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3篇
化学   454篇
综合类   9篇
数学   9篇
物理学   2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黄曲霉毒素(AFT)是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等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真菌毒素,主要包括B1,B2,G1,G2,M1,M2,GM,P1,Q1,毒醇等,其中B1的毒性最大,致癌性最强,其广泛存在土壤、动植物、各种坚果、谷物,奶,食用油及其制品中,因此,食品中超痕量及痕量的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受到高度关注。由于农产品样品基质复杂,而黄曲霉毒素含量和限量极低,高效特异性样品前处理技术是高灵敏精准检测黄曲霉毒素的关键之重。近年来分子印迹技术在样品前处理和核心识别元件等方面发展迅猛,在黄曲霉毒素痕量检测方面凸显出一定优势。综述了近几年来分子印迹技术在黄曲霉毒素前处理及快速检测等方面最新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分子印迹技术在黄曲霉检测应用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2.
该文建立了八角中莽草毒素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样品在乙酸盐缓冲体系下经乙腈溶液提取,200 mg N-丙基乙二胺(PSA)和50 mg石墨化碳黑(GCB)净化后,使用Accucore aQ C18(2.1 mm × 150 mm,2.6 μm)柱分离,以甲醇和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采用电喷雾离子源负离子模式(ESI-)及多反应监测模式(MRM)进行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显示,莽草毒素在1.0 ~ 100.0 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大于0.99。样品在0.02、0.20、0.40、1.00 mg/kg加标水平下的平均回收率为92.5% ~ 112%,相对标准偏差(RSD,n = 6)为1.1% ~ 6.0%,检出限和定量下限分别为0.006 mg/kg和0.02 mg/kg。用于市售八角中莽草毒素含量的测定,10份样品中有1份莽草毒素含量超过1.00 mg/kg。该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准确,可为八角的质量评价与真伪鉴别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3.
将SiO_(2)包覆的Fe_(3)O_(4)磁性纳米材料(SiO_(2)@Fe_(3)O_(4))表面偶联识别黄曲霉毒素B_(1)(AFB_(1))的抗体(Ab),用于特异性分离富集谷物中的AFB_(1),进而与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结合,用于大米、玉米和小麦中AFB_(1)的高效准确检测。采用微波辅助水热合成法制备得到Fe_(3)O_(4)磁性纳米颗粒,并用100μL正硅酸乙酯(TEOS)对其进行SiO_(2)的包覆,得到SiO_(2)@Fe_(3)O_(4)磁性纳米材料,随后进行抗体的偶联得到Ab-SiO_(2)@Fe_(3)O_(4);以pH=7.4的磷酸盐缓冲液(PBS)作为富集缓冲液,加入8 mg Ab-SiO_(2)@Fe_(3)O_(4),在37℃下反应10 min进行AFB_(1)的分离富集,随后采用甘氨酸-盐酸(Gly-HCl)缓冲液对Ab-SiO_(2)@Fe_(3)O_(4)分离富集的AFB_(1)进行洗涤,将洗涤液氮吹后复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在最佳条件下,方法检测AFB_(1)的线性范围为2~50μg/L,相关系数(R^(2))>0.99,检出限为0.04μg/kg,定量限为0.13μg/kg。在4个不同加标水平下,AFB_(1)在3种谷物基质中的加标回收率为76.21%~92.85%,RSD≤5.29%。大米、玉米和小麦等实际谷物样品中AFB_(1)的测定结果显示,在1个小麦样品和2个玉米样品中检出AFB1,其含量分别为0.38、0.13和0.47μg/kg,其他样品中并未发现AFB_(1)。方法将磁性纳米材料与HPLC-MS/MS相结合,实现了AFB_(1)的高效分离富集,富集材料成本低廉,储存性能好,在30 min内即可完成前处理过程,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大批量样品的实际分析,在谷物中真菌毒素的检测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4.
微囊藻毒素-LR(MC-LR)具有强烈的肝毒性、致癌性和发育毒性,亟需严格监测。为实现环境水体中微痕量MC-LR的快速特异灵敏的分析识别,以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MOF)为介导,增强磁纳米粒子比表面积,高效负载纳米金和适配体-cDNA分子杂交荧光探针,研发新型的适配体功能化磁纳米荧光探针(Fe3O4@MIL-101-NH2@Au@aptamer),实现了对MC-LR的适配体特异识别-激光诱导荧光(LIF)超高灵敏分析。论文详细研究了适配体磁纳米探针荧光检测MC-LR的可行性、 MC-LR测定的优化条件及其方法性能。结果表明:MOF修饰的磁纳米颗粒Fe3O4@MIL-101-NH2的Brunauer-Emmett-Teller(BET)比表面积达到114.02 m2·g-1,比单一Fe3O4提高了近5倍,适配体-cDNA杂交荧光探针在磁纳米颗粒表面的修饰率达98%以上,适配...  相似文献   
115.
