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823篇
  免费   5218篇
  国内免费   23667篇
化学   48230篇
晶体学   927篇
力学   1619篇
综合类   1296篇
数学   5731篇
物理学   11905篇
  2024年   305篇
  2023年   1123篇
  2022年   1371篇
  2021年   1539篇
  2020年   1331篇
  2019年   1580篇
  2018年   1080篇
  2017年   1502篇
  2016年   1690篇
  2015年   1839篇
  2014年   3001篇
  2013年   3341篇
  2012年   3068篇
  2011年   3074篇
  2010年   2975篇
  2009年   3318篇
  2008年   3808篇
  2007年   3455篇
  2006年   3663篇
  2005年   3307篇
  2004年   3525篇
  2003年   2608篇
  2002年   1946篇
  2001年   1790篇
  2000年   1514篇
  1999年   1576篇
  1998年   1263篇
  1997年   1130篇
  1996年   1104篇
  1995年   1092篇
  1994年   867篇
  1993年   811篇
  1992年   963篇
  1991年   918篇
  1990年   800篇
  1989年   721篇
  1988年   315篇
  1987年   163篇
  1986年   118篇
  1985年   50篇
  1984年   32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5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考察了茂环上不同取代基及钛上阴离子配体对茂基钛配合物/正丁基锂催化体系加氢活性和稳定性的影响。在充分发挥该体系催化活性的条件下,由配合物Cp2TiCl2、Cp2TiF2和Cp2Ti[OC6H3(CH3-2)Cl-4]2组成的催化体系对辛烯-1加氢的最高活性(或初活性)达到46 ̄58s^-1。  相似文献   
992.
李耀群  石磊 《分析化学》1996,24(1):41-44
本文建立了2,2’-二羟基联苯(DHP)和4-羟基联苯(HP)的胶束增敏导数-可变角同步荧光同时分析方法,可变角同步扫描所得到的DHP和HP的谱峰位置均对应于常规光谱中的最佳激发-发射位置,经二阶求导后,消除分析谱带干扰,所得的二阶导数-可变角同步光谱即可用于两物质的同时测定,方法快速灵敏,DHP测定范围为0.05~0.5mg/L,HP测定范围为0.07~2mg/L。  相似文献   
993.
热致液晶共聚酯对聚丙烯结晶的诱导作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用差示扫描量热法和光学解偏振法研究了热致液晶性芳香共聚酯与聚丙烯共混物的等温和非多温结晶行为.结果表明,这一热致液晶聚合物对聚丙烯结晶有诱导成核和加速作用.当共聚酯含量在2-5%之间时,聚丙烯的结晶速率最快.偏光显微镜的观察揭示出在聚丙烯熔体中原位形成的液晶聚合物微纤诱导了聚丙烯横穿晶的形成.  相似文献   
994.
蔡正洪  唐瑜  谭民裕  郁开北 《化学学报》2005,63(15):1465-1468
通过硝酸镧和双-单齿芳香酰胺型配体L {L=1,4-双[(2'-苄胺甲酰基苯氧基)-甲基]苯}之间的反应得到了配位聚合物{[La(NO3)3]2•L3}n, 并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 配合物为三斜晶系, P1空间群, 晶胞参数a=1.1298(2) nm, b=1.2689(1) nm, c=2.1030(3) nm, α=81.189(9)°, β=80.95(1)°, γ=65.832(9)°, V=2.7032(6) nm3, Z=2, R=0.0267, wR=0.0679, La3+为9配位, 呈变形的三帽三角棱柱配位构型. 配合物通过配体的桥联作用形成一维环链相间的配位聚合结构, 由于相邻链间不存在氢键和π-π堆积作用, 所以配合物是以单链形式堆积排列.  相似文献   
995.
用TREF方法分离聚烯烃共混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TREF方法分离聚烯烃共混物徐君庭,封麟先,杨士林(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杭州,310027)关键词升温淋洗分级,聚烯烃,共混物升温淋洗分级(TREF)方法是80年代发展起来的,它按结晶度将聚合物分级[1],目前主要用于聚烯烃的分级[2,3...  相似文献   
996.
