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8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72篇
化学   244篇
晶体学   1篇
力学   13篇
综合类   6篇
数学   14篇
物理学   67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讨论了进口原油和天然气检验监管工作、包括科研工作重点应该转移到从安全、环保、卫生、反欺诈等方面把好国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加快研制和开发现场、快速、高通量检测仪器、装置和传感器等建议。  相似文献   
62.
胶凝原油蠕变的时间-温度-应力等效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黏弹性蠕变是胶凝原油重要的流变特性,要描述胶凝原油的黏弹性蠕变行为,必须同时考虑 应力、时间和温度等参数. 于是对胶凝原油进行了不同应力和不同温度下的蠕变实验,利用 时间-温度-应力等效原理分析了胶凝原油的非线性蠕变行为,得到了参考应力和参考温度下 的蠕变主曲线,并用黏弹性流变模型拟合得到了蠕变主曲线的表达式. 从而可以分别通过较 高温度和应力水平下的短期蠕变行为来预测较低温度和应力水平下的长期蠕变行为.  相似文献   
63.
乳状液的转相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传宪  杨飞 《化学进展》2009,21(6):1124-1133
本文总结了乳状液转相的基本理论和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影响乳液转相的因素主要有配方变量、组成变量和乳化方案,其中由配方变量引起的转相称为过渡转相,而由组成变量引起的转相称为突变转相。可以用综合变量(SAD或HLD)来描述不同配方变量对乳液物理化学配方的影响。通过绘制配方-组成关系图,可以通过图中的标准转相线或动态转相线来研究乳液的转相特性。与标准转相线相比较,乳液的动态转相线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乳液的突变动态转相有两种形式:从反常乳液到正常乳液的转相和从正常乳液到反常乳液的转相。Pickering乳液的转相不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目前,乳液转相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纳米乳液和高内相黏度、高内相体积分数乳液的制备工艺中。此外,在原油/稠油的开采和输送工艺中,乳液转相技术也有着重要应用。  相似文献   
64.
研究了3种不同结构的水溶性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对纳米二氧化硅颗粒的原位表面活性化作用, 它们分别是单头单尾的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单头双尾的双十二烷基二甲基溴化铵(di-C12DMAB)和双头双尾的Gemini型阳离子三亚甲基-二(十四酰氧乙基溴化铵)(II-14-3), 并通过测定Zeta电位、吸附等温线及接触角等参数对相关机理进行了阐述. 结果表明,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吸附到颗粒/水界面形成以疏水基朝向水的单分子层, 从而增强了颗粒表面的疏水性是原位表面活性化的基础. 通过吸附CTAB和II-14-3, 颗粒的疏水性适当增强, 能吸附到正辛烷/水界面稳定O/W(1)型乳状液; 而通过吸附di-C12DMAB所形成的单分子层更加致密, 颗粒的疏水性进一步增强, 进而使乳状液从O/W(1)型转变为W/O型; 当表面活性剂浓度较高时, 由于链-链相互作用, 表面活性剂分子将在颗粒/水界面形成双层吸附, 使颗粒表面变得亲水而失去活性, 但此时体系中游离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已增加到足以单独稳定O/W(2)型乳状液的程度. 因此当采用纳米二氧化硅和di-C12DMAB的混合物作乳化剂时, 通过增加di-C12DMAB的浓度即可诱导乳状液发生O/W(1)→W/O→O/W(2)双重相转变.  相似文献   
65.
乳状液膜迁移分离铋(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三异辛胺(TIOA)0Span SO-甲苯乳太液膜迁移Bi(Ⅲ)的研究表明,在合适的制乳和迁移条件下,Bi(Ⅲ)可以快速完全地迁入内相,并能与Fe^3+、Co^2+、Ni^3+、AI^3+、Cr^3+、Mm^3+、Cu2+、Pb^+、Cd^2+、C完全分离。  相似文献   
66.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预测两油层合采过程中单层的产量分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付晓泰  王振平  毕丽飞 《色谱》2000,18(4):318-321
 在全油的气相色谱指纹没有显著差异的原油中 ,发现了萘、菲系列化合物在原油中的浓度具有显著差异。提出了预测两油层合采过程中的分层产量分数的新方法。选择萘、菲系列化合物为地化指标 ,用氧化铝 硅胶柱对其预分离 ,再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视浓度。通过用人工配制的混合原油进行验证 ,结果表明该方法适用于全油气相色谱差别小的原油 ,预测值与实际值的相对偏差为 8% ,精确度优于全油气相色谱指纹法。  相似文献   
67.
近年来膜分离技术在环境治理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本文研究了铜在span80-TBP(磷酸三丁酯)-煤油-NH3液膜分离体系中的迁移行为。用TBP作为载体,在溶液中迁移时,在外相与膜相界面上形成中性络合物后穿过膜相,在膜相与内相界面上络合物再与NH3反应,生成铜氨络离子,释放出来的TBP又返回膜相。  相似文献   
68.
原油中环烷酸的分离与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原油中环烷酸的分离与分析方法。分离方法包括化学反应分离、吸附分离以及利用某些金属氧化物或过渡金属盐络合物分离的方法等。分析方法主要叙述了质谱分析法。  相似文献   
69.
朱翠山  赵红  王培荣  张敏  徐冠军 《色谱》2007,25(3):449-450
利用程序升温蒸发进样器、反吹技术和微流控装置分析原油中的C5~C13轻烃组分,用一根HP PONA色谱柱分离,同时得到保留时间相同的火焰离子化检测信号和质谱检测信号,为原油中轻烃组分的色谱定性提供了新的有力工具。该方法中所用的色谱柱使用寿命长,分离效果好,对平湖4井油样中C5~C13馏分的分离得到了可用质谱定性的峰约290个(尚有不少混合峰存在),较难分离的物质对t-1,2-二甲基环戊烷与2-乙基戊烷得到了较好的分离,2-乙基戊烷峰得到非常好的质谱图,是目前研究原油中轻烃组分分析的有效手段。同时应用微流控装置后可在质谱仪不停机的条件下更换色谱柱。  相似文献   
70.
探讨了使用微波灰化技术消化原油和成品油样品,并使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其中铅和砷的含量.研究了铅测定的灰化保护剂和砷测定的灰化助剂,并优化了仪器工作条件和实验条件.该方法测定原油和重油中铅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6.8%和96.7%,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03%和0.93%;测定原油和重油中砷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0.0%和90.3%,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39%和2.6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