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化学   26篇
综合类   48篇
物理学   1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和叶肉相比,叶肉原生质体的K含量下降,Fe, Zn, Mn, Cu等元素的含量则显著升高,游离ABA水平显著较高;碱性过氧化物酶活性明显下降.以上事实表明,叶肉细胞的脱壁措施会使细胞原生质体的生理、、生化状况产生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22.
扩散系数是描述物质扩散过程的重要参数,而用膜池法、放射性或荧光示踪法、分子动力学模拟等现有方法无法原位进行生物体系中离子扩散系数的实时测量。 本文利用离子选择性微电极响应迅速、高选择性、高灵敏度、高空间分辨率、对样品无污染等优势,通过分析单个植物细胞原生质体在培养液中破裂时所形成的离子浓度脉冲信号,建立了相应的点源扩散模型,推导出了描述离子浓度随时间变化的理论公式,并通过该公式对实验测得的脉冲信号进行拟合,得到了离子的扩散系数,从而建立了一种用离子选择性微电极原位测定离子扩散系数的新方法,并将其应用于芦荟细胞原生质体破裂时离子扩散系数的测定,得到了Ca2+、Na+和K+的扩散系数分别为(6.51±0.12)×10-6、(2.93±0.15)×10-5和(3.03±0.35)×10-5 cm2/s。 对比发现,拟合得到的Ca2+、Na+和K+扩散系数均略高于已报道的数值(纯水中),这一现象的产生可能是因为原生质体是在低渗液中吸水膨胀,细胞膜内压力升高产生内外压力差,该压力差会加速细胞破裂时离子的扩散。 这一方法对生物体系无干扰,较好地解决了生物体系中离子扩散系数原位实时测量的难题。  相似文献   
23.
王伟  江志裕 《电化学》1997,3(2):215-218
葡聚糖及其衍生物对大麦细胞电融合的影响①王伟江志裕*(复旦大学化学系上海200433)细胞融合是指用人工方法使两个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的过程[1,2].体细胞融合可在不同种,不同属,甚至更远的生物间进行,所得到的细胞可具有新的特性.对于植物细胞,有望通...  相似文献   
24.
酸性红黄壤土上大麦遗传改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酸性红黄壤土上大麦遗传改良研究结果:(1)采用酸铝营养液培养幼苗的方法鉴定了我国3871份大麦品种的耐酸铝性,得到一级耐性材料315份,占鉴定总数的8.13劣,(2)相关通径分析表明,酸性红黄壤土上大麦单株籽粒产量损失起主要作用的是有效分菜数下降(P = 0. 7324 )、每穗实粒数减少(P = 0 . 5923 )和千粒重降低(P = 0.5877),由此可见,这是在红黄壤土田间条件下选择耐酸铝性大麦的三个主要选择指标;(3)发现大麦耐酸铝性基因遗传方式除单基因遗传方式外,尚有多基因控制的表现数量性状遗传方式;'(4)从对酸铝性表现敏感的大麦品种“早熟3一号”的花药、幼胚等外植体诱导出的愈伤组织,通过离体细胞突变体筛选,得到了“耐性细胞系”.以上结果表明,通过耐酸铝性遗传改良培育出适应酸性红黄壤土种植的大麦新品种是可行的,亦为开发利用红黄壤土地资源补充了另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5.
通过双亲灭活方法将二株具不同遗传学特性的盐生盐杆菌J7(含质粒,不产紫膜)和R1(产紫膜,不含质粒)进行原生质体融合试验.结果表明,在以30%PEG600为助融剂,加25mmol·L-1EDTA条件下,40℃保温1min,获得融合率为0.76×10-5的融合子.这些融合子具有双亲菌株的某些特征,其中22%的融合子既含有质粒又产紫膜,这些融合子对于进一步研究质粒与紫膜的关系,以及筛选高产紫膜的优良菌株,均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6.
