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98篇
  免费   2675篇
  国内免费   2535篇
化学   4380篇
晶体学   99篇
力学   1483篇
综合类   507篇
数学   3724篇
物理学   6415篇
  2024年   129篇
  2023年   442篇
  2022年   559篇
  2021年   586篇
  2020年   432篇
  2019年   479篇
  2018年   309篇
  2017年   494篇
  2016年   504篇
  2015年   528篇
  2014年   957篇
  2013年   741篇
  2012年   703篇
  2011年   753篇
  2010年   811篇
  2009年   814篇
  2008年   815篇
  2007年   751篇
  2006年   719篇
  2005年   608篇
  2004年   572篇
  2003年   500篇
  2002年   452篇
  2001年   374篇
  2000年   362篇
  1999年   301篇
  1998年   257篇
  1997年   296篇
  1996年   245篇
  1995年   207篇
  1994年   158篇
  1993年   128篇
  1992年   145篇
  1991年   133篇
  1990年   119篇
  1989年   104篇
  1988年   49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8篇
  1980年   5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张雪  龚晓娜  朱若华 《应用化学》2011,28(11):1298-1304
合成了α-环糊精(α-CD)修饰的有机聚合整体材料,对合成的材料进行了表征,研究比较了α-CD修饰整体材料作为室温磷光固体基质的效果以及14种有机化合物在其上的室温磷光分析(RTP)行为。 α-CD修饰的有机聚合整体材料背景干扰低, 对二环芳烃类物质有较好的选择性和富集能力。 在α-CD修饰膜上,萘和7,8苯并喹啉的分配常数分别为5.03×103和2.94×102,表明修饰材料对萘有较好的选择性。 萘酚也能与修饰材料形成包络物。 但是由于较强的极性和在水中的溶解性,不能被有效富集。 对5.0×10-11 mol/mL萘,最大富集体积为300 mL。 采用SPE-RTP,萘和7,8苯并喹啉的检出限分别为9.80×10-12和4.60×10-11 mol/mL,RSD小于3.7%;线性范围分别为5.00×10-11~8.00×10-9 mol/mL和6.00×10-11~5.00×10-10 mol/mL。 应用修饰的膜片对土样中的萘进行选择性富集和测定,结果由GC-MS进一步确认。 用环己烷一步提取和SPE-RTP测定,萘可以被选择性富集。 在土壤样品中加萘标准0.012 8 mg,测得回收率(104.9±6.5)%。 土样中萘的浓度为(5.61±0.12) mg/kg,与GC-MS的较为吻合。  相似文献   
992.
研究了乙萘酚在不同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以层层修饰的聚N,N-二甲基苯胺/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电极(PDMA/MWNT/GCE)对乙萘酚的电化学响应最佳。在pH为4.86的HAc-NaAc溶液中,乙萘酚在PDMA/MWNT/GCE上是电子数和质子数均为1的扩散控制不可逆电氧化过程,其氧化峰电流与浓度在3.0×10-6~3.0×10-4 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为-0.9958,检出限为2.0×10-6 mol/L,样品测定回收率在94.47%~104.60%之间。  相似文献   
993.
用不同方法制备了四种修饰电极,酪氨酸在聚5-磺基水杨酸/多壁碳纳米管电极上的电化学响应明显优于裸玻碳电极和其他修饰电极.运用多种电化学方法研究了酪氨酸在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酪氨酸在电极上的反应是电子数和质子数均为1的扩散控制的不可逆氧化过程,氧化峰电流与酪氨酸的浓度在9.0×10-6~2.0×10-4mol/L的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IP(A)=-1.61×10-9-2.54×10-4c(mol/L),相关系数R=-0.9950,检出限为6.0×10-6mol/L.平均回收率为99.53%.  相似文献   
994.
用直接法和降解法制备了3种含锂的多金属氧酸盐,采用ICP和TG曲线确定其化学式为K11-n·xH2O(X为B3+、Si4+、P5+),并用IR、UV、XRD、XPS及183W NMR等测试技术对合成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所合成的配合物均为典型的Keggin结构,其阴离子骨架上的1个W原子已被1个Li原子取代. 热分析结果表明,合成配合物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循环伏安的测定指出,3种配合物的氧化还原过程为不可逆过程. 电导率测试显示,在室温下的各配合物均具有导电性,其电导率分别为:K7[SiLi(OH2)W11O39]·xH2O 2.4×10-6 S/cm,K6[PLi(OH2)W11O39]·xH2O 3.8×10-6 S/cm,K8·xH2O 7.3×10-7 S/cm.  相似文献   
995.