溶胶-凝胶法制备还原态K-Co-Mo催化剂的合成醇性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应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还原态K-Co-Mo催化剂, 比较了不同的组分和不同的反应条件对合成醇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适量钾和钴助剂的添加能显著提高催化剂合成醇的性能,尤其是提高了C2+醇的选择性。此外,反应温度、压力以及空速对合成醇影响明显,升高温度可以提高催化反应中低碳醇的收率,但选择性下降;增加压力和空速可以提高低碳醇的收率和选择性,对合成低碳醇有利。在230 ℃,6.0 MPa,14 400 h-1条件下,催化剂合成低碳醇的收率为375.4 g/kg·h,选择性为70.2%,C1OH/C2+OH为0.48。  相似文献   
997.
提高非贵金属临氢脱腊催化剂异构化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通过水热条件下合成分子筛试验条件的考察,获得了合成条件和性能良好的ZSM-8分子筛。采用无定形硅铝和ZSM-8分子筛制备出复合载体型的非贵金属临氢脱腊催化剂,通过锌和钨改性组分的添加,提高现有工业催化剂的异构化能力。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复合载体、改性组分对催化性能有较大影响,但改性组分的添加次序无明显作用。与以前β沸石基催化剂性能相比,ZSM-8基催化剂不仅提高了润滑油收率,而且产品润滑油的粘度指数也明显提高。催化性能的改进可以归结为改性后催化剂异构化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998.
芥子气模拟剂2-氯乙基乙基硫醚的光催化降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连续流动微反、原位红外和GC/MS等手段考察了芥子气模拟剂2-氯乙基乙基硫醚(2-CEES)在P25 TiO2上的光催化降解反应,证实CO2和H2O是这个反应的最终产物.详细的跟踪分析表明,除了CO2和H2O外,在反应的气相混合物中可检测到C2H4、CH3CHO、CH4、CO、HCl和H2S;少量小分子的羧酸、醚和砜;微量C2H5SC2H5、C2H5S2C2H5、C2H5SC2H4Cl和CH2ClCH2Cl等中间产物;在反应后的催化剂表面可检测到C2H5S2C2H5、C2H5SC2H4OH、C4H9S2C2H5和C2H5S2C2H4OH、等物.根据这些结果提出了2-CEES光催化降解的反应机理,推断2-CEES的光催化降解涉及脱氯、C-S键断裂、有机硫化物光聚合和裂解等复杂过程最终转化为CO2和H2O.认为各种硫物种在表面的积聚引起了催化剂的缓慢失活.  相似文献   
999.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配位聚合物[Co2(HBTC)2(H2O)6]·C4H10N2·2H2O}n(H3BTC为1,3,5-均苯三羧酸,C4H10N2为哌嗪),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红外光谱和荧光光谱进行表征,并用TGA研究了该配位聚合物的热稳定性.晶体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a=1.05437(9)nm,b=1.05485(9)nm,c=0.71482(5)nm,α=102.4623(28)°,β=91.3500(42)°,γ=111.0186(29)°,V=0.72018(10)nm3,Mr=764.37,Dc=1.762g·cm-3,Z=1,μ(MoKα)=1.25mm-1,F(000)=394,R=0.0307,wR=0.0815.晶体的基本构建单元中包含2个Co()中心、2个配位的HBTC分子和6个配位的水分子.基本构建单元通过相互链接形成具有“Z”型结构的一维配位聚合链,链间通过两种不同的氢键(O—H…O和N—H…O)相互作用,进而形成具有三维骨架结构的微孔晶体,微孔大小为0.71nm×0.82nm.荧光光谱表明,常温下用λex=312nm的光激发后,配位聚合物在329nm处出现强烈的荧光发射.  相似文献   
1000.
Four lanthanide coordination polymers with benzophenone‐4,4′‐dicarboxylic acid (H2bpndc) and 1,10‐phenanthroline (phen), [Ln2(bpndc)3(phen)] (Ln=La (1), Pr (2) and Tb (3)), [Yb(bpndc)15(phen)].05H2O (4) were obtained through solvothermal synthesis. The crystallographic data show that 1, 2, and 3 are isostructural, the Ln(III) ions in 1, 2 and 3 are all eight‐ and ten‐coordinated, respectively, and thus the Ln(III) ions are connected by bpndc ligands, resulting in an interpenetrating 3D structure. While in 4, the Yb(III) ions are eight‐coordinated and connected by bpndc ligands into a 3D structure with 1D rhombic channels, which result from the effect of lanthanide contraction from La(III) to Yb(III) ions, and the bpndc ligands in 1, 2, 3, and 4 display three types of coordination mod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