本文对8×8大麦品种双列杂交的F_1和F_2的抽穗期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1)抽穗期性状在F_1双列试验中,W_r/V_r回归系数b(0.8399)与单位斜率1无显著差异,表明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在F_2中,b=0.2768,显著不同于1,存在上位效应。去阵列8后,对F_2双列资料重新检验,发现由此获得的亚双列系统符合模型(b=0.8230).W_r/V_r分析表明,F_1与F_2世代间阵列位置有变动,但阵列2,3在两个世代中均据回归线的上部.W_r+V_r与Y_r间的相关测定均为负相关,表明抽穗期晚一般由显性基因效应控制.(2)抽穗期F_1和F_2的广义遗传力为97%与98%,狭义遗传力为87%与69%.在F_1为0.59,表明抽穗期晚为部分显性.F_2却大于1,示有超显性特点;H_2/4H_1值都小于0.25,说明全部有关座位上,平均地说,显隐性等位基因频率不相等.F_1值为负值,表明所有亲本所携带的隐性基因比显性基因要多. (3)抽穗期一般配合力效应为负向的有小将,早熟3号和永2830.特殊配合力存在较大负向优势的杂交组合中,必含小将、早熟三号和永2830三个早熟品种之一为杂交亲本.  相似文献   
27.
恒定pH系统中不同大麦品种的耐铝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提出以相对生长率衡量耐铝性,基本上排除了系统所造成的误差.以相对生长率P衡量根的耐铝性,在恒定的pH系统(pH4. 75士0. 1)中3ppm铝胁迫下,经大田鉴定的一级耐性品种B和H表现了不同的相对生长率,品种B的相对生长率达28%,而品种H只有1400,中等敏感品种Z为15%,而敏感品种S可达17%.结果说明:品种H的耐铝性可能是通过升高根际pH,降低铝的解离程度而实现的.而品种B的耐铝性机制与品种H不同,其耐铝性与根际pH值调节基本无关.  相似文献   
28.
果胶甲基酯酶PME参与调控大麦根尖铝毒敏感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大麦耐铝品种和敏感品种来分析根尖果胶甲基酯酶(PME)在大麦铝毒敏感性中的调控作用.通过对耐铝性差异极其显著的2个大麦明品种2000-2与沪麦16经铝处理后的Morin荧光检测,观察到2000-2根尖荧光明显比沪麦16强,铝试剂比色法测定结果进一步表明,敏感品种根尖细胞壁上铝积累量比耐铝品种高,达到极显著差异(p〈0.05或0.01).对根尖PME活性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铝处理4 h的2000-2根尖PME活性显著上升,但处理24 h后PME活性又显著下降;而沪麦16的PME活性与对照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这些结果表明细胞壁上铝积累与PME活性变化有密切的相关性,证实PME活性参与调控大麦铝毒敏感性.  相似文献   
29.
对影响假丝酵母和白地霉原生质体制备与再生的因素:菌龄、破壁酶的种类和浓度、酶解时间、脱壁促进剂、渗透压稳定剂进行了研究。在综合比较原生质体制备率和再生率基础上,确定了制备原生质体的优化条件为:选用对数生长中期的菌体,用0.05%EDTA进行预处理,以0.7 mol/L NaCl为渗  相似文献   
30.
从原生质体融合获得的K氏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var.ellipsoideus)和糖化酵母(Saccharomyces diastalicus)的种间融合杂种中筛选到一株酒精高产菌株HU-KDF-185,它在番薯渣糖化液(约5.0—5.5Brix)的工厂生产性发酵试验中,原料的酒精得率平均是30.77%;而当前使用的酒精生产菌株K氏酵母(对照1)则是29.71%,新市一号菌株(对照2)则是29.54%.试验结果表明,种间杂种HU—KDF-185比K氏酵母和新市一号菌株分别增产酒精3.56%和4.16%.由此可以确定,杂种HU-KDF-185是一株具有生产价值的酒精高产菌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