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87篇
化学   450篇
晶体学   1篇
力学   2篇
综合类   7篇
物理学   2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合成了2-十二烷基二硫代-4-苯基-1,3,4-噻二唑-5-硫酮(DPTT),用元素分析、IR1、H NMR等技术对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采用动态旋转挂片法考察了DPTT和苯并三唑(BTA)复配时对铜的缓蚀作用.结果表明,单一DPTT在浓度为3.0 mg/L时缓蚀效果最佳;DPTT与BTA复配使用时显示出较好的协同效应,1.0 mg/L DPTT和1.0 mg/L BTA复配时缓蚀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2.
彭涛  吴文能 《化学通报》2021,84(6):604-609
以2-胺基苯甲酸为原料,通过环化、缩合、肼解、环化、硫醚化和氧化等步骤,合成了10个含喹唑啉酮取代1,3,4-噁二唑(噻二唑)化合物。通过1H NMR、13C NMR、MS 和元素分析进行确证其结构。初步抑菌活性测试表明,化合物浓度在50 μg/mL时,对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拟茎点霉菌(Phomopsis sp.)和灰霉菌(B. cinerea)具有中等抑制活性。另外,目标化合物对猕猴桃溃疡病(Pseudomonas syringae pv. actinidia)均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6a和6b对猕猴桃溃疡病的EC50值为11.7 μg/mL和20.5 μg/mL,优于对照药剂叶枯唑(24.5 μg/mL)。这类化合物具有较好抗菌的生物活性,在此基础上进行结构优化,有望发现较高活性化合物。  相似文献   
23.
1-[5’-氨基-1’-(4”-氯苯基)-1,2,3-三唑-4’-甲酰基]-4-芳基-3-氨基硫脲在浓硫酸催化下环化得到2-芳胺基-5-[5’-氨基-1’-(4”-氯苯基)-1’,2’,3’,-三唑-4’-基]-1,3,4-噻二唑2a~i,依次法合成了九个标题化合物,收率为30~74%。化合物2i的结构用X-光衍射单晶分析确证。  相似文献   
24.
研究了2-苯基-1, 2, 3-三唑-4-羧酸(1)与3-烷基/芳基-4-氨基-5-巯基-1, 2, 4-三唑(2a~o)在POCl~3催化下, 脱水缩合得到15个新的3-烷基/芳基-6-(2'-苯基-1', 2', 3'-三唑-4'-基)均三唑并[3,4-b]-1, 3, 4-噻二唑类化合物(3a~o)。  相似文献   
25.
通过2-氨基-5-甲基-1,3,4-噻二唑与对甲基苯磺酰氯反应后再与多亚甲基双澳反应得到新化合物(1a~1e),1a~1e醇解得5个新标题化合物。并由元素分析、IR和1HNMR确定了所有新化合物的结构。  相似文献   
26.
为发现3-位稠杂环取代喹诺酮衍生物新的生物活性, 以环丙氟氯喹诺酮羧酸(1)为起始原料, 经3步反应得到3-(4-氨基-5-巯基-均-三唑)氟氯喹酮(4). 在常温加热和微波辐射条件下, 4与异烟酸缩环合反应得到中间体3-[6-吡啶-3- 均三唑[3,4-b][1,3,4]噻二唑]氟氯喹诺酮(5). 喹诺酮环上的氯原子与取代哌嗪在聚乙二醇和无机碱催化作用下发生选择性亲核取代反应, 形成相应的3-(6-吡啶-3-均三唑[3,4-b][1,3,4]噻二唑)氟喹诺酮哌嗪游离碱, 与盐酸反应得相应水溶性盐酸盐6. 同时也发现, 用1的酯化物却不能得到中间体2, 而仅得到环丙氟氯吡唑并喹啉酮(3). 新化合物的结构经元素分析和光谱数据表征, 用MTT和二倍试管稀释方法评价了它们体外对CHO, HL60和L1210 3种癌细胞株及S. aureus和E.coli 2种菌株的抑制活性. 结果表明, 在合成的9个新化合物中, 化合物3和 6具有潜在的体外抑制癌细胞生长活性, 其中6的IC50均在50 mmol/L以下, 尤其是化合物6a和6d对L1210的IC50值达到8.0×10-6 mol/L以下, 显示良好的选择性和体外活性; 目标化合物体外抑菌试验有意义的发现, 虽然抑菌活性不及对照环丙沙性, 但对革兰阳性菌活性显著高于对阴性菌的活性, 这与喹诺酮药物的抗菌活性相反. 以上结果表明, 氟喹诺酮类抗菌剂的3位稠杂环取代衍生物作为新结构抗肿瘤或抗菌先导物具有进一步研究和开发的价值.  相似文献   
27.
香豆素和呋喃均三唑并噻二唑化合物的合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香豆素和呋喃均三唑并噻二唑化合物的合成;香豆素;呋喃;均三唑并噻二唑;合成  相似文献   
28.
近年来稠杂环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日益成为杂环化学研究的热门课题。3,6-二取代-1,2,4-三唑并噻二唑衍生物是具有广谱生物活性的稠杂环化合物,如抗菌、消炎、杀微生物、调节植物生长、除草等,因而引起各国化学家的广泛兴趣。此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29.
三唑并噻二唑衍生物的合成及抑菌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寻找高活性农药先导化合物,考虑到三唑并噻二唑衍生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本文利用活性亚结构拼接原理,将活性基团分别引入1,2,4-均三唑并[3,4-b]-1,3,4-噻二唑杂环的3位和6位,合成了未见文献报道的3,6-二取代均三唑并[3,4-b]-1,3,4-噻二唑类化合物11个,并用IR、1HNMR及元素分析测试技术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抑菌活性生物测定结果表明,合成的大部分化合物对黄瓜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均有较好的生长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5ae、5ag和5bd的抑制率达到70%;化合物5ad、5cd、5ce的抑制率大于60%;5bd对水稻纹枯病菌(Pellicularia sasakii)抑制率大于60%,化合物5cg对西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lagenarium)的抑制率为69%。  相似文献   
30.
The title compound 1-(4-chlorophenyl)-3-[5-(pyrid-4-yl)-1,3,4-thiadiazol-2-yl]urea (C14H10ClN5OS, Mr = 331.79) has been synthesized by the reaction of 2-amino-5-(pyrid-4-yl)- 1,3,4-thiadiazole with 4-chlorobenzoyl azide, and its crystal structure was determined by single-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The crystal belongs to triclinic system, space group P with a = 5.8550(8), b = 7.5668(10), c = 16.416(2) , α = 78.364(2), β = 81.204(2), γ = 84.749(2)°, V = 702.58(16) 3, Z = 2, Dc = 1.568 g/cm3, μ = 0.429 mm-1, F(000) = 340, the final R = 0.0442 and wR = 0.1092 for 2001 observed reflections (I > 2σ(I)). X-ray diffraction analysis reveals that the title molecule is nearly planar. In the crystal structure, the molecules are linked by strong intermolecular N-H…N hydrogen bonds together with weak nonclassical intermolecular (C-H…Y, Y = N, O and Cl) hydrogen bonds and stacked through π-π interactions. The preliminary bioassay shows that the title compound exhibits good fungicidal activities against Rhizoctonia solani, Botrytis cinerea and Dothiorella gregar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