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83篇
化学   106篇
晶体学   1篇
物理学   5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21.
许慧君  沈淑引 《化学学报》1985,43(8):757-760
本文研究了曙红敏化NAD(P)H的模型化合物-1-苄基-1,4-二氢吡啶菸酰胺(BNAH)光还原二苯乙二酮的反应机制及光敏剂曙红的激发态行为。用三重态猝灭剂蒽猝灭反应的结果表明,曙红的激发单重态与激发三重态都参与了敏化反应。计算了单重态与三重态反应的量子产率及它们的反应速率常数。从氧化还原电位及激发能的数据可以预计,能量转移敏化不可能反生,而受激发的曙红将电子转移至受体二苯乙二酮这一步则很可能是光敏还原反应的起始过程。  相似文献   
22.
本文利用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闪光光解研究了竹红菌甲素和色氨酸的相互作用.通过猝灭实验、氘代效应和溶剂效应探讨了竹红菌甲素敏化的色氨酸光氧化机制, 证明该反应是以单重态氧过程为主, 并辅以电子转移的机制. 另外, 考察了反应条件对反应的影响, 发现底物浓度、溶解氧浓度、溶剂的性质和溶液的PH值均对反应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3.
周文慧  王冬  王尔 《化学学报》1998,56(3):244-250
本文设计了染料循环再生的光敏反应体系, 通过对占吨碘翁盐电子反应机制的深入研究, 提出了占吨染料在光敏反应过程中的染料再生循环, 它依次由三个反应过程组成: 在光作用下, 通过电子转移反应, 产生染料氧化褪色体(I); 在H给体存在下, 通过H转移反应, 使产物(I)转化为染料酸式隐色体(II); 在碱作用下, (II)发生去质子反应, 染料再生回复到染料的起始结构。其中光、H给体和碱的作用是再生循环的三个要素, 而控制染料酸式隐色体生成比例是染料再生效率的关键。由乙基曙红碘翁盐/三乙胺组成的染料再生体系的染料敏化效率比单一体系高4倍左右, 同时使活性自由基的数量增殖, 这种体系在实际应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4.
不同激发波长下ZnPcSP的光敏化能力和抗癌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激发光的波长对金属酞菁配合物ZnPcSP光敏化产生O2的能力和光动力癌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激发波长对ZnPcSP配合物光敏化产生O2的能力和光动力抗癌作用的影响显示了同样的规律性,波长为670nm的光具有较佳的激发效率,研究结果同时说明ZnPcSP在光动力治癌中的主要光敏反应机制可能是产生O2的Ⅱ型反应机制。  相似文献   
25.
竹红菌甲素光敏氧化反应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在竹红菌甲素的光敏氧化反应中,原初反应产生了~1O_2、O_2~-和H_2O_2,在一些还原性底物(5-羟基色氨酸、色氨酸、组氨酸、蛋氨酸和赖氨酸等)的存在下,体系中形成的O_2~-量大大增加。证明了体系中的~1O_2是通过三重态的竹红菌甲素和基态氧进行能量传递形成的,O_2~-是体系中的竹红菌甲素负离子自由基和基态氧进行单电子转移的结果,H_2O_2是体系中存在的竹红菌甲素二价负离子还原基态氧的产物。在一些底物存在下,次级反应产生了·OH。我们也发现竹红菌甲素具有弱的抽氢能力而生成一些有机自由基,这些有机自由基的形成促进了各种活泼态氧的相互转化,因此我们认为竹红菌甲素的光敏氧化是各种活泼态氧和一些有机自由基综合反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26.
蒋险峰  王夺元 《化学学报》1992,50(4):391-396
本文研究了增溶于胶束内部的HA诱导的DPBF光敏氧化动力学。测定了DPBF在不同胶束中光敏氧化总速率常数, 分别为5.12×10^9(SDS), 2.31×10^9(Triton X-100)和6.21×10^9L/mol.s(TDPB)。实验证明胶束可有效猝灭单重态氧却不猝灭HA的激发三重态, 从而导致DPBF光敏氧化双分子反应可按假一级动力学规律处理, 可求出表观速率常数为1.52×10^-^3s^-^1(SDS)或1.54×10^-^3s^-^1(Triton X-100), 相应的半寿命为7.5min, 这些结果为HA在水溶液中的光动态行为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7.
王向东  张宝文  曹怡 《化学学报》1991,49(6):600-604
本文利用四正丁基四氟硼酸铵为探针, 研究了顺式芪和四环烷的9,10-二氰基蒽敏化光异构化的反应机理, 加入四正丁基四氟硼酸铵明显加快顺式芪的异构反应而减慢四环烷的反应。荧光猝灭及激光闪光光解实验证明四正丁基四氟硼酸铵能促进电荷分离过程而生成离子自由基对。从而证实顺式芪的异构化反应是经由离子自由基的历程, 而四环烷则是通过激基复合物机理。  相似文献   
28.
<正> 染料和三乙酰基丙酮合锰(Ⅲ)配合物(Mn(AA)_3)体系,作为聚合过程的引发物质而用于非银盐成像工艺中.Chaberek等在水溶液中研究了硫堇-二乙酰基丙酮合铜(Ⅱ)和铝(Ⅲ)体系,认为首先是金属配合物水解生成的配体发生酮-醇互交,而配体的烯醇式阴离子是引发聚合的活性物质.我们曾报道了硫堇-Mn(AA)_3体系在醇溶液中光敏化引发丙烯酰胺聚合的研究,发现在醇溶液中,敏化引发聚合的活性物质,显然不同于水溶液中的情况.本文研究了亚甲蓝-Mn(AA)_3体系在醇溶液中敏化引发丙烯酰胺聚合,表明它是比硫堇-Mn(AA)_3更为有效的光敏化引发体系.  相似文献   
29.
研究了9,10-二氰蒽(DCA)和四氯对苯二醌(TCBQ)敏化的甲苯、对氯甲苯、对氰基甲苯和对硝基甲苯的电子转移光氧化反应。DCA和TCBQ均可敏化甲苯和对氯甲苯的光氧化。产物为相应的取代苯甲酸和取代苯甲醛。DCA和TCBQ均不能有效敏化对氰基甲苯和对硝基甲苯的光氧化, 但在反应体系中加入与反应物等摩尔的联苯为共敏化剂后, 两者即可顺利氧化为相应的取代苯甲酸和取代苯甲醛。通过荧光淬灭和共敏化剂联苯、无水盐高氯酸镁、O2捕获剂对苯二醌以及电子给体对二甲氧基苯等外加试剂对光氧化的影响讨论了反应历程。  相似文献   
30.
对三种β-二酮类化合物的光异构化反应进行了研究,并对它们在光照后产生单重态氧的能力进行了测定。该类化合物产生单重态氧的能力与其光异构化为酮式结构的能力成正比,因此凡易于进行光酮化反应的体系,可作为光敏化剂,而不易于进行该反应者,可作为光稳定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