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535篇 |
免费 | 167篇 |
国内免费 | 3858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6945篇 |
晶体学 | 43篇 |
力学 | 27篇 |
综合类 | 98篇 |
物理学 | 44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3篇 |
2023年 | 103篇 |
2022年 | 121篇 |
2021年 | 139篇 |
2020年 | 150篇 |
2019年 | 121篇 |
2018年 | 87篇 |
2017年 | 118篇 |
2016年 | 145篇 |
2015年 | 155篇 |
2014年 | 352篇 |
2013年 | 357篇 |
2012年 | 285篇 |
2011年 | 309篇 |
2010年 | 286篇 |
2009年 | 304篇 |
2008年 | 328篇 |
2007年 | 301篇 |
2006年 | 304篇 |
2005年 | 303篇 |
2004年 | 335篇 |
2003年 | 303篇 |
2002年 | 321篇 |
2001年 | 323篇 |
2000年 | 200篇 |
1999年 | 192篇 |
1998年 | 149篇 |
1997年 | 186篇 |
1996年 | 159篇 |
1995年 | 148篇 |
1994年 | 177篇 |
1993年 | 134篇 |
1992年 | 126篇 |
1991年 | 145篇 |
1990年 | 115篇 |
1989年 | 108篇 |
1988年 | 48篇 |
1987年 | 33篇 |
1986年 | 26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18篇 |
1983年 | 11篇 |
198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5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12.
设计了5种Mn@dv-Nx催化剂、选择了7种配体(X=-F、-OH、-CO、-NH3、-N(Me)3、-PH3和P(Me)3),运用理论计算研究了不同轴向配体对Mn@dv-Nx电催化CO2还原的影响。经过选择性筛选,其中6种催化剂(Mn@dv-N4-F、Mn@dv-N4-PH3、Mn@dv-N2-1-P(Me)3、Mn@dv-N3-P(Me)3、Mn@dv-N2-2-CO和Mn@dv-N4-CO)都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和并且对产物HCOOH具有的很高的选择性。只有Mn@dv-N2-1-P(Me)3对产物HCHO、CH3OH和CH4有较好的催化活性,这三种产物的速率限制步骤是CO2加氢生成~*OCHO。在催化剂Mn@dv-N2-1-P(Me)3上,生成~*OCHO只需要克服0.716 eV。通过差分电荷电子分... 相似文献
13.
14.
具有超顺磁性和荧光特性的CdTe@Fe_3O_4/P(NIPAM-co-AA)多功能复合微球是以P(NIPAMco-AA)为模板制备而成.首先,采用溶胀法使模板微球带有磁性;其次,辅助TEOS和APTES两种化学试剂实现对Fe_3O_4/P(NIPAM-co-AA)微球表面的氨基功能化;最后,携带氨基的磁性微球与巯基乙酸修饰的CdTe量子点通过酰胺缩合反应,将量子点键合到磁性微球表面上,最终获得单分散的磁性荧光高分子复合微球.分别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倒置荧光显微成像系统、荧光分光光度计以及振动样品磁强计等方法对所获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复合微球单分散性良好,平均粒径约为30μm,饱和磁化强度可达5.4emu/g,具有良好的超顺磁性和较高的荧光发光效率.该材料将磁性、荧光结合到微米级高分子共聚物上,不仅解决了纳米粒子分离和处理的困难,而且奠定了多功能材料在生物标记、荧光成像等诸多领域潜在的应用基础. 相似文献
15.
采用溶剂热合成方法,合成了一种新型金属配位聚合物{[Zn2(L)(H2O)(DMA)]·DMA·2.3H2O}n (1),其中L4-为完全脱去质子的N,N''-二(4-羧基苄基)-5-氨基间苯二甲酸,DMA为N,N-二甲基乙酰胺。单晶X射线衍射结果显示,该配合物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overline{1}$,a=0.989 6(5) nm,b=1.370 5(5) nm,c=1.382 1(5) nm,α=80.067(5)°,β=76.729(5)°,γ=76.611(5)°,结构是由二维金属有机层通过π…π相互作用而扩展成的三维超分子骨架。红外光谱验证了锌离子与L4-配体成功配位。粉末X射线衍射(PXRD)实验证实了配合物1具有较高的纯度。热重分析结果显示配合物1在室温至416.9 ℃区间内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在273 nm的激发光下,配合物1在437 nm处有较强的荧光发射,可以在30 s内快速检测乙醇溶液中的炭疽生物标志物——吡啶-2,6-二甲酸,具有选择性高、抗干扰能力强、检测限低(约为15 μmol·L-1)等特点。结合PXRD图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揭示了其检测机理为晶体骨架坍塌而诱导的荧光猝灭。 相似文献
16.
通过水热方法,采用H3CAM(H3CAM=4-hydroxy-pyridine-2,6-dicarboxylic acid)与Cd(NO3)2.4H2O反应,合成了1个镉配位聚合物[Cd4(HCAM)4(H2O)8]n(1),并对其结构和荧光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构分析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属于单斜晶系,C2/c空间群。四个HCAM2-配体桥联4个镉离子形成了1个四核镉单元。这些孤立的单元通过氢键作用形成了1个三维配位框架。研究表明,该配合物在室温下能发出兰色荧光。 相似文献
17.
将二茂铁甲酰丙酮与异菸肼缩合,生成金属有机多齿新配体,该配体(FCR)与闭式-十二氢十二硼酸稀土化合物反应,得到分子式为[Ln(FcR)2]2(B12H12)3·XH2O(Ln=La,Nd,Eu,Gd,Dy,Ho,Er,TmandLu)的9个配位化合物,经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对其组成、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TG-DTA研究了它们的热行为. 相似文献
18.
分别使用phen(1,10-邻菲咯啉)、TOPO(三正辛基氧化磷)、TPPO(三苯基氧化磷)作为第二配体与Sm(DBM)3(DBM:二苯甲酰甲烷)相互作用,合成了相应的配合物,然后分别将其掺入MMA中,进行聚合得到了固体样品。测量了不同第二配体样品及无第二配体样品的激发和发射光谱,对谱峰做了指认。发射谱中主要发射峰均为Sm^3+的特征发射,有机配体的发光带很弱,说明从有机配体到稀土发光中心的能量传递非常有效。监测Sm^3+离子644nm发射峰(^4G5/2→^6H9/2)测量了样品的激发光谱。结果显示,第二配体的加入改变了有机配体的能级结构,激发边出现明显的移动,同时紫外区的激发效率发生了变化,对发光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还测量了上述样品中Sm^3+的^4G5/2能级的发光衰减曲线,拟合出该能级的跃迁寿命,针对不同第二配体的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第二配体的共轭性和化学键匹配对发光强度影响很大,在我们的结果中,第二配体为TPPO时发光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新型吸附剂N-邻羟基苯基马来酰胺酸-活性炭(AC-HPMA)对样品中Cu(Ⅱ)的固相萃取并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优化了pH值、吸附剂(AC-HPMA)的用量、流速等条件以达到定量吸附(≥95%),同时考察了共存离子的影响和洗脱剂的洗脱条件。本法测定Cu(Ⅱ)的检出限为0.27μg.L-1,将其应用于茯苓、黄河水、青海湖水中的Cu(Ⅱ)含量的测定,加标回收率在96.3%—99.0%之间;用于测定标准物质中铜离子的含量,结果与标准物参照值一致。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