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1402篇 |
免费 | 5584篇 |
国内免费 | 18216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38121篇 |
晶体学 | 683篇 |
力学 | 2133篇 |
综合类 | 1195篇 |
数学 | 8676篇 |
物理学 | 1439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42篇 |
2023年 | 1337篇 |
2022年 | 1621篇 |
2021年 | 1804篇 |
2020年 | 1415篇 |
2019年 | 1655篇 |
2018年 | 1018篇 |
2017年 | 1570篇 |
2016年 | 1730篇 |
2015年 | 1870篇 |
2014年 | 3000篇 |
2013年 | 2918篇 |
2012年 | 3085篇 |
2011年 | 3058篇 |
2010年 | 3044篇 |
2009年 | 3209篇 |
2008年 | 3647篇 |
2007年 | 3323篇 |
2006年 | 3482篇 |
2005年 | 3145篇 |
2004年 | 3393篇 |
2003年 | 2500篇 |
2002年 | 1581篇 |
2001年 | 1450篇 |
2000年 | 1220篇 |
1999年 | 1338篇 |
1998年 | 945篇 |
1997年 | 837篇 |
1996年 | 725篇 |
1995年 | 721篇 |
1994年 | 637篇 |
1993年 | 607篇 |
1992年 | 707篇 |
1991年 | 619篇 |
1990年 | 522篇 |
1989年 | 495篇 |
1988年 | 267篇 |
1987年 | 143篇 |
1986年 | 81篇 |
1985年 | 53篇 |
1984年 | 34篇 |
1983年 | 24篇 |
1982年 | 18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1959年 | 8篇 |
193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本文报道了在硫酸性介质中 ,以吐温 - 80为增溶剂 ,溴酸钾氧化姜黄催化光度法测定痕量钒 ( )的新体系。方法的检出限为 2 .6× 10 -3mg· L-1;相对标准偏差为 2 .7% (n=9) ,线性范围为 0 .0 12— 0 .0 4 0mg· L-1。可用于测定水样中痕量钒 ( ) ,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992.
苯并 18 -冠 - 6 (B18- C- 6 )与 K2 [Cd(SCN) 4 ]反应 ,得到了 [K(B18- C- 6 ) ]SCN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单晶 X射线衍射进行了结构分析。该配合物为单斜晶系 ,空间群 P2 (1) / c,晶体学数据 :a=0 .996 0(3) nm,b=2 .5 0 97(7) nm,c=0 .8374 (2 ) nm,β=10 6 .5 19(5 )°,V=2 .0 0 6 7(10 ) nm3 ,Z=4 ,F(0 0 0 ) =86 4,R1=0 .0 4 2 9,w R2 =0 .0 5 75。结构分析表明 ,该配合物由一个 [K(B18- C- 6 ) ]配阳离子和一个 SCN阴离子组成 ,配合物的两个分子通过 K+ - π相互作用形成一维链状结构 相似文献
993.
氯代5-氟脲嘧啶卟啉的红外光谱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新合成的对位及间位两类氯代苯基 5 氟脲嘧啶卟啉的红外光谱吸收峰进行了归属和总结 ,讨论了其红外吸收频率随取代基位置变化的规律。指出了苯环上的取代基为电负性强的基团时 ,由于场效应的存在 ,使被测化合物的羰基伸缩振动吸收峰的相对强度发生改变。同时 ,表明了嘧啶环上N原子发生了取代 ,形成单、双取代 5 氟脲嘧啶卟啉化合物的红外光谱特性。 相似文献
994.
室温下 ,醋酸铜分别与 1,2 ,4 三氮唑和苯并三氮唑充分研磨 ,能发生固相配位反应 ,研磨过程有醋酸逸出 ,杂氮配体取代了醋酸与Cu (Ⅱ )配位形成混配配合物 ,元素分析表征表明产物的组成为Cu(C2 H2 N3) (Ac)·H2 O和Cu (C6 H4 N3) (Ac)·H2 O。红外光谱图显示了杂氮配体的 CN ,醋酸的 CO 和水的O—H特征吸收。固相反应为合成新配合物提供了一条快速、温和及不需溶剂的途径。 相似文献
995.
996.
997.
F-H实验仪与光栅光谱仪连用观测253.7nm谱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F-H实验仪和光栅光谱仪的连用,可实时观测汞原子从6s6s1So态激发到6s6sSP1态,退激时,辐射出能量为4.9eV的光量子,其波长为253.7nm. 相似文献
998.
999.
束晕-混沌的复杂性理论与控制方法及其应用前景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系统论述涉及强流加速器等强流离子束装置中产生的束晕-混沌的复杂性理论与控制方法及其应用前景。强流离子束在核材料生产与增殖、洁净核能、放射性废物嬗变、放射性药物生产、重离子聚变、高能物理、核科学与工程、国防与民用工业和医疗等许多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应用潜力和诱人的发展前景。尤其是,近年来强流加速器驱动的放射性洁净核能系统是国内外关注的热门课题,因为它比常规核电更安全、更干净、更便宜。但是,强流离子束形成的束晕-混沌的复杂性现象已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需要加以抑制、控制和消除这类现象,解决这一难题已经成为强流离子束应用中的关键问题之一。目前不仅必须深入研究这类束晕-混沌的复杂特性及其产生的物理机制,而且需要研究如何实现对束晕-混沌的有效控制,并寻求和发展其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这就向强流离子束物理和非线性-复杂性科学及其技术提出了一系列极富挑战性的新课题。本文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概况,根据我们多年来的研究成果,特别是我们首创性地提出了一些束晕-混沌的有效控制方法,它们包括:非线性反馈控制法,小波反馈控制法,变结构控制法,延迟反馈控制法,参数自适应控制法等,进行重点的介绍。对上述课题当前的主要进展及相关问题进行系统的总结和比较全面综述的评论。最后,指出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以推动这个崭新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应用发展。 相似文献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