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53篇
  免费   484篇
  国内免费   3163篇
化学   6461篇
晶体学   122篇
力学   54篇
综合类   146篇
数学   60篇
物理学   1257篇
  2024年   68篇
  2023年   148篇
  2022年   186篇
  2021年   158篇
  2020年   192篇
  2019年   187篇
  2018年   151篇
  2017年   192篇
  2016年   186篇
  2015年   202篇
  2014年   322篇
  2013年   358篇
  2012年   323篇
  2011年   321篇
  2010年   338篇
  2009年   340篇
  2008年   306篇
  2007年   305篇
  2006年   290篇
  2005年   271篇
  2004年   301篇
  2003年   299篇
  2002年   266篇
  2001年   269篇
  2000年   208篇
  1999年   178篇
  1998年   176篇
  1997年   179篇
  1996年   204篇
  1995年   188篇
  1994年   150篇
  1993年   167篇
  1992年   162篇
  1991年   163篇
  1990年   140篇
  1989年   127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1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在自行设计和建立的加压动态分析装置上研究了合成甲醇催化剂上氢的吸附和反应行为。结果表明:在反应条件下催化剂上吸附的氢可分为可逆吸附氢和不可逆吸附氢;不可逆吸附氢又可分为能被CO顶替出来的和不能被CO顶替出来的两部分;能被CO顶替出来的不可逆吸附氢对CO的吸附起促进作用,不能被CO顶替出来的不可逆吸附氢是合成甲醇催化剂必不可少的“组分”或称“促进剂”;同时甲醇的生成是可逆吸附氢与一氧化碳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2.
胺修饰β—环糊精交联树脂的制备及吸附性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33.
本文通过对锌(Ⅱ)—硫氰酸盐—孔雀绿体系溶剂浮选过程的考察,提出了待测Zn~(2+)离子从水相被输送到有机相,可以用吸附机理和粘附机理来解释;同时还对影响锌溶剂浮选的主要因素:溶液的pH,气泡的大小和气体流速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4.
聚乙烯醇双胺肟螯合纤维的合成及其吸附性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预辐接技法合成了聚乙烯醇双胺肟螯合纤维。研究了影响接枝率和胺肟基团含量的因素,讨论了吸附酸度、吸附时间对Cu(Ⅱ)离子吸附容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5.
梁均方 《分子催化》2006,20(5):424-428
用气相流动吸附法制备复合载体,用浸渍法制备WO3/(TiO2-S iO2)催化剂.应用LRS和TPR技术研究WO3在复合载体TIO2-S iO2表面的分散状态,发现TiO2在S iO2表面的分散可增强WO3与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WO3在载体表面的分散阈值.另外TPR实验证明,TiO2的存在不仅大大改善WO3的分散状态,而且使WO3在TiO2-S iO2的还原温度升高,WO3与载体之间的作用增强.负载于经TiO2调变的S iO2上的催化剂其HDS、HYD、BHD活性高于负载于单纯S iO2上的催化剂的活性.  相似文献   
136.
超临界状态下炭基材料的储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燕  宋怀河  陈晓红 《化学通报》2002,65(3):153-156
评介了目前各种储氢方法,指出了炭基材料作为储氢材料的优势,综述了近年来纳米炭材料在储氢方面的进展,详细探讨了超临界状态下氢气在纳米孔隙中的吸附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研究中的问题及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7.
采用SCF-X_α-MS方法, 对于C(2×2)S/Fe(001)吸附体系, 选择Fe_5S和Fe_9S两种原子簇模型, 研究了该吸附体系的电子结构、吸附成键特征及其相互作用图象。结果表明, S吸附于Fe(001)单晶表面具有较强的定域性质, S原子与底物Fe原子之间的吸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S(3p)-Fe(4s,3d)之间的轨道相互作用。通过对表面吸附键长的优化, 其结果与X.S.Zhang等的ARPEFS的实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38.
以铜离子为模板的褐藻酸凝胶对铜离子的选择性富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邬建敏  王永尧  杨晨磊 《分析化学》2002,30(12):1414-1417
以铜离子为模板,制备了褐藻酸凝胶(Cu-alginate),通过吸附实验及过柱渗滤实验,试验了该吸附剂对铜离子的选择性吸附性能,并且采用该吸附剂富集了自来水中微量的Cu^2 ,结合原子吸收法测定了水样中Cu^2 的含量。结果表明:该吸附剂对Cu^2 有较高的选择性吸附性能,显著优于一些化学合成铜离子模板缩聚物及非铜模板褐藻酸凝胶(如Ca-alginate),非重金属离子(如K^ 、Na^ 、Ca^2 )及某些重金属离子(如Ni^2 、Cd^2 )等对Cu^2 的吸附均不产生明显干扰。用该吸附剂富集水中的微量铜离子,回收率可达97.7%。  相似文献   
139.
吸附与生物技术的耦合是实现燃料油品清洁生产的新发展方向, 提出了一种吸附剂生物再生循环使用的新耦合方法, 首先用吸附剂吸附脱除油品中的含硫化合物, 然后用微生物脱附吸附剂表面吸附的硫化物, 实现吸附剂再生. 利用Y型分子筛通过离子交换再用He保护自动还原的方法制备了(络合吸附剂吸附Cu(Ⅰ)-Y, 以DBT为模型化合物考察了吸附剂的吸附性能. 以选择性脱硫菌德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delafieldii)R-8为生物催化剂, 考察了细胞浓度、油相体积、水相/吸附剂比对吸附剂脱附率的影响. 加入油相可以大大提高DBT脱附量和生成2-HBP的量. 增加水相中脱硫菌R-8的浓度、增大水相/吸附剂比, 可以实现DBT脱附, 促进DBT转化为2-HBP. 在水相脱硫菌株R-8浓度为75 g·L-1、水相/吸附剂比为300 mL/g、油相/水相比1/3(V/V)的条件下, 脱附的DBT在6 h内转化率达到89%, 24 h内转化率为100%. 生成2-HBP的量主要由吸附剂吸附硫化物的量、水相中微生物细胞的浓度、油相/水相体积比、水相/吸附剂比决定. 吸附剂经过正辛烷洗涤、100℃下干燥24 h、He保护450℃还原活化3 h, 再生吸附剂的吸附能力为新鲜吸附剂的95%.  相似文献   
140.
β-环糊精在TiO2上的吸附及其对光催化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酚酞法测定TiO2悬浮液中β-环糊精(β-CD)的量以及用β-CD溶液平衡的TiO2经过滤、洗涤和干燥后进行漫反射红外光谱和XPS能谱表征.结果表明:β-CD分别在纳米和P25型TiO2表面通过羟基间作用形成化学吸附,吸附量与溶液pH值有关,且最大吸附量在TiO2等电点附近.β-CD可提高两种TiO2对甲基橙光催化脱色速率.提高的效率与溶液pH值有关.实质上,提高的效率与β-CD在TiO2表面吸附量和甲基橙在TiO2表面的静电吸附量有关,即与甲基橙-β-CD—TiO2三元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