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2篇
化学   103篇
物理学   3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研究了氢气和空气在氢化物原子化过程中的作用,观察到H_2的存在下不仅引发自由基过程,而且抑制氢化物的热分解.空气的存在,使一些元素氢化物的最佳原子化温度降低,其增感作用只有在H_2共存时才表现出来.在没有H_2共存时,空气可能与氢化物反应生成氧化物,对吸收信号产生抑制.  相似文献   
22.
石墨探针原子化法测定土壤和煤飞灰中的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3.
用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俄歇电子能谱和扫描电子显微术等考察了石墨炉升温过程中Sr(NO3)2在石墨探针表面上的形态变化,阐明了它的原子化机理.加热过程中Sr(NO3)2首先分解为SrO(s),再还原为SrC2,后者进一步分解为Sr(s).锶的原子化源于金属蒸发.  相似文献   
24.
研究了儿童首饰中可溶性镉的冷原子化反应体系.在酸性介质中,用硼氢化钠将镉离子还原为镉原子,用载气将镉蒸气导入石英管,原子吸收光谱仪在波长228.8 nm处进行测定.对载气流速、NaBH4浓度、增敏剂加入量和介质酸度的影响,以及共存离子的干扰进行了研究.方法简便快速,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方法的检出限为0.05 mg/kg...  相似文献   
25.
电热原子吸收光谱法中原子化过程动力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评述了1994-2000年年间电热原子吸收光谱法中原子化过程动力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内容包括升温原子化过程动力学参数测定方法、等温原子化过程动力学参数测定方法、动力学参数测定方法的比较、双先导物升温原子化过程的动力学模型、考虑原子蒸气再沉积过程的升温原子化过程的动力学模型以及原子化器表面、基体改进剂及干扰物对分析物原子化过程的影响。引用文献31篇。  相似文献   
26.
石墨管内被测原子间的平衡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石墨管内被测原子间的平衡关系,从理论上推导了基态原子数与吸光度之间的系数β,计算了部分元素的理论特征量N值.  相似文献   
27.
本文利用探针原子化技术, 研究了普通管式石墨炉内石墨探针表面上铬化合物的原子化过程。X射线衍射分析(XRD)、俄歇电子能谱(AES)、化学分析光电子能谱分析(ESCA)与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GFAAS)测量的综合结果表明, 铬化合物在灰化阶段即可转化为稳定的碳化物, 最后由碳化物的热分解生成气态铬原子。  相似文献   
28.
本文考察了盐酸、硫酸、硝酸、亚硒酸及硼酸中锡的石墨炉原子吸收特性,对锡在不同基体中的原子化过程进行了初步探讨。发现硼酸是石墨炉法测定锡时的一种较好的化学改进剂;1%的硼酸加入可克服一定含量的硫酸与盐酸的干扰。并利用XRD与XPS对硼酸与锡共存时的石墨表面进行了结构与状态分析。提出了硼酸与锡共存时,锡的原子化历程。  相似文献   
29.
采用钨丝探针电解预富集-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锡,兼有电解预富集和探针原子化的优点.对电解液组成、溶液pH值、电解电压、富集时间等实验条件进行了优化.方法检出限达到0.08 μg/L;相对标准偏差为5.6%.应用于罐头食品中痕量锡的测定,结果满意.初步探讨了锡在电沉积后的原子化机理.  相似文献   
30.
本文将化学修饰石墨探针选择性预分离富集和石墨炉探针原子化测定的高灵敏度结合起来,建立了用TOPO修饰的石墨探针络合富集Cr(Ⅵ)、Nafion修饰的石墨探针交换富集Cr(Ⅲ)的双修饰石墨探针顺序预分离富集、石墨炉探针原子化法测定水体中Cr(Ⅵ)和Cr(Ⅲ)的方法。Cr(Ⅲ)的检出限为1.03ng/mL,线性范围为0~51ng/mL。Cr(Ⅵ)的检出限为0.37ng/mL,线性范围为0~81ng/mL。用Cr(Ⅲ)与Cr(Ⅵ)合成样品进行回收实验,回收率对Cr(Ⅲ)与Cr(Ⅵ)分别为95%~98%与98%~102%,利用所建立的方法测定了清华运河水样和实验室自来水样,获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