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1篇
化学   118篇
晶体学   1篇
综合类   6篇
物理学   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21.
褐铁矿处理水中六价铬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Cr(VI)是土壤和水体中常见的有毒污染物,将Cr(VI)转化为毒性较低的Cr(III)是常用而有效的治理方法.本文采用褐铁矿对水中Cr(VI)进行处理研究,考察了褐铁矿投加量、Cr(VI)初始浓度、pH值、反应温度、铁矿石粒径大小以及添加不同物质等因素对褐铁矿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褐铁矿对Cr(VI)有很好的还原去除效果,Cr(VI)去除效率随褐铁矿用量的增加而增大,随Cr(VI)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减小,pH值越低越有利于反应的进行.铁矿石颗粒的直径越小,比表面积越大,也对反应越有利,而温度对Cr(VI)的去除影响不大.100目的褐铁矿颗粒去除Cr(VI)的能力为7.77 mg Cr(VI)/g.使用褐铁矿不仅可以将Cr(VI)还原为Cr(III),还能将Cr(VI)彻底从水中去除.  相似文献   
122.
采用纳米级镍/铁双金属体系同步处理含Cr(Ⅵ)和pNCB的废水,考察了反应温度、初始pH值和Cr(Ⅵ)、p—NCB浓度变化以及Ni(Ⅱ)存在对处理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级镍/铁双金属应用于Cr(Ⅵ)和p—NCB同步处理,可以取得良好的去除效率.反应产物为Cr(Ⅲ)和苯胺.Ni(Ⅱ)可以促进p-NCB的还原降解,而水中的D(Ⅵ)会与p—NCB起竞争作用,从而抑制p—NCB的还原降解.  相似文献   
123.
光催化技术在常温下能够直接利用太阳能来驱动反应, 已成为一种理想的环境污染治理和洁净能源生产技术. 但是比较多的限制条件阻碍了光催化发展和实际应用, 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限制因素成为光催化技术走向工业化应用必须解决的问题. 目前光催化材料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 (1)研究工作主要集中的粉体催化剂存在分离困难、难以重复利用的缺点, 开发与基底结合牢固的薄膜材料是十分必要的; (2)光催化材料本身的光响应范围影响光催化材料的应用, 拓宽催化剂材料的光吸收范围是亟待解决的; (3)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复合问题是影响光催化剂催化活性的主要因素之一, 很多方法被用来阻止电子-空穴对的复合, 如: 金属和非金属的掺杂、贵金属修饰、异质结、新型催化剂结构的设计等, 如何设计促进催化剂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分离成为光催化技术应用的重要问题.介孔单晶TiO2通过自组装的方法被制备, 成为TiO2的一种新结构材料. 介孔单晶TiO2结合了介孔材料的大比表面积、单晶材料的电荷传输快等优点, 对于光催化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 目前介孔单晶TiO2主要是以粉体的形式存在, 但是粉体TiO2的应用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如: 难回收不易重复利用, 与电催化结合难, 不能借助电催化提高电荷分离效率等. TiO2薄膜能够解决粉体的不足, 近年来, TiO2光催化薄膜得到广泛的研究, TiO2薄膜的制备方法很多, 主要有液相制备方法、物理气相沉积法、化学气相沉积法、电化学方法、溅射法等. TiO2薄膜主要是以纳米颗粒的形式沉积在基底上, 并且多为多晶和无定形. 而对于介孔单晶TiO2薄膜的制备和研究还没有报道. 我们通过直接焙烧一步法制备了介孔单晶TiO2薄膜, 并对TiO2薄膜的生长情况、表面结构、TiO2晶相和晶体完整程度的变化对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通过调变Ti与F的比例和煅烧温度, 研究不同的制备条件对其性能的影响, 从而制备高活性TiO2薄膜. 为了进一步提高介孔单晶TiO2薄膜的活性和拓展其吸收光谱范围, 使用高温热解自组装技术一步法制备了贵金属Au负载的介孔单价TiO2薄膜, Au纳米颗粒跟TiO2有较好的结合度. 在可见光照射下, Au/TiO2异质结构中Au表面由等离子体共振效应产生的活泼电子会注入TiO2导带, 使光生电子和空穴得到分离; 同时Au具有特殊的可见光等离子体共振效应能显著改善TiO2类宽带隙半导体的可见光响应性能.实验用还原Cr(Ⅵ)作为探针反应, 考察不同Au含量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4.
