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182篇 |
免费 | 913篇 |
国内免费 | 4266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8447篇 |
晶体学 | 101篇 |
力学 | 234篇 |
综合类 | 202篇 |
数学 | 1015篇 |
物理学 | 236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9篇 |
2023年 | 249篇 |
2022年 | 282篇 |
2021年 | 269篇 |
2020年 | 250篇 |
2019年 | 244篇 |
2018年 | 157篇 |
2017年 | 241篇 |
2016年 | 285篇 |
2015年 | 312篇 |
2014年 | 546篇 |
2013年 | 483篇 |
2012年 | 428篇 |
2011年 | 446篇 |
2010年 | 406篇 |
2009年 | 495篇 |
2008年 | 534篇 |
2007年 | 460篇 |
2006年 | 494篇 |
2005年 | 448篇 |
2004年 | 532篇 |
2003年 | 458篇 |
2002年 | 426篇 |
2001年 | 436篇 |
2000年 | 305篇 |
1999年 | 366篇 |
1998年 | 354篇 |
1997年 | 344篇 |
1996年 | 261篇 |
1995年 | 316篇 |
1994年 | 250篇 |
1993年 | 228篇 |
1992年 | 269篇 |
1991年 | 201篇 |
1990年 | 164篇 |
1989年 | 157篇 |
1988年 | 76篇 |
1987年 | 50篇 |
1986年 | 23篇 |
1985年 | 22篇 |
1984年 | 16篇 |
1983年 | 11篇 |
1982年 | 4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195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采用石墨电阻加热的温梯法生长了V:YAG晶体,晶体的不同部位呈现两种不同的颜色:浅绿色和黄褐色.通过对比分析不同颜色V:YAG晶体的室温吸收光谱,推断出石墨发热体高温下扩散出来的C可以起到还原作用,提高晶体中V3+tetra离子的浓度,同时诱导了F心的形成.在1300℃下,对不同颜色的V:YAG晶体进行真空退火处理,发现处于八面体格位中的V3+离子在热激发作用下与近邻的四面体格位Al3+离子存在置换反应,由此产生一定浓度的四面体格位V3+离子.同时,F心在退火过程中被完全消除,释放出来的自由电子被高价态的V离子俘获,可以进一步提高晶体中四面体格位V3+离子的浓度. 相似文献
82.
83.
采用改进型Sagnac干涉光栅写入系统,利用532nm准带隙光曝光源和带+1/-1衍射级的相位掩模板,在两种不同直径的低损耗As_2S_3硫系玻璃光纤上刻写布喇格光栅,并研究曝光期间光栅的动态特性.实验表明,As_2S_3光纤布喇格光栅透射峰值随光纤直径的减小而增强;在曝光过程中,布喇格波长先是较快地向短波长方向移动,随着曝光时间的延长,布喇格波长缓慢地向长波长方向回复.曝光时间为800~1 000s时,在包层直径为140μm的As_2S_3光纤上获得质量良好的布喇格光栅光谱,其透射峰值可达-2.6dB,带宽为0.37nm.对As_2S_3硫系光纤纤芯的光敏性分析结果表明,折射率调制幅度和平均折射率变化随曝光时间分别可达到10-4和10-3数量级. 相似文献
84.
85.
86.
87.
88.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现象,揭示的是物质的运动规律,“四环节”教学模式从物理学的学科特点出发,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和兴趣,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及探究精神有很大的好处.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课堂教学也在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各学校的“掌门人”一方面从本校的实际出发,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另一方面带领自己的教师团队走出校门到各地进行参观取经.在轰轰烈烈的教改大潮中,各种新的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蓬勃而出,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纵观这些教学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问题为线索,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等环节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获得技能,可以肯定地说这些教学模式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这些教学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那就是“模式”过分强调形式,特别是一些学校对教学模式有硬性的规定,甚至对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所用的时间都有明确的规定,岂不知不同的学科有不同学科的特点,不同的人的认知水平不同,焉能把同一模式运用于所有的学科教学呢?又怎么能对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所用时间作硬性规定呢? 相似文献
89.
建立了Fe(Ⅲ)-磺基水杨酸褪色光度法测定硫普罗宁的新方法.结果表明,在酸性介质中,硫普罗宁分子中的巯基(—SH)可将Fe3+还原为Fe2+,采用磺基水杨酸作为Fe3+的显色剂,借褪色分光光度法间接测定了硫普罗宁含量.显色体系最大吸收波长为480nm,硫普罗宁在0.50-4.0μg/mL浓度范围内与AA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A=0.0065+ 13C(μg/mL),线性相关系数r=0.9997,检出限为0.00016μg/mL.方法成功用于实际药品中硫普罗宁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90.
二硫双琥珀酰亚胺基丙酸酯(dithiobis-succinimidyl propionate,DTSP)是一种重要的同源双功能偶联分子,广泛地应用于蛋白质在载体表面的共价固定。研究利用表面增强红外光谱分析了DTSP分子在真空蒸镀金岛膜表面的吸附特性。首先通过密度泛函理论对吸附于金表面的DTSP分子进行了结构优化,计算了该分子的振动模式和红外强度。表面增强红外吸收和变角偏振反射吸收测量结果表明TSP分子在金表面有序排列,其五元杂环平面与金表面法线成65°左右的二面角。此外,表面增强红外光谱还成功地监测到了TSP分子和Nα′,Nα″二(羧甲基)-L-赖氨酸在金表面的实时组装过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