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8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847篇
化学   1707篇
晶体学   8篇
力学   2篇
综合类   44篇
数学   1篇
物理学   15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117篇
  2003年   92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77篇
  2000年   75篇
  1999年   63篇
  1998年   64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49篇
  1995年   53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43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21.
在水热条件下, 以对苯二甲酸(H2bdc)和咪唑并[4, 5-f][1, 10]邻菲咯啉(Imphen)为配体构筑了两种配合物[Cd(bdc)(Imphen)(H2O)]n·nH2O (1)和[Zn(bdc)(Imphen)(H2O)]n·nH2O (2), 并利用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构分析表明:bdc2-在2个配合物中展示了不同的配位模式, 配合物1和2都具有一维链状结构, 并且都通过分子间氢键和π-π相互作用形成三维网状结构。此外, 对配合物的热稳定性和发光性质也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2.
介绍了一个荧光光谱方面新的实验项目:以苝和六苯基噻咯作为发光物质的特征分子,通过测定其不同聚集状态下的荧光光谱,观察聚集荧光淬灭ACQ(aggregation-causedquenching)和聚集诱导发光AIE(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两种不同的发光现象;利用晶体学数据库CCDC (Cambridge Crystallographic Data Centre)检索特征分子的晶体结构,从分子晶体结构层面分析AIE和ACQ发光现象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探讨不同发光机制和分子状态的关系。论文详细描述了实验的设计思想、实验内容和实验结论,并结合教学过程,分析了该实验在开阔学生视野、提高认知水平及培养科研素养等方面所取得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3.
彭双凤  陈珍娥 《合成化学》2022,30(5):393-399
以4,4-二溴苯偶酰为原料,经过两步反应得到一种新的喹喔啉-三苯胺衍生物4',4''-(6-溴喹喔啉-2,3-二基)双(N,N-二苯基-[1,1'-联苯] -4-胺)(TP1)。通过1H NMR、13C NMR和HR-MS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了衍生物对Fe3+的识别性能。光谱测试结果表明:衍生物溶液与Fe3+作用后,296nm处的吸光度出现明显变化,说明TP1能选择性识别Fe3+;当Fe3+浓度为4~200μmol/L时,TP1吸光度与Fe3+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回归关系(R2=0.9977)。   相似文献   
124.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双铑催化3-重氮吲哚啉-2-亚胺与2H-吖丙因[3+3]内环化反应过程. 该过程主要包含铑金属卡宾体形成、 C―N键活化裂解和吲哚啉[3+3]内环化反应. 研究结果表明, 双铑催化剂发生偶联作用, 促进C-N偶联及2H-吖丙因C―N键裂解; 反应控速步骤为吲哚[3+3]环化反应过程, 铑催化剂在[3+3]环化前脱出. 对产物吡嗪并吲哚类化合物光电性质的分析表明产物具有较低空穴重组能, 吸收与荧光发射光谱存在较大斯托克斯位移. 因此该产物可作为潜在的空穴传输材料和荧光发射材料.  相似文献   
125.
在乙酸酐中用2,9-二甲基-1,10-菲咯啉与水杨醛缩合反应得到2,2′-(1E,1′E)-2,2′-(1,10-菲咯啉-2,9-二基)双(乙烯-2,1-二基)双(2,1-亚苯基)二乙酸酯(探针1);再将其进一步水解得到2,2′-(1E,1′E)-2,2′-(1,10-菲咯啉-2,9-二基)双(乙烯-2,1-二基)二苯酚(探针2)。经1H NMR、13C NMR、IR、MS表征,探针化合物为大共轭结构,发光性能良好。两种探针分别表现出对Cu2+、Ag+不同的荧光猝灭作用,探针2还能识别阴离子F-和AcO-,具有双功能离子检测性能。光谱滴定、等温滴定量热及质谱等测定了配合物组成、作用常数及热力学参数,探针与金属离子的配合为放热反应,作用比为2∶1。  相似文献   
126.
In this paper, an efficient synthesis of 5-alkynyl-1,2,3-triazoles through a one-pot aerobic oxidative coupling reaction of various alkynes and azides has been developed. Further derivatization of 5-alkynyl-1,2,3-triazoles readily yielded 5-carbonyl-1,2,3-triazoles, 5-carboxylic-1,2,3-triazole, 5-hydroxyalkyl-1,2,3-triazoles and 5-quinoxaline-1,2,3-triazole, which provided an entry into structurally diverse 5-functionalized-1,2,3-triazoles.  相似文献   
127.
以5-甲基-苯并三唑-1-乙酸和1,10-邻菲啰啉为配体,采用溶液法合成了一种铕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配位滴定、摩尔电导率、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对其进行表征。其组成可能为Eu(L)3phen·3.5H2O(HL=5-甲基-苯并三唑-1-乙酸,5-mbtaa;phen=1,10-邻菲啰啉)。使用热分析和荧光光谱研究了配合物的性质。热分析结果显示:铕配合物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荧光光谱显示:该配合物发出Eu(Ⅲ)特征荧光,并且5-甲基-苯并三唑-1-乙酸是较好的敏化剂。  相似文献   
128.
以芳酮和芳醛为原料,在Na OH/Et OH存在下经缩合反应制得中间体芳烯酮(3);3与肼经环合反应合成了5个新型的含荧光基团的吡唑啉衍生物(5a~5e),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IR表征。并利用UVVis和FL研究了5a~5e对金属离子的选择识别性能。结果表明,5a~5e对Fe(Ⅲ)有较好的选择性识别。  相似文献   
129.
邻菲啰啉光度法常用于Fe(Ⅱ)测定,但受到试样中Fe(Ⅲ)对测定的影响,因此不能直接用于生物浸出样品中Fe(Ⅱ)和Fe(Ⅲ)的同时测定.为此,基于Fe(Ⅱ)邻菲啰啉特征吸收曲线以及混合铁中Fe(Ⅲ)对Fe(Ⅱ)测定的线性影响关系,建立了基于Fe(Ⅱ)和全铁同时测定Fe(Ⅱ)和Fe(Ⅲ)的计算光度法,并研究了生物浸出样品中典型金属离子(Cu2+、Ni2+、Cd2+、Co2+)以及试样溶解与储放对测定的影响.方法可准确地测定含铁次生矿物和生物浸出液中铁价态组成,应用于生物浸出矿渣、细胞表面中常量或微量的Fe(Ⅱ)和Fe(Ⅲ)组成分析,具有简便快速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0.
A new Cd(II) coordination polymer, namely, [Cd3(1,2,3-BTC)2(L)2]·2.25H2O (1, L = 2-(2-chloro-6-fluorophenyl)-1H-imidazo[4,5-A][1,10]phenanthroline and 1,2,3-BTC = 1,2,3-ben- zenetricarboxylate), has been synthesized under hydrothermal conditions. The compound was characterized by single-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It crystallizes in triclinic, space group Pī with α = 11.650(2), b = 12.240(2), c = 19.760(4) A, α = 72.01(3), β = 77.11(3), γ = 83.48(3)°, V = 2609.4(9) A3, Z = 2, C56H31Cd3Cl2F2N8O14.25, Mr = 1489.99, Dc = 1.896 g/cm3, F(000) = 1466, μ(MoKa) = 1.401 mm^-1, R = 0.0401 and wR = 0.1104. Compound 1 shows a 1D chain structure, and the neigh- boring 1D chains of 1 are joined together by π···π interactions to result in a 2D supramolecular layer. In addition, the luminescent property of 1 has been studied in the solid state at room tempera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