the growth habits of the particles in the different environment. The nanoparticles exhibit the novel photoluminescence spectra as compared to those of monomer and the bulk crysta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