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167篇
化学   266篇
晶体学   2篇
物理学   6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王惠  蓝文广  林位株  莫党 《物理学报》1997,46(8):1493-1499
基于已建立的高聚物光诱导激子漂白动力学理论,模拟计算了一类基态非简并高聚物在光激发和弛豫过程中的瞬态无腔光学双稳态.结果表明,基于高聚物的超快激发和弛豫,可获得瞬态饱和吸收型和增强吸收型无腔光学双稳态,其开关时间均在ps和fs量级.随着入射探测光脉冲相对入射泵浦光脉冲延迟时间的增加,无腔光学双稳态可由饱和吸收型向增强吸收型转变,转变的快慢与高聚物光诱导漂白的弛豫的快慢成正比 关键词:  相似文献   
32.
通过水热法合成了2个配位聚合物:[Cu(H2dpcp)2]n(1)和[Mn2(Hdpcp)2(H2O)2·2H2O]n(2)[H3dpcp=5-(2,4-二羧基苯基)-2-羧基吡啶],H3dpcp由3-(2,4-二羧基苯基)-2,6-二羧基吡啶(H4dpdp)原位脱羧生成。X-射线单晶衍射测得2个化合物都属于单斜晶系,化合物1结晶在P21/c空间群,a=0.639(13)nm,b=1.835(4)nm,c=1.115(2)nm,β=102.29(3)°,Z=2;化合物2结晶在C2/c空间群,a=3.126(6)nm,b=1.004(2)nm,c=1.080(2)nm,β=93.73(3)°,Z=4。化合物1以配体H2dpcp-桥连Cu( Ⅱ)形成一维链状结构。化合物2通过Hdpcp2-桥连Mn( Ⅱ)形成二维层状结构,并进一步通过氢键作用形成三维超分子结构。负的Weiss常数θ表明化合物2存在反铁磁耦合作用。  相似文献   
33.
基于相同配体2,1,3-苯并噻二唑-4,7-二羧酸(H2BTDC),通过不同的溶剂热反应,合成了两个新的3D结构的金属有机框架配合物1[Cd_4(BTDC)_4·5H_2O]和2[Cd_2(BTDC)_2(DMF)·1.5H_2O]。在配合物1的结构中存在两个相邻发色团(BTD单元)为反式平行的排列方式,距离为3.987,小于反式二聚物的理论计算值(4 ?)。在相关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观察到,配合物1在470nm处吸收带的能量低于单个BTD单元典型吸收带的能量。这些证据揭示了在配合物1的结构中存在反式苯并噻二唑二聚体。通过研究光照前后配合物1和2的稳态光谱及电子顺磁共振(EPR)光谱发现,这两个配合物中存在光诱导电子转移引起的光致变色效应,并产生了相应的阴离子自由基。相关的FT-IR光谱表明,由于这一自由基的产生,配合物1和2进一步发生了配体单元的脱羧反应,释放出二氧化碳气体(2331cm~(-1)、2361cm~(-1))。  相似文献   
34.
首次合成了肽键桥连的四苯卟啉-蒽醌(TPP-AQ)化合物,以此作为研究光合成电子传递的模型化合物,用时间相关单光子荧光技术研究了该化合物在不同溶剂中分子内的电子转移。  相似文献   
35.
用ESR方法对9种不同双吡啶高氯酸盐与氧化锌组成的非均相体系的光诱导电子转移过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ZnO-PQ++-胶束-苯的分散系,经350nm~420nm的紫外光照后,PQ++被还原成PQ+。具有大共轭结构的PQ+的ESR信号较强。胶束的存在也可使ESR信号增强。当体系充氧时,PQ+信号消失,并有超氧阴离子基O2·和羟基·OH被检出。  相似文献   
36.
脱羧偶联反应是构建碳-碳键、碳-杂键以及活化碳-氢键的有效方法。该反应类型使用羧酸或羧酸盐作为底物,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可脱去二氧化碳并与其它化合物进行偶联反应。与传统的偶联反应相比,脱羧偶联反应具有对环境污染小、底物来源广等优点,因此该类型反应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以芳香族羧酸进行的脱羧偶联反应已被报道,本文综述了近十年来各类催化体系下脂肪族羧酸进行脱羧偶联反应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7.
唐晶  陈长乐  金克新  赵省贵 《物理学报》2008,57(2):1166-1170
分别采用溶胶-凝胶法和脉冲激光沉积的方法制备了La067Sr033FexMn1-xO3(x=0, 005, 010, 015)系列块材和薄膜,研究了Fe部分替代对La067Sr033FexMn1-xO3薄膜 关键词: 光诱导 Fe掺杂 晶格效应  相似文献   
38.
近年来,脱羧反应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肉桂酸类化合物的脱羧串联反应也得到了较多的关注.这类反应一般包括两个过程,自由基加成和羧基的脱去,从而在苯环的侧链引入各种各样的官能团.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在碳酸钾作为碱,过氧叔丁醇作为氧化剂,以二甲基亚砜(DMSO)/水作为混合溶剂条件下(体积比为1:1),肉桂酸类衍生物能够转化成苯丙酮类化合物.通过对反应机理的研究,产物中的甲基来自于过氧叔丁醇,反应经过自由基加成和进一步脱羧得到产物.该反应特点是没有用过渡金属盐作为催化剂,并且是在水相中反应,因此符合绿色化学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39.
用荧光法对光诱导野生型肌红蛋白(Mb)和突变体(D44K)去氧的过程进行对照研究。发现430nm是研究Mb(WT)和Mb(D44K)光照去氧的最佳激发波长。430nm激发时,Mb(D44K)在597.9nm和628.8nm处出现两个荧光发射峰,不同于Mb(WT)仅在597nm处出现一个荧光发射峰。经研究证明,628.8nm处荧光峰是Mb3 -H2O型中的H2O峰。光照也使此峰的荧光强度下降,但比去氧的速率慢。研究发现,597nm处Mb(D44K)的荧光效率比Mb(WT)的荧光效率低。传能实验表明Mb表面44位氨基酸由天冬氨酸突变为赖氨酸后,不影响Mb(D44K)中色氨酸和酪氨酸残基传递给铁卟啉的荧光效率,但使Mb(D44K)中色氨酸和酪氨酸残基的荧光效率变高。  相似文献   
40.
报道了萘基桥联双苯并15-冠-5的合成, 研究了K调控的双冠醚自组装过程以及伴随的独特荧光行为. 这种发光行为不仅可以模拟一个荧光"off-on-off"开关和一个荧光"on-off-on"开关, 而且其组装模式和功能上类似于酶的二聚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