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7篇 |
免费 | 5篇 |
国内免费 | 49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92篇 |
综合类 | 1篇 |
物理学 | 8篇 |
出版年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1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1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11篇 |
2011年 | 3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5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2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72.
73.
以水热法合成的BaTiO3纤维和同步法制备的互穿聚合物网络为原料,采用原位分散聚合法获得了一系列BaTiO3/(PU/UP-IPNs)复合材料。采用傅立叶交换红外分光光度计跟踪考察了IPNs的聚合过程,用透射电镜观测了IPNs及其复合物的形貌。结果表明,IPNs中两相相畴尺寸在纳米级范围内,在此基础上,实现了BaTiO3纤维状的复合。动态力学性能的检测结果表明,相较纯IPNs,复合材料的阻尼损耗模量和阻尼损耗因子值均有所提高,且在低温区均出现了肩峰。复合物的最大损耗因子值均大于0.4,在约50℃范围内,E’值提高100MPa。力学性能检测结果表明,IPNs中的连续相是决定材料力学性能的主要因素;有机/无机组分间混溶性的降低,使BaTiO3/IPNs复合材料的抗张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均下降。 相似文献
74.
利用分散聚合技术,在硫酸铵水溶液中以丙烯酰胺(AM)、丙烯酸(AA)、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AC)、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为单体,合成了两性共聚物P(AM-co-AA-co-DAC-co-DMC).用FTIR,13C-NMR,TEM等方法表征了聚合物的结构和组成.考察了不同分散稳定剂、正负离子单体配比和pH对分散聚合的影响,并对P(AM-co-AA-co-DAC-co-DMC)水基分散聚合条件及稳定性进行了一些探讨.实验表明,在硫酸铵水溶液中制得较稳定的P(AM-co-AA-co-DAC-co-DMC)分散体系,应选用非离子型或阳离子型的分散稳定剂,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聚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PDMC)、聚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PDAC),而其pH应在2到4之间.当选用占总质量1.5%的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分散稳定剂,引发温度为40℃,正负离子单体物质的量比值大于1,pH=3时,可以制得总离子度超过25%的纳米级两性聚合物. 相似文献
75.
采用二步加料的分散聚合法制备单分散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PGMA)微球,并使其水解,得到水包油(O/W)型Pickering乳液稳定剂.在Pickering乳液聚合过程中,利用相分离机制,形成了聚苯乙烯(PSt)和PGMA复合为整体囊壳的微胶囊相变材料.微胶囊平均粒径达76μm,囊芯含量高达83%,相变焓达到174 J/g,具有很高的储热容量. 相似文献
76.
77.
78.
功能高分子磁性微球的制备及分析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分散聚合法制备功能高分子磁性微球 ,并有效地控制微球的粒径范围和微球表面活性基团。以乙醇 水为分散体系 ,对磁流体Fe3O4 表面进行苯乙烯和丙烯酸共聚反应 ,制得粒径均匀、分散性好、带有羧基的磁性微球。该微球经活化后和抗癌药物阿霉素结合 ,在自制磁性电解池中 ,可用金膜电极进行电化学检测。阿霉素磁性微球在 - 0 .4 0V处有一个明显的还原峰 ,在浓度为 7.2 5× 10 - 1 0 ~ 7.2 5× 10 - 9mol L范围内峰电流和阿霉素浓度的关系呈线性 ,检测下限达 3.6× 10 - 1 0 mol L。 相似文献
79.
水分散体系中丙烯酸四氟丙酯与苯乙烯的原子转移自由基共聚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2-溴代异丁酸乙酯(EBiB)为引发剂、CuBr/CuBr_2/1, 10-邻二氮菲( phen)配合物为催化剂,在水分散体系中进行了丙烯酸四氟丙酯(TFPA)与苯乙烯 (St)的原子转移自由基共聚合,所得共聚物的分子量(M_n)随着单体总转化率的 增加而增大,分子量分布(M_w/M_n)较窄(1.26~1.65),表现出“活性”聚合 的特征。用拓展的Kelen-Tudos法和Fineman-Ross法估算了共单体的表观竞聚率, 发现St的相对反应活性高于TFPA,因此当St和TFPA起始组成为1:1(摩尔比)时, 反应自发生成了含氟的准梯度或“渐变”共聚物。实验分别考察了三种乳化剂体系 ,即十二烷基磺酸钠(SLS)、全氟辛酸钠(SPFS)/SLS和全氟壬烯氧基苯磺酸钠 (OBS)/SLS对共聚合反应的影响,发现它们对共聚合的可控制性影响不大,且反 应过程中均无破乳现象发生;然而,以OBS/SLS复合乳化剂体系制备的共聚物乳液 的贮存稳定性明显优于以SLS或SPFS/SLS为乳化剂体系制备的共聚物乳液的稳定性 。 相似文献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