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785篇 |
免费 | 923篇 |
国内免费 | 8334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14719篇 |
晶体学 | 163篇 |
力学 | 282篇 |
综合类 | 318篇 |
数学 | 542篇 |
物理学 | 201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篇 |
2024年 | 224篇 |
2023年 | 368篇 |
2022年 | 443篇 |
2021年 | 511篇 |
2020年 | 442篇 |
2019年 | 293篇 |
2018年 | 284篇 |
2017年 | 316篇 |
2016年 | 364篇 |
2015年 | 387篇 |
2014年 | 693篇 |
2013年 | 623篇 |
2012年 | 546篇 |
2011年 | 590篇 |
2010年 | 635篇 |
2009年 | 660篇 |
2008年 | 705篇 |
2007年 | 698篇 |
2006年 | 725篇 |
2005年 | 733篇 |
2004年 | 703篇 |
2003年 | 659篇 |
2002年 | 580篇 |
2001年 | 589篇 |
2000年 | 504篇 |
1999年 | 445篇 |
1998年 | 470篇 |
1997年 | 412篇 |
1996年 | 429篇 |
1995年 | 405篇 |
1994年 | 462篇 |
1993年 | 342篇 |
1992年 | 320篇 |
1991年 | 311篇 |
1990年 | 305篇 |
1989年 | 318篇 |
1988年 | 139篇 |
1987年 | 113篇 |
1986年 | 113篇 |
1985年 | 74篇 |
1984年 | 46篇 |
1983年 | 46篇 |
1982年 | 11篇 |
1980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1.
312.
313.
根据钝感炸药爆轰过程中含有激化过程和慢反应,建立了一种新的反应率模型。与其他反应率模型相比,这种反应率模型可以应用于较粗的网格。在每厘米50个网格条件下,炸药驱动铝飞片和钽飞片的自由面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很接近。同时,应用此反应率模型计算了钝感炸药驱动LiF过程,在每厘米50个网格的条件下,炸药与LiF间速度的计算值同实验值接近,且误差随网格尺寸变小而变小。这些表明,此反应率模型能够在较粗的网格条件下,比较准确地描述钝感炸药驱动飞片过程,有利于在工程实际中应用。 相似文献
314.
315.
316.
生物活性肽 ,特别是寡肽 ,在免疫调节、激素调节、酶抑制、抗菌、抗病毒等方面有很大的应用潜力[1] .另外 ,调味肽也越来越显示出其在应用上的重要性 .肽作为一种终产品或者前体物质 ,在食品和药物生产上的商业潜力非常巨大 ,从而促进了肽合成的研究和发展 .目前肽合成主要有 3种方法 :化学法、重组DNA技术、酶法 .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点和缺点 .总体上来说 ,在工业上化学法仍然使用得最多 ,其热力学动力学模型已经很好地建立起来 ;重组 DNA技术 ,由于需要一个长期、昂贵的研究和发展阶段 ,而且在发酵阶段存在表达效率低和产品提取回收困难… 相似文献
317.
2,2′-二羟基 - 1 ,1′-联萘 ,由于存在受阻 C- C键轴 ,可通过拆分获得对映体纯手性双膦配体BINAP的前体 [1] ,或经不对称氧化转化成催化剂前体 [2 ] ,或用作手性试剂 ,近年来备受人们的重视 .其常用制备方法多以 Fe3 、 Mn3 及 Cu2 氧化 2 -萘酚 .尤以 Fe3 [3~ 5] 为氧化剂制备 (± ) 2 ,2′-二羟基 -1 ,1′-联萘最为经济 .传统上以甲醇 /水 ( 1 /1 ,体积比 )为介质 ,用 Fe Cl3 氧化 2 -萘酚制 (± ) 2 ,2′-二羟基 - 1 ,1′-联萘 ,产率不太高 [5] .近年来 ,Toda等 [5]利用固态反应及超声波制备此化合物 ,收率明显提高 ,但… 相似文献
318.
将双层叠合梁之间的接触状况拟合为一符合Goodman假设的弹性夹层,导出了Winkler弹性地基上双层叠合梁的微分方程组及其解析解.通过引入\"广义夹层反应模量\"计入了夹层水平和竖向反力引起的梁截面的剪切和拉压形变效应,它有效地提高了计算精度,尤其是在双层梁结构有间断的场合. 相似文献
319.
具有次线性和超线性项的非线性椭圆型方程组最小正解的存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证明了对每一λ∈(0,Λ),当Λ>0时半线性椭圆型方程组。有最小正解(λu,λv)。其中ΩRN(N≥2)为具有光滑边界的有界区域,0qu,λv关于λ是严格递增的。 相似文献
320.
光捕获系统在自然界光合作用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模拟自然界的光捕获体系,在生物成像、发光器件、光催化以及解决人类面临的能源问题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1].目前,在水相中构筑高效的人工光捕获系统已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2].然而,为了更好地理解并模拟自然界中以多通道信息通讯为特征的捕光天线系统[3],构筑具有多步连续能量转移特征并能实现光能到化学能转化的人工光捕获体系仍然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