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53篇
化学   228篇
力学   1篇
综合类   44篇
数学   15篇
物理学   10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6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罗毅  刘锋  胡绪英  冯建林  杨进生 《色谱》1994,12(3):197-199
建立了粮食样品中镰刀菌氧萘满酮(TDP-1)和玉米赤霉烯酮(ZEA)的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分析方法。粮食样品在碱性和中性条件下用乙腈-水(3:1,V/V)提取,经正己烷脱脂,过Florisil柱净化,最后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测定。该法的最低检出灵敏度:玉米赤霉烯酮为5×10^-9g,镰刀菌氧萘满酮为1×10^-9g。玉米中镰刀菌氧萘满酮和玉米赤霉烯酮的回收率分别为100.2%和92.4  相似文献   
42.
对甲基二溴偶氮胂的合成及其与稀土显色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本文报道了对甲基二溴偶氮胂的合成,该显色剂在酸性介质中与稀土元素产生高灵敏度显色反应,大多数常见元素不干扰,所拟分析方法已成功地应用于小麦和铝合金中稀土总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43.
季怡萍  孙明忠 《分析化学》1999,27(5):513-516
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流对吉林省两地市的同种白眉蝮蛇蛇毒中具有抗栓塞药效的精氨酸酯酶进行了分析了分析和比较。MALDI-TOF-MS法具有快速、准确度高、灵敏度高的优点,两种方法结合,互为补充,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MALDI-TOF-MS完全可以直接用作蛇毒成分分离过程中重要的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44.
用两种方法合成了(±)-14-氟石杉碱甲(6), 并测定了其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生物活性。其抑制活性是(-)-石杉碱甲(1)的1/62。  相似文献   
45.
用两种方法合成了(±)-14-氟石杉碱甲(6),并测定了其抑制乙酸胆碱酯酶的生物活性.其抑制活性是(-)-石杉碱甲(1)的1/62.  相似文献   
46.
采用不连续凝胶垂直板电泳分析胃瘤线虫、线虫包囊以及黄鳝的各组织,比较样品酯酶电泳结果的异同,分析其相互之间的关系.酯酶在黄鳝的各个组织、胃瘤线虫与线虫包囊中均有表达,并且呈现出一定的特异性.电泳结果表明黄鳝心脏和肌肉的酯酶只有一条弱酶带,其它组织都有三条染色明显的条带,说明黄鳝心脏和肌肉的酯酶发挥的水解功能要低于其它组织;胃瘤线虫包囊具有与黄鳝的肠道相似的酶带,但其活性较弱,因此,推测其已经丧失了肠道组织的水解吸收营养物质的大部分功能;胃瘤线虫有4条酶带,其中2ab和2b是胃瘤线虫特有的酶带,而1a和2a是胃瘤线虫与其包囊、黄鳝的肠道、性腺、肾脏、肝脏共有的酶带,由此推测线虫与黄鳝之间也可能存在着协同进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47.
小麦是制作馒头的主要原料之一,小麦中水、蛋白质、淀粉会因产地以及烘干程度的差异而不同,进而影响到加工成馒头的品质。所以实现对小麦产地和烘干程度的快速鉴别就显得尤为重要。感官评定是鉴别小麦产地和烘干程度常用的方法,对比感官评定,光谱分析可以识别样品中的分子结构等信息。基于此,尝试利用近红外和中红外光谱融合技术实现对不同产地和不同烘干程度的小麦同时鉴别。首先选取了两个不同产地的小麦,再利用微波干燥法对两个不同产地的小麦做烘干预处理,使烘干的小麦水含量为12%±0.5%,原麦水含量为18%±0.5%。分别标记为原麦A,烘干A,原麦B,烘干B,再将小麦研磨成粉末,过100目筛网筛选后,置于自封袋中备用。随后分别采集四种小麦样品的近红外和中红外光谱信息,在Matlab 7.10的环境下使用标准正态变量变换(standard normal variable transformation, SNVT)对采集到的原始光谱数据进行预处理,利用主成分分析对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降维处理,再结合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LDA)和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分别建立小麦近红外、中红外光谱数据识别模型。另外利用联合区间偏最小二乘法(synergy interval partial least square, SiPLS)筛选出利用标准正态变量变换(SNVT)预处理后的小麦近红外和中红外光谱数据特征光谱区间,将筛选出的近红外和中红外光谱数据特征光谱区间融合后再结合线性判别分析(LDA)和支持向量机(SVM)建立小麦融合光谱信息的识别模型。然后比较同种光谱数据下利用线性判别分析(LDA)和支持向量机(SVM)建立的小麦识别模型识别率、比较同种建模方法下近红外和中红外光谱数据建立小麦识别模型识别率、比较同种建模方法下光谱数据融合和单一光谱数据建立小麦识别模型识别率。结果表明,同种光谱分析方法,利用SVM建立的四种小麦识别模型识别率高于利用LDA建立的小麦识别模型识别率。同种建模方法,近红外光谱数据建立的小麦识别模型识别率优于中红外光谱数据建立的小麦识别模型识别率。而在同种建模方法下,利用SiPLS筛选出近红外和中红外光谱数据的特征光谱区间数据融合后建立小麦识别模型识别率最高,光谱数据融合后结合LDA建立的小麦识别模型校正集识别率为98.75%,预测集识别率为97.50%;而将此选择的变量结合SVM建立的小麦识别模型的校正集和预测集识别率都达到100.0%。对比利用单一光谱数据建立的小麦识别模型识别率,光谱数据融合之后建立的小麦识别模型识别率得到显著提高,该研究从纵向和横向上全面地比较了光谱数据建立的小麦模型识别率,结果可为更准确地运用光谱融合技术建立小麦产地以及烘干程度识别模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8.