建立了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贝类组织中米氏裸甲藻(GYM)贝毒素、螺环内酯毒素(SPX1)、大田软骨酸(OA)贝毒素、蛤毒素(PTX2)、原多甲藻酸(AZA1)贝毒素的方法.用甲醇-水(4: 1, V/V)溶液对贝类组织中GYM, SPX1, OA, PTX2和AZA1进行提取,MAX阴离子交换柱净化后,采用液相色谱分离,除OA以负离子选择反应监测外,GYM, SPX1, PTX2和AZA1以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选择反应监测模式进行质谱分析.5种脂溶性贝毒素GYM, SPX1, OA, PTX2和AZA1在各自相应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0.99.扇贝闭壳肌空白样品添加5种贝毒素的提取率均为78.6%~94.4%(n=6); 精密度(RSD)为6.8%~14.9%.贝类组织中5种贝毒素GYM, SPX1, OA, PTX2和AZA1的检出限分别为0.10, 0.21, 2.00, 0.32和0.04 μg/kg.  相似文献   
116.
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对黄曲霉毒素的一些检测方法,包括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溴化荧光分光光度法、免疫分析法、微柱法,并对这些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对黄曲霉毒素的测定提出了一种较快速、简单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7.
掺氮二氧化钛可见光照射降解微囊藻毒素-LR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N掺杂TiO2(N-TiO2)纳米粉体光催化剂,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X射线衍射(XRD)、紫外可见反射光谱及透射电镜(TEM)分析测定,对光催化剂N/TiO2进行了结构表征.发现N掺杂TiO2相对纯TiO2禁带宽度变窄,可见光区有明显吸收.在可见光照射下,利用纳米N/TiO2作为光催化剂降解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LR,MC-LR),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跟踪检测降解过程MC-LR浓度变化,液质联用仪(LC-MS)检测MC-LR降解中间产物变化.利用电子自旋共振法(ESR)及过氧化物酶催化氧化方法跟踪定性定量测定光催化过程中氧化物种的种类变化.采用总有机碳(TOC)测定仪测定了MC-LR光催化深度氧化矿化效果.结果表明,可见光(λ420nm)照射可有效激发光催化剂N-TiO2活化分子氧降解MC-LR,在反应条件下,光催化反应14h,MC-LR降解率达到100%,20h矿化率达到59%.其光催化反应体系中氧化物种主要为羟基自由基(·OH).质谱检测到13种降解产物,主要反应机理为光催化反应产生·OH进攻MC-LR结构四个易氧化部位,以及一些氨基酸之间的肽键的水解.  相似文献   
118.
本文介绍了食品中的有害化学分,结构、来源,以及食用后的机体反应。了一些防止产物有害成分的措施和除去有害成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9.
樊祥  褚庆华  周瑶  陈迪 《分析试验室》2007,26(Z1):284-286
本文提出了一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HPLC/FLD)测定麦类样品中赭曲霉毒素A的方法.样品经V(乙腈):V(水)=84:16提取,多功能柱净化,C18色谱柱(4.6×250 mm,5μm)分离,V(水):V(乙腈):V(乙酸)=102:96:2作流动相,流速1.0 mL/min.结果表明,标准工作液在浓度1.0~50.0μg/L范围内,峰面积与浓度成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0.9999,样品在3.0,10.0,50.0 ng/g添加水平的回收率为60%~85%,相对标准偏差为7.9%~8.8%(n=8),方法检出限为3.0 ng/g(S/N>10).本法快速、准确、操作简单,可满足大批麦类样品的检测需要.  相似文献   
120.
A natural scorpion toxin BmK 16 was purified for the first time from the venom of the Chinese scorpion Buthus martensii Karsch (BmK) by using combined gel-filtration, ion exchange and reversed phase chromatography. The sequence of the N-terminal 8 amino acid residues was determined by Edman degradation. Using the N-terminal sequence as a tag, the database searching revealed a hit in the scorpion cDNA Bank. The sequence for N-terminal 8 amino acid residues, molecular weight and amino acid compositions of BmK 16 were identical with the calculated values according to the first 64 residues‘ se-quence of the precursor peptide alpha-neurotoxin TX16 derived from the sequence of the cDNA AF156597 (EMBL). The se-quence-specific resonance assignment of BmK 16 was achieved and the intact sequence of BmK 16 was determined as follow-ings: VRDAY IAKPH NCVYE CARNE YCNDL CTKNG AKSGY CQWVG KYGNG CWCKE LPDNV PIRVP GKCH. Furthermore, the results from the sequence homology analysis and the toxicity assays indicated that BmK 16 was an α-likescorpion neurotox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