125.
用常规酸消解法或微波消解法消解样品,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了玩具包装物中的铬、镉、汞、铅的含量.对六价铬、镉、汞、铅的总含量超过100 mg·kg-1的样品,用共沉淀分离消解液中三价铬后,再用ICP-AES测定六价铬的含量,建立了玩具包装物中六价铬、镉、汞、铅的快速分析方法.方法的回收率为91.2%~103.5%,相对标准偏差(n=11)均小于3%.  相似文献   
126.
镀铬塑料的高质量表面光洁度可以与金属表面相媲美,其重量轻、易加工和用途广的特性,促使镀铬塑料被广泛地应用于汽车工业以及各种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产品之中。在典型的镀铬塑料加工过  相似文献   
127.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硅酸镁锂(Laponite),然后利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对其进行有机改性,研究了改性后的有机硅酸镁锂(CTMABL)对Cr(Ⅵ)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改性后样品的比表面积和孔容积变小而平均孔径增大.CTMABL样品的d(001)值从改性前的1.23 nm增加到1.79 nm,表明CTMAB进入Laponite层间.随着溶液p H值的提高,CTMABL对Cr(Ⅵ)的吸附效率明显下降;p H8.5时,CTMABL颗粒表面电势为正,能够与Cr(Ⅵ)阴离子发生静电吸引从而提高吸附效率.随着固液比增加,对Cr(Ⅵ)的去除效率迅速上升,当固液比达到4 g/L后去除效率趋于稳定.离子强度对Cr(Ⅵ)吸附过程的影响不明显.CTMABL对Cr(Ⅵ)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传质速率受膜扩散和颗粒内扩散过程共同影响.等温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模型,热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吸附过程是一个自发的吸热反应.综合分析认为表面配合作用是主要的吸附机制,同时静电引力在吸附过程中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8.
使用多孔聚丙烯膜包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CTAC)改性活性炭,制成CTAC改性活性炭聚丙烯信封式膜包,用于吸附去除水中的Cr(Ⅵ),并考察了膜包材料的再生性。采用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表征分别对CTAC改性活性炭进行了形貌和结构表征,考察了CTAC改性后国药粉末活性炭膜包在海水、湖水、自来水3种实际水样中的去除效果,去除率为88.5%~97.5%,相对标准偏差为0.25%~1.9%。采用NaOH溶液解吸,膜包在3次重复利用后,对Cr(Ⅵ)的平均去除率可达91.2%,在5次重复利用后,对Cr(Ⅵ)的平均去除率可达65.4%,仍有较好的去除效果。该CTAC改性结合膜包的方法有望为含铬废水治理提供普适性的吸附材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9.
出口手套皮革中水溶性六价铬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首次采用硅镁吸附剂吸附各种水溶性染料并结合分光光度法对出口手套皮革中水溶性六价铬含量进行了测定,该法检测快速、灵敏度高,结果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30.
水溶液中六价铬在碳纳米管上的吸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裘凯栋  黎维彬 《物理化学学报》2006,22(12):1542-1546
针对用碳纳米管对水溶液中六价铬的吸附净化进行了研究, 考察了溶液浓度、溶液pH值、共存的三价铬离子等因素对吸附行为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 碳纳米管在室温下对于六价铬的吸附量随着平衡浓度的增大而升高, 在铬浓度为493.557 mg•L−1时碳纳米管吸附量达到最大值为532.215 mg•g−1; 六价铬的浓度在300~700 mg•L−1的范围内, 碳纳米管对铬的吸附量变化不大;大于700 mg•L−1时, 随着铬的平衡浓度的升高碳纳米管对铬的吸附量降低, 铬浓度为961.074 mg•L−1时, 碳纳米管吸附量降至194.631 mg•g−1. 在pH值为2~7的范围内, 碳纳米管对六价铬的吸附量随着溶液pH值的减小而增大; 而在碱性条件下, pH值对碳纳米管吸附六价铬的影响不大. 溶液中存在三价铬时, 碳纳米管对六价铬的吸附量明显降低, 表明三价铬与六价铬有竞争吸附. 此外, 活性炭的对比吸附实验表明, 在低浓度时, 譬如在六价铬浓度为190 mg•L−1吸附时, 碳纳米管对铬的吸附量约为活性炭的6倍;而在高浓度下, 譬如六价铬浓度为493 mg•L−1时, 碳纳米管对铬的吸附量约为活性炭的2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