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5篇
  免费   201篇
  国内免费   1697篇
化学   2649篇
晶体学   22篇
力学   25篇
综合类   37篇
数学   18篇
物理学   452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75篇
  2022年   101篇
  2021年   109篇
  2020年   79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86篇
  2015年   96篇
  2014年   156篇
  2013年   131篇
  2012年   120篇
  2011年   117篇
  2010年   101篇
  2009年   121篇
  2008年   163篇
  2007年   151篇
  2006年   141篇
  2005年   120篇
  2004年   109篇
  2003年   103篇
  2002年   87篇
  2001年   82篇
  2000年   97篇
  1999年   78篇
  1998年   63篇
  1997年   56篇
  1996年   82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70篇
  1992年   45篇
  1991年   65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疏水相互作用对阳离子聚电解质与染料键合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平衡渗析法研究了阳离子聚电解质PAm·MG 和P(St-Am·MG)与甲基橙(MO)及P(St-Am·MG)与MO的同系物乙基橙(EO)、橙武Ⅳ(O-Ⅳ)在25、35、45和55 ℃下相互作用的热力学. 由K1otz方程, 求得键合常数K_1和热力学参数ΔG、ΔH及ΔS. 含疏水基的P(St-Am·MG)与MO的键合能力比不含疏水基的PAm·MG 强. P(St-Am·MG)与不同染料作用时, 键合程度为O-Ⅳ>EO>MO, 即染料的疏水性越强, 与高聚物的作用程度越大.键合体系加入脲或甲醇, 疏水相互作用受到破坏, 导致高聚物与染料之间的键合受到削弱.  相似文献   
82.
1,2-Diphenyl-1,2-dimethyldisilanylene-bridged bis-cyclopentadienyl complex[η~5,η~5-C_5H_4PhMeSiSiMePh-C_5H_4]Fe_2(CO)_2(μ-CO)_2(1)was synthesized by a modified procedure,from which the trans-isomer 1b that was pre-viously difficult to obtain has been isolated for the first time.More interestingly,two new regio-isomers[η~5,η~5C_5H_4SiMe(SiMePh_2)C_5H_4]Fe_2(CO)_2(μ-CO)_2(2)and [η~5,η~5-C_5H_4Me_2SiSiPh_2C_5H_4]Fe_2(CO)_2(μ-CO)_2(3)were occa-sionally obtained during above process,the novel structures of which opened up new options for further study ofthis type of Si—Si bond-containing transition metal complexes.The molecular structure of 2 has been determinedby the X-ray diffraction method.  相似文献   
83.
3,6-二(3-甲吡啶-2)-s-四嗪(DMPTZ,Ⅱ)和Ce(NO3)3.6H2O反应生成了一个新的配体L: N-(3-甲吡啶-2)-亚胺甲基-1-(3-甲吡啶-2)腙和一个新的单核配合物[Ce(L)(NO3)2(H2O)3].NO3 (Ⅲ). 用IR和X单晶衍射对化合物Ⅲ的单晶进行了分析. 该晶体属三斜晶系, 空间群为P-1, a = 7.133(4), b = 11.139(2), c = 14.572(3)Å, α= 102.13(2), β=99.81(3), γ=91.10(3), Z = 2, V = 1113.6(7) nm3, μ=2.123 mm-1, F(000)=630. 结果表明, 中心原子Ce3+具有十配位, 其中配体L是三齿配, 提供了三个配位N原子, 且Ce与三个配位N原子在同一平面; 在平面骨架的上方有三分子的H2O参与配位, 提供了三个配位O原子; 在下方有两个NO3-参与配位, NO3-是双齿配位, 提供了四个配位O原子, 且这四个O原子不在同一个平面上. 对DMPTZ在Ce(Ⅲ)的条件下的分解机理进行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84.
邵学俊 《大学化学》1997,12(6):19-23
本文讨论了与键能有关的几个问题:即键能和键焓,键离解能和平均键能,原子轨道的成键能力和键的强弱等。  相似文献   
85.
