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64篇 |
免费 | 428篇 |
国内免费 | 1214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1998篇 |
晶体学 | 77篇 |
力学 | 104篇 |
综合类 | 99篇 |
数学 | 919篇 |
物理学 | 90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6篇 |
2023年 | 67篇 |
2022年 | 84篇 |
2021年 | 93篇 |
2020年 | 62篇 |
2019年 | 84篇 |
2018年 | 43篇 |
2017年 | 64篇 |
2016年 | 96篇 |
2015年 | 93篇 |
2014年 | 220篇 |
2013年 | 198篇 |
2012年 | 160篇 |
2011年 | 162篇 |
2010年 | 166篇 |
2009年 | 187篇 |
2008年 | 203篇 |
2007年 | 189篇 |
2006年 | 186篇 |
2005年 | 206篇 |
2004年 | 178篇 |
2003年 | 166篇 |
2002年 | 146篇 |
2001年 | 154篇 |
2000年 | 89篇 |
1999年 | 120篇 |
1998年 | 84篇 |
1997年 | 97篇 |
1996年 | 66篇 |
1995年 | 81篇 |
1994年 | 51篇 |
1993年 | 55篇 |
1992年 | 55篇 |
1991年 | 47篇 |
1990年 | 44篇 |
1989年 | 48篇 |
1988年 | 15篇 |
1987年 | 14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小型化的光谱探测设备有低载荷、低成本、高集成度等诸多应用优势。而滤光/分光模块是光谱探测设备的核心组件。本文利用亚波长金属孔阵模型设计出一种有别于传统滤光片的滤光组件,将对应的近红外波长的光进行选择性透过。一直以来基于超透射现象的亚波长金属孔阵滤光膜因上下介质的介电常数不同而产生两个强透射峰,难以实现单通道滤光,针对此缺陷设计了两层对称介质的双层玻璃透射形结构,在近红外波段成功实现了单波长透射的特性。通过时域有限差分法进行仿真运算,成功实现了1.25μm、1.40μm、1.55μm、1.70μm,透射率约45(±3)%四种窄带透射,半波峰宽度50nm的结果。并总结出结构参数的相应设计公式,在1~2μm波长近红外区可以实现任一波长的滤光调制,且透射率与频宽可调。 相似文献
32.
提出了一种利用亚扩散空间分辨漫反射预测生物组织约化散射系数μ_s'和相函数参量γ的人工神经网络方法 .采用蒙特卡罗方法得到光子经生物组织漫反射的数据样本,利用这些数据样本训练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用于从亚扩散散射光中预测γ的信息.为了解决同时预测μ_s'和γ两个参数时会产生较大误差的问题,分段数据训练两个BP网络,依次识别μ_s'和γ.研究发现3.64l_(th)(l_(th)表示平均输运自由程)是对γ的不敏感点,可用该点附近的数据样本训练网络用于预测μ_s',用2l_(th)范围内的数据样本训练网络用于预测γ.蒙特卡罗仿真结果表明,在1.3≤γ≤1.9范围内,预测结果与真实值的相对均方根误差在1%以内.与现有的测量方法相比,所提的人工神经网络方法更加简单,且提高了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33.
考虑到中性粒子束对近地轨道太空垃圾的清理作用以及在太空探索中的潜在应用前景,研究了中性粒子束在亚轨道空间长程传输过程中影响束流能量和密度损失的主要物理机制,重点分析了剥离效应对束流损耗的影响。中性束剥离效应包括束流粒子之间碰撞导致的自剥离效应和其与大气粒子碰撞导致的剥离效应。以束密度随传播距离变化的方程为基础,通过引用几何因子来表征束流的自剥离效应强度,建立了剥离效应机制下束流的传输模型,由此评估了束流自剥离效应在中性束长程传输中对传输距离的影响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固定的高度,当中性束密度大于空气粒子密度时,自剥离效应的影响将非常突出,随着传输高度的升高,即使束密度和空气密度同时降低维持量级一致,自剥离效应对传输距离的影响在大几何因子的情况下仍会增强。 相似文献
34.
针对传统光学元件增透的方法中存在物理、化学性质的限制而导致热失配、稳定性不足等问题,提出了对光学表面直接加工圆球和圆锥形两种微纳结构的增透方式;构建了两种微结构模型并以0.38~0.9μm的入射光在不同入射角的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数值仿真;分析了两种模型随波长与入射角变化的反射率、透射率和电场的变化情况,并对两种实验元件进行实验测试;结合两种微纳结构的仿真和实验数据结果进行对比,获得了两种微纳结构对光透射性能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入射光波长由小增大时,光学元件透射率增大,并随着波长继续增大透射率逐渐趋于稳定。可为表面微纳结构对光透射性能的影响研究,以及对微纳光学器件的优化设计、制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5.
36.
液相沉积法制备光催化活性TiO2薄膜和纳米粉体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液相沉积法,在35℃通过向六氟钛酸铵水溶液中添加硼酸和结晶诱导剂锐 铁矿型TiO2纳米晶,沉积出具有光催化活性的Ti02薄膜和纳米粉体.用XRD,AFM, 阶梯仪,UV-vis,BET法对Ti02薄膜和粉体的沉积条件、结构、厚度和性能进行了测 定和表征,并用亚甲兰的降解,评价了TiO2薄膜和纳米粉体的光催化活性.结果表 明,当反应物六氟钛酸铵与硼酸的摩尔比为1:2—1:4时,沉积的粉体和薄膜含有 锐钛矿相Ti02;经300℃热处理的Ti02薄膜和纳米粉体具有最高的光催化活性,它 的光催化活性是未经热处理前的5倍.本文还解释了经300℃热处理的薄膜和纳米粉 体具有最高光催化活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37.
38.
介绍了新颖的纳米结构亚波长光学器件的特点,从器件的基本功能特性和工作机理两个方面详细讨论了其应用状况,并阐述了纳米制造技术对亚波长光学器件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及这一领域今后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39.
为了提升现有导模共振防伪光变器件的性能,设计了一种基于ZnS覆盖膜的一维单周期矩形结构三色光变器.当自然光入射角为45°时,可在0°,58°,90°方位角分别获得相应的蓝、绿、红三色反射峰,对研究结果进行了物理解释.分析并提出了该器件周期、槽深、膜厚以及入射角变化对反射峰的影响规律,对器件的设计、制作和测试有重要指导作用.三色光变器基于简单结构实现方位角调节的自然光三色光变效果,可运用传统激光全息产业的模压和蒸镀工艺进行制作,在光变图像防伪领域有重要应用. 相似文献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