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1篇
化学   105篇
力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数学   8篇
物理学   3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51.
本文报道了耐尔兰A键合型石墨修饰电极的制作方法,详细研究了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行为及对NADH的响应应情况。  相似文献   
152.
铋磷钼兰直接光度法测定高钨钢中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钨钢中磷的测定,钨的干扰较严重。目前普遍采用EDTA存在下,磷与氢氧化铍共沉淀消除其干扰,此法操作繁琐,且使用剧毒的硫酸铍,污染环境,对人体有一定危害。作者采用高氯酸将磷转化为正磷酸,钨转化为钨酸沉淀滤出,铋磷钼兰直接光度法进行测定,方法用于高钨钢...  相似文献   
153.
以长白舌唇兰和凹舌兰的茎尖为外植体,应用均匀设计法筛选最适合于原球茎和类原球茎诱导及类原球茎萌发为完整植株的培养基.结果表明,最适合长白舌唇兰原球茎和类原球茎诱导的培养基为N6+TDZ0.05 mg.L-1+NAA0.01 mg.L-1+KT0.50 mg.L-1,诱导率为92.5%;最适合凹舌兰原球茎和类原球茎诱导的培养基为N6+TDZ0.05 mg.L-1+KT0.50 mg.L-1,诱导率为98%;长白舌唇兰类原球茎萌发为完整植株的最佳培养基为N6+IAA0.01 mg.L-1,萌发率为96%;凹舌兰类原球茎萌发为完整植株的最佳培养基为N6+IAA0.01 mg.L-1+GA30.01 mg.L-1,萌发率为94.5%.以类原球茎的切片为材料进行类原球茎快繁的结果表明,在30~40 d的一个培养周期内,增殖倍数达100以上,成功建立了两种兰的高效快繁体系.同时对不同阶段培养材料的形态结构及超微结构的观察证明了两种兰的类原球茎发生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154.
兰索拉唑的NMR分析及其在溶液中的互变异构现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核磁共振技术(1H NMR、13C NMR、DEPT、19F NMR、HSQC、HMBC)完成了常温下兰索拉唑氢谱和碳谱的全归属. 在此基础上,通过变温实验对兰索拉唑氢谱和碳谱中出现的宽矮峰进行了解释. 常温下,兰索拉唑存在Ⅰ和Ⅱ式两种构型,且两种构型间不断翻转互变,使部分谱线变宽变矮.当温度升高时,翻转互变加快,宽峰变窄;当温度下降时,翻转互变减慢,在丙酮溶液中-70 ℃翻转互变停止,兰索拉唑以一种构型存在,氢谱中不再出现宽矮峰. 对-70 ℃的兰索拉唑氢谱进行了归属,与常温下氢谱和碳谱归属相吻合.  相似文献   
155.
周卿  付娟利 《光谱实验室》2012,29(4):2256-2260
分析黔产山香草挥发油的化学成分。采用微波萃取和水蒸气蒸馏两种方法提取山香草挥发油,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挥发油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并采用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水蒸气蒸馏法鉴定了39种成分,占挥发油总成分的91.44%;微波萃取法鉴定了55种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88.77%。实验结果为山香草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6.
在铂网光透电极上,采用紫外-可见和电子顺磁共振(ESR)技术研究了灿烂甲酚兰(BCB)的电极过程。测定了BCB的标准式电极电位和电子转移数。结果表明,BCB在铂电极上进行可逆的单电子转移反应,并且氧化态和还原态均较强烈地吸附在铂电极上。ESR波谱的现场监测直接确证了单电子转移过程,并首次发现BCB的氧化态在正电位激发下呈三线态,还原态具有单电子自由基。另外对BCB的电极过程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