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50篇
  免费   466篇
  国内免费   1242篇
化学   2406篇
晶体学   47篇
力学   919篇
综合类   39篇
数学   49篇
物理学   1398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72篇
  2021年   75篇
  2020年   115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85篇
  2016年   108篇
  2015年   137篇
  2014年   178篇
  2013年   156篇
  2012年   164篇
  2011年   207篇
  2010年   188篇
  2009年   232篇
  2008年   220篇
  2007年   238篇
  2006年   257篇
  2005年   231篇
  2004年   259篇
  2003年   265篇
  2002年   191篇
  2001年   165篇
  2000年   174篇
  1999年   130篇
  1998年   97篇
  1997年   108篇
  1996年   119篇
  1995年   90篇
  1994年   82篇
  1993年   79篇
  1992年   85篇
  1991年   48篇
  1990年   56篇
  1989年   39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Sm, Pr掺杂CeO2和CeMoO15基固体电解质的结构与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Sm和Pr掺杂的CeO2和CeMoO15基固体电解质, 通过X射线衍射(XRD)、拉曼光谱(Raman)、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等手段对氧化物结构进行了分析, 用交流阻抗谱测试了其电性能, 并比较了不同基体及其掺杂体系的结构与电性能. 结果表明, Ce6MoO15基掺杂体系的导电性能高于CeO2基掺杂体系; 元素Mo的加入使Ce6MoO15基材料的晶粒尺寸增大, 晶界相成分减少, 材料的晶界电导率增加, 600 ℃以下材料导电性能明显提高; Pr的掺入减小了材料的晶粒尺寸, 提高了材料的晶界电导率.  相似文献   
102.
采用缩聚反应,一步法合成了三乙烯四胺(TETA)型的非模板和以Cu(Ⅱ)离了为中心模板离子的高分子铜模板络合吸附剂。研究了类吸附剂在静态条件下对重金属离子Cu^2+,Ni^2+,Co^2+,Zn^2+和动态条件下对Cu^2+,Ni^2+的吸附选择性。结果表明,铜模板吸附剂比非模板吸附剂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选择性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03.
固体表面化学发光分析 Ⅰ.不渗透阻挡技术的应用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应用不渗透阻挡技术在固体基质上保持恒定的化学发光区域,实现了固体表面化学发光分析,并对固体表面化学发光特性,发光的均匀性和重视性,固体基质的选择和纯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测定了13种无机及生物活性物质固体表面化学发光的线性范围及检测限。由于此法克服了固体基质荧光分析和固体表面室温磷光分析的散射光背景的影响,获得了更高的信噪比和更好的检测限。  相似文献   
104.
Two polymeric adsorbents, poly(methyl p-vinylbenzvl ether) and oolv(ohenvl p-vinylbenzyl ether), were synthesized from chloromethylated polystyrene, Their adsorptionproperty for phenol in hexane solution was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woadsorbents adsorb phenol from hexane solution through hydrogen-bonding and π-π stacking interaction.  相似文献   
105.
在氧离子导体La2Mo1.7W0.3O9的基础上,采用固相法合成了La位掺杂的Ca系列新型氧化物La2-xCaxMo1.7W0.3O9-δ(0≤x≤0.2)。通过XRD、Raman和XPS等手段对化合物结构进行表征,交流阻抗谱测试其电性能。结果表明:掺杂离子Ca2+的半径小于基质离子La3+的半径导致晶格收缩;Ca的掺杂在La2Mo1.7W0.3O9自身内置氧空位的基础上增加了额外的氧空位,提高了氧离子导体的电导率,550 ℃电导率由0.79 × 10-4 S·cm-1 (x=0.0)增加到1.5 × 10-4 S·cm-1 (x=0.16,0.2),电导率增加89.9%。  相似文献   
106.
对近期发展的固体圆二色(CD)光谱测试方法进行了概述、评价和比较, 着重探讨了“浓度效应”的存在使固体CD光谱失真的原因. 通过对本课题组和其他作者已报道的四种化合物的固体CD谱再测试的反思, 强调了依手性化合物的手性光谱学性质不同, 根据浓度梯度实验选择其合适测试浓度的必要性. 对固有手性的阻转异构化合物(S)-1,1'-联二萘酚(S-BINOL)进行了成膜法固体CD谱浓度梯度测试, 发现所得固体薄膜CD谱中也存在着“浓度效应”  相似文献   
107.
采用共沉淀法引入Si对SO2-4/TiO2进行改性,制得了SO2-4/Ti-Si-O系列固体超强酸,试样经IR、SEM、XRD表征和低温正戊烷异构化活性测试,发现超强酸中心是硫酸根离子与金属原子Ti结合形成的双配位螯合结构,在超强酸性的样品中TiO2均呈锐钛矿晶型。引入Si仅迟滞TiO2晶化过程,控制Si在SO2-4/Ti-Si-O体系中的含量可以有效调节固体超强酸的酸性,并提高正戊烷异构化反应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08.
对近期发展的固体圆二色(CD)光谱测试方法进行了概述、评价和比较, 着重探讨了“浓度效应”的存在使固体CD光谱失真的原因. 通过对本课题组和其他作者已报道的四种化合物的固体CD谱再测试的反思, 强调了依手性化合物的手性光谱学性质不同, 根据浓度梯度实验选择其合适测试浓度的必要性. 对固有手性的阻转异构化合物(S)-1,1'-联二萘酚(S-BINOL)进行了成膜法固体CD谱浓度梯度测试, 发现所得固体薄膜CD谱中也存在着“浓度效应”  相似文献   
109.
对近期发展的固体圆二色(CD)光谱测试方法进行了概述、评价和比较, 着重探讨了“浓度效应”的存在使固体CD光谱失真的原因. 通过对本课题组和其他作者已报道的四种化合物的固体CD谱再测试的反思, 强调了依手性化合物的手性光谱学性质不同, 根据浓度梯度实验选择其合适测试浓度的必要性. 对固有手性的阻转异构化合物(S)-1,1'-联二萘酚(S-BINOL)进行了成膜法固体CD谱浓度梯度测试, 发现所得固体薄膜CD谱中也存在着“浓度效应”  相似文献   
110.
Single and binary adsorption behaviors of salicylic acid and 5-sulfosalicylic acid onto hypercrosslinked polymeric adsorbents, i.e. NDA-101 and NDA-99 were investigated. The Freundlich model can successfully describe all the adsorption isotherms tested, which indicates a favorable and exothermic adsorption process. The adsorption of salicylic acid relies on π-π interaction, while the electrostatic interaction further influences the adsorption of 5-sulfosalicylic acid onto NDA-99. The adsorptive capacity of salicylic acid on NDA-99 decreases but increases on NDA-101 with 5-sulfosalicylic acid as the background component in a binary solute system. The amount of 5-sulfosalicylic acid adsorbed was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in initial concentration of salicylic acid on both adsorbents. The competition for the adsorption sites is considered to be predominant in the solid-to-liquid interaction process. The adsorption selectivity of salicylic acid onto NDA-101 is higher than onto NDA-99 by more than an order of magnitude. Thus, combination technique involving NDA-101 followed by NDA-99 can be effectively applied to separate and recover salicylic acid and 5-sulfosalicylic acid from wastewat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