旨在探索感染不同等级赤霉病的小麦中主要成分含量变化引起的傅里叶中红外光谱信息响应,并结合模式识别方法实现基于傅里叶变换中红外光谱的小麦赤霉病等级无损检测。以感染不同等级赤霉病小麦为研究对象,在4 000~400 cm-1波数范围内采集95个小麦样本的傅里叶中红外光谱数据,利用载荷系数法(XLW)与随机森林算法(RF)分析选取小麦样本傅里叶中红外光谱中的敏感波长,利用稀疏表示分类(SRC)算法建模识别小麦感染赤霉病等级。结果表明:XLW算法和RF算法选择的特征波长作为定性分析模型的输入时模型鉴别准确率与全波段光谱数据作输入时均达90%以上,特征波长提取算法可以有效简化模型并提高效率。RF-SRC模型鉴别效果最好,建模集鉴别准确率达97%,测试集鉴别准确率达96%。小麦感染赤霉病等级的不同会引起小麦中水分、淀粉、纤维素、可溶性氮素、蛋白质、脂肪等物质含量的变化,采用RF算法选择的特征波长均反映了这些物质所对应的傅里叶中红外光谱透射光谱特征的差异,结合SRC模型进行小麦赤霉病等级鉴别可达到最好的鉴别效果。因此,利用傅里叶中红外光谱技术结合模式识别方法对小麦赤霉病等级鉴别是可行的,解释了傅里叶中红外光谱技术检测小麦赤霉病等级的机理。  相似文献   
49.
磷酸酯类反应性物质是乙酰胆碱酯酶不可逆抑制剂。本文应用概念密度泛函理论(CDFT),采用四组条件(B3LYP/6-311++G(2d, 3p)/gas,B3LYP/6-311++G(2d, 3p)/CPCM/water,MP2/6-311++G(2d, 3p)/gas,MP2/6-311++ G(2d, 3p)/CPCM/water),对20多个磷酸酯反应性物质进行反应性描述指数计算,包括分子的化学势μ,绝对硬度η、亲电性指数ω、分子的前线轨道能量等分子整体描述参数,以及原子福井函数、自然键轨道(NBO)电荷、Wiberg键级、NBO键级等分子局域描述参数。通过对反应性描述指数以及定量构性关系(QSPR)方程预测结果的比较分析,得出结论:大多数化合物亲电进攻的反应中心发生在磷原子上;磷酸酯类化合物侧链乙胺基叔氮的质子化,将显著增强反应中心磷原子的亲电进攻能力;B3LYP/6-311++G(2d, 3p)/gas为最合理的计算条件;应用反应性描述指数建立的QSPR模型明显优于常规的2D-QSPR模型,能够用于乙酰胆碱酯酶不可逆抑制剂的精确毒性预测。  相似文献   
50.
高光谱成像技术因具有图谱合一的特点在作物品种鉴别方面具有较大潜力,但目前研究大多只提取利用了光谱信息,对图像信息没有进行有效利用。本文利用近红外高光谱成像仪采集了强筋、中筋、弱筋3个类型共计6个品种的单粒小麦种子高光谱图像,提取了长、宽、矩形度、圆形度、离心率等12个形态特征,并对图像中的胚乳和胚区域进行分割建立掩膜,提取了胚乳和胚区域的平均光谱信息。采用PLSDA和LSSVM方法建立基于图像信息的判别模型,结果表明强筋、弱筋两者二分类的识别率能达到98%以上,强筋、中筋两者二分类的识别率只能达到74.22%,说明近红外高光谱图像的形态信息能够反映品种间差异,但单独利用图像信息进行分类时准确度可能欠佳。采用SIMCA,PLSDA和LSSVM方法建立了胚乳和胚区域光谱信息的多分类模型,胚乳区域的分类效果较胚区域略好,说明籽粒不同部位的形状差异会影响分类效果。进一步融合光谱信息和图像信息,采用SIMCA,PLSDA和LSSVM方法建立融合模型,识别率较单独的图像或光谱信息模型均略有提升,PLSDA方法从原来的96.67%提升到98.89%, 表明充分挖掘高光谱图像所包含的形态特征和光谱特征可有效提高分类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