把电子受体苄基紫精引入到多联吡啶中,设计合成了新型三齿多吡啶配体[HC∧N∧N(PhMV2+Ph)],并以其合成了新配合物[C1Pt{C∧N∧N(PhMV2+Ph)}](ClO4)、[C1Pd{C∧N∧N(PhMV2+Ph}](PF6)2。用核磁共振氢谱表征了配体和配合物的结构,证实所得合成产物与设计结构一致;利用UV研究了配体及配合物的光谱性质,两种配合物在可见光区有MLCT吸收;采用三组分的"S-R/D/C"体系,对配合物[C1Pt{C∧N∧N(PhMV2+Ph)}](ClO4)2的光解水制氢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并与[ClPt{C^N^N(PhMV2+)}](PF6)2及没有实现敏化剂与电子中继体MV2+直接连接的四组分体系ClPt[C∧N∧N(PhCH3)]做了对比。结果表明对于光敏剂与电子受体共价连接的Pt(Ⅱ)多吡啶类配合物,制氢效果并没有提高。  相似文献   
996.
通过水热合成得到了一个新颖的包含四核铜配合物的无机-有机杂化化合物[CuCl(H2O)4)][CuCl(H2O)(Phen)][{(CuPhen)2Cl2}2(bdc)]2[P2W18O62]·5H2O(1)(Phen=1,10-phenanthroline和bdc=1,4-benzenedicarboxylate),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电化学等表征,并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它的晶体结构。化合物1含有由Cl和bdc桥连的四核铜配合物阳离子[{(CuPhen)2Cl2}2(bdc)]2+。此外,化合物1的电化学研究表明其对亚硝酸的还原具有很好的电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997.
毛细管电泳用于水产品中五种抗生素的同时测定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用毛细管电泳-紫外检测法同时测定水产品中的四环素(TC)、金霉素(CTC)、土霉素(OTC)、多西环素(DC)及氯霉素(CAP)的含量.研究了缓冲体系的酸度、浓度、添加剂、分离电压、进样时间以及温度等条件对分离的影响,得到了电泳的最优条件.在278nm波长处,分离电压为22kV,20mmol/L磷酸氢二钠-10mmol/L柠檬酸(pH值2.8,含0.25mmol/L Na2EDTA和体积分数为4.0%的吐温-80)运行缓冲液下,上述5种组份在25min内得到完全分离.5种抗生素的质量浓度和电泳峰面积在2.5~300.0mg/L和10.0~300.0mg/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TC、CTC、OTC、DC和CAP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9996、0.9992、0.9993、0.9934、0.9987,检测下限为0.5~1.5μg/mL。该方法灵敏度高,重现性好,操作简便,并已成功用于水产品鲫鱼中的5种抗生素残留的检测。  相似文献   
998.
从采自海南岛三亚湾的一种肉芝软珊瑚Sarcopyton sp中分离到1个新的对苯二甲酸二酯衍生物,通过波谱方法和化学转变测定其结构为对苯二甲酸-1-异丁基-4-(2′-乙基-正己基)-二酯(1);另外,还分离鉴定得2个多羟基甾醇,24α-甲基一胆甾-5(6)-烯-3β,7α-二醇(2),24-亚甲基-胆甾-3β,5α,6β-三醇(3)和α-十六酸-鲨肝醇酯(4);化合物2和3对肿瘤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4具有升白血球作用。  相似文献   
999.
特异性识别DNA的吡咯-咪唑多聚酰胺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丽萍  朱苗力  杨频 《化学进展》2004,16(3):422-430
吡咯-咪唑多聚酰胺为一类人工合成的主要由五元杂环化合物N-甲基吡咯(Py)、N-甲基咪唑(Im)和N-甲基3-羟基吡咯(Hp)芳香氨基酸组成的,经酰胺键连接的人工小分子配体.它们具有与天然DNA结合蛋白相媲美的DNA特异性识别和结合能力.近20年来,对此类化合物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确定了简单的氨基酸对识别碱基对的规则,研究了多种方式连接的吡咯-咪唑多聚酰胺与DNA小沟结合模式,合成了多种双功能吡咯-咪唑多聚酰胺,且吡咯-咪唑多聚酰胺能穿过细胞膜,具有在体内外调节基因表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00.
多阶段线性程序升温毛细管气相色谱最佳分离温度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气相色谱程序升温分离已知样品的优化指标。在此基础上考虑到色谱柱温和样品组分在色谱柱内的路径差别对保留时间和分离度的影响。提出了气相色谱最佳多阶梯线性程序升温温度曲线选择的基本原则——“移动重叠分辨图”法,并用毛细管气相色谱实验对此进行了验证,理论值与实测值能很好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