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12篇
  免费   1514篇
  国内免费   2338篇
化学   3827篇
晶体学   62篇
力学   469篇
综合类   199篇
数学   1158篇
物理学   3749篇
  2024年   77篇
  2023年   235篇
  2022年   251篇
  2021年   233篇
  2020年   175篇
  2019年   234篇
  2018年   137篇
  2017年   207篇
  2016年   215篇
  2015年   251篇
  2014年   408篇
  2013年   366篇
  2012年   350篇
  2011年   391篇
  2010年   329篇
  2009年   364篇
  2008年   424篇
  2007年   414篇
  2006年   416篇
  2005年   350篇
  2004年   430篇
  2003年   376篇
  2002年   361篇
  2001年   311篇
  2000年   233篇
  1999年   257篇
  1998年   212篇
  1997年   201篇
  1996年   202篇
  1995年   158篇
  1994年   139篇
  1993年   122篇
  1992年   159篇
  1991年   114篇
  1990年   122篇
  1989年   120篇
  1988年   52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3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01.
双间隙输出腔开放腔的高频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立了S波段相对论速调管放大器双间隙输出腔开放腔的3维模型。采用时域有限差分法,通过监测激励电流源的响应计算了该双间隙输出腔的谐振频率、有载Q值、场分布以及特性阻抗,并分析了腔体结构尺寸对谐振频率、有载Q值和特性阻抗的影响。研究表明:腔体半径对开放腔的谐振频率影响很大,耦合孔尺寸对腔体谐振频率的影响较小;随着耦合孔张角增加,有载Q值逐渐减小;随着腔体半径增大、间隙的减小,腔体特性阻抗降低。研究结果可为S波段强流相对论速调管放大器双间隙输出腔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2.
强流同步双阴极二极管电子束模拟与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同步性的多电子束能够驱动产生有利于实现相位控制的多束微波,是高功率微波功率合成的关键技术。对单台加速器驱动强流同步双阴极二极管进行了模拟,在二极管阻抗约10 W,输入电压442.6 kV条件下,获得了总功率大于20 GW、总束流为47.6 kA、同步时间差小于6 ns的双电子束。开展了轰击不锈钢目击靶实验和同步双电子束诊断实验,双阴极材料为不锈钢,单个阴极长30 mm,两阴极中心间距为100 mm,阴极发射面采用天鹅绒,单阴极半径为20 mm,在阴阳极最大电压为442.8 kV时,束流峰值总和为48.78 kA,双束流同步时间差保持在4~6 ns范围内,实验结果与模拟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203.
双齿围沙蚕遗传多样性的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实验比较获得了一种高效、简便的双齿围沙蚕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以该法提取的基因组DNA为模板,对双齿围沙蚕RAPD分析中的DNA模板浓度、镁离子浓度、dNTPs浓度、引物浓度和Taq酶浓度进行了研究,确定了适于双齿围沙蚕RAPD分析的最佳反应体系:25μL反应体系中,含模板DNA 25 ng,10×PCR缓冲液2.5μL,MgCl2 1.5 mmol/L,dNTPs 0.15 mmol/L,引物24 ng,Taq DNA聚合酶1.5 U.对浙江温岭18个双齿围沙蚕个体进行了RAPD分析,从10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的26个引物检测出229个位点(400~4 200 bp),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为80.78%;遗传多态度在0.225 9;Shannon指数在0.353 2.个体间遗传距离最大的为0.461 0,最小的为0.160 9,18个个体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342 1±0.045 13;同时用UPGMA对18个个体进行聚类分析,构建谱系关系图,表明双齿围沙蚕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为双齿围沙蚕的种质保护、合理开发利用以及选择育种提供了新的分析参数.  相似文献   
204.
利用电喷雾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研究一系列双β-咔啉化合物与DNA的非共价结合. 发现化合物1—5与5种不同序列的12-mer双链DNA均有明显的非共价结合, 并且有两个β-咔啉环之间连接碳链的长度对此类化合物与双链DNA的非共价结合活性有明显影响. 同时对此类化合物对于DNA非共价结合的序列选择性进行了讨论. 另外还利用电喷雾离子阱质谱研究了双β-咔啉化合物2和4与4种单核苷酸的非共价结合.  相似文献   
205.
聚氯乙烯/层状双氢氧化物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氯乙烯(PVC)/层状双氢氧化物(LDHs)纳米复合材料相比于纯聚氯乙烯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力学性能、阻燃抑烟性、耐候性与耐光性等,是一种性能优异并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新型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本文首先介绍了LDHs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点,并对其制备过程和性质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然后综述了PVC/LDH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结构表征及性能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LDHs的表面有机化处理及其对PVC/LDH纳米复合材料制备与性能的重要作用;最后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06.
Combining Dual Reciprocity Method (DRM) with Hybrid Boundary Node Method (HBNM), the Dual Reciprocity Hybrid Boundary Node Method (DRHBNM) is developed for three-dimensional linear elasticity problems with body force. This method can be used to solve the elasticity problems with body force without domain integral, which is inevitable by HBNM. To demonstrate the versatility and the fast convergence of this method, some numerical examples of 3-D elasticity problems with body forces are examined. The computation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sent method is effective and can be widely applied in solving practical engineering problems.  相似文献   
207.
含吡啶环的双醛腙类试剂的合成及其光谱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有机电致发光技术在彩色大屏幕平板显示技术方面己经显示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是当今国际平板显示技术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开发性能优良的电子传输材料是提高有机及聚合物 LED 性能的关键。双席夫碱类金属配合物同时满足了电荷平衡和配位数饱和两个条件,可以得到非常纯的荧光,能够成为良好的电致发光材料。文章设计并合成了四种新的含吡啶环的双醛腙类化合物,通过红外光谱、元素分析、荧光光谱对合成的化合物进行了表征,确定了化合物结构。对所合成化合物红外光谱进行了分析,确定了该类化合物的红外特征吸收峰;荧光光谱表明该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荧光性,其最大发射波长在420~440 nm之间,其荧光强度的大小与衍生物中不同的取代基有关,—OH、呋喃环、胡椒醛等起供电子作用的基团,使荧光波长发生红移。  相似文献   
208.
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La2/3Sr1/3MnO3+xWO3(x=0~25%)系列多晶陶瓷样品.结果表明。随着WO3掺杂量的增加,样品的电阻率增大,金属-绝缘体相变温度(Tp)值下降.在1.4T磁场下,当0≤x≤12.5%时,样品的室温磁电阻值从5%增大到15%,提高了200%.当12.5%〈x≤25%时,室温磁电阻值从15%降低到0.这对磁电阻材料在室温下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09.
210.
姜文宁  陈建平  李新碗  尚韬 《中国物理》2004,13(9):1460-1463
In this paper, amplified double Rayleigh backscattering noise (DRB) in the optical fibre Raman amplifier is analysed. Expressions are presented for both forward pumping and backward pumping schemes. Calculation is performed to show the effective suppression of DRB noise by employing an optical isolator. The optimal position for the isolator is determined and is found to be insensitive to the power levels of the signals and pumps. The results show that a reduction of the DRB noise by almost 2 to 3 orders can be reach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