碳十八键合锆胶固定相的制备与色谱性能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诱导聚合胶体凝聚法(PICA)制得的二氧化锆微球与碳十八三乙氧基硅烷反应制备了碳十八键合锆胶固定相(ODZ),评价了该柱填料的色谱性能,并用此固定相分离了中性和碱性化合物。  相似文献   
86.
运用密度泛函PBE0方法研究了双核金属茂合物Zn2(η5-E5)2(E=N, P, As, Sb)的电子结构, 运用自然键轨道(NBO)方法对该体系的电荷分布及成键特征进行了分析. 此类体系中存在Zn—Zn的σ单键, 为近似纯s成分的成键方式. 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 ) 完全态求和(SOS) 方法计算了该体系的三阶非线性光学系数, 结果表明, γ值与最大吸收波长λmax成正比, 在各个分量中, 对〈γ〉起主要贡献的是γzzzz, 最大吸收波长对应的电子跃迁是从Zn—Zn的σ成键轨道到Zn—Zn的σ*反键轨道.  相似文献   
87.
毛双  蒲雪梅  李来才  舒远杰  田安民 《化学学报》2006,64(14):1429-1436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的b3lyp方法在6-311++G**基组上对15种分子式为N6H6的氮氢化合物进行了理论计算, 并且应用了自然键轨道理论(Nature Bond Orbital, NBO)和分子中的原子理论(Atoms In Molecules, AIM)分析了这些化合物的成键特征和相对稳定性. NBO分析表明N原子孤对电子到相邻的氮氮键的超共轭作用是影响氮氮键长变化的主要因素, AIM计算的氮氮键的键临界点电荷密度与键长呈反比关系. 而且, NBO的立体和超共轭分析表明立体交换排斥能和超共轭作用对这些分子的相对稳定性起了重要作用. G3MP2计算结果表明氮氢化合物的生成热均为正, 并且环状分子的能量和生成热都高于链状分子.  相似文献   
88.
利用密度泛函的B3LYP方法, 在6-311G*基组水平对吡啶酮系偶氮类化合物进行构型优化, 并进行了自然键轨道(NBO)分析, 然后用TDDFT方法和ZINDO/S方法分别计算了它们的可见吸收光谱, 结果均与实验值十分吻合. 通过对比发现, 对于最高吸收波长的计算, ZINDO/S能以较快的速度得到较好的结果. 在用ZINDO/S计算的过程中, 回归分析发现π-π重叠加权因子(OWFπ-π)与染料分子吡啶环上两个羰基氧原子平均电荷ZO有较好的线性关系: OWFπ-π=0.11425-1.04178ZO, 这一关系不仅可从量子化学的角度进行解释, 而且可用于同类染料可见吸收光谱的预测. 分子轨道的研究表明, 这些化合物的最高可见吸收波长主要对应着共轭体系中给电子体到受电子体的电子跃迁.  相似文献   
89.
为了在分子层次上揭示相关催化反应的机理, 人们对过渡金属氧化物团簇与碳氢化合物分子反应进行了大量研究. 相比于过渡金属氧化物团簇阳离子, 阴离子对一些碳氢化合物的活性弱得多, 因此研究还很少. 在本工作中, 我们通过激光溅射产生钒氧团簇阴离子VxOy, 产生的团簇在接近热碰撞条件下与烷烃(C2H6和C4H10)以及烯烃(C2H4和C3H6) 在一个快速流动反应管中进行反应, 飞行时间质谱用来检测反应前后的团簇分布. 在VxOy与烷烃的反应中, 生成了产物V2O6H-和V4O11H-; 在与烯烃的反应中, 产生了相应的吸附产物V4O11X-(X=C2H4或C3H6).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表明: V2O-6和V4O-11可以活化烷烃(C2H6和C4H10)的C—H键, 也可以与烯烃(C2H4和C3H6)发生3+2环化加成反应形成一个五元环结构(-V-O-C-C-O-), C—H键活化与环加成反应都需经历可以克服的反应能垒. 理论计算与实验观测结果相符合. V2O-6和V4O-11团簇都具有氧原子自由基(O·或O-)的成键特征, 活性O-物种也经常出现在钒氧催化剂表面, 因而本研究在分子水平上, 揭示了表面活性氧物种与碳氢化合物反应的机理.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