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45篇
  免费   371篇
  国内免费   2910篇
化学   5191篇
晶体学   66篇
力学   48篇
综合类   104篇
数学   10篇
物理学   1007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159篇
  2022年   185篇
  2021年   161篇
  2020年   122篇
  2019年   135篇
  2018年   116篇
  2017年   140篇
  2016年   129篇
  2015年   108篇
  2014年   267篇
  2013年   208篇
  2012年   227篇
  2011年   209篇
  2010年   178篇
  2009年   235篇
  2008年   277篇
  2007年   281篇
  2006年   286篇
  2005年   246篇
  2004年   275篇
  2003年   234篇
  2002年   209篇
  2001年   253篇
  2000年   155篇
  1999年   170篇
  1998年   185篇
  1997年   158篇
  1996年   150篇
  1995年   136篇
  1994年   143篇
  1993年   119篇
  1992年   123篇
  1991年   94篇
  1990年   103篇
  1989年   106篇
  1988年   36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6篇
  1981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研究了β-氯化萘汞在(ClRh(CO)2)2催化下于六甲磷酰胺溶液中的偶联反应动力学,证明了其反应为二级,求得了偶联反应动力学常数,α-氯代萘汞和α-溴汞代苯乙酸乙酯在相同的反应条件下不发生偶联反应,在α-溴汞代苯乙酸乙酯的偶联反应条件下分离和鉴定有机铑(I)中间体,根据所提出了反应机理,对上述现象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2.
在低钯含量活性非均布Pd/Al2O3催化剂上,实现了富氧条件下,氢部分选择性催化还原NO过程,低温、富氧条件下NO的转化率高达80%-100%。NO直接分解实验表明,600℃,NO分解转化率在无氧时为17.3%,有0.5%氧存在时接近于0。氢非选择性还原NO条件下,100℃以下,NO转化率为100%。根据实验结果及文献,推测了氢部分选择性还原NO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反应,不同的反应温度下,NO脱除反应有所不同。在115℃以下,NO还原产物为NH3;115℃-155℃,NO还原产物为NH3、N2O和N2;155℃以上,NO还原产物中无NH3存在。NO还原反应与氢氧反应是平行的竞争反应。  相似文献   
113.
提高非贵金属临氢脱腊催化剂异构化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通过水热条件下合成分子筛试验条件的考察,获得了合成条件和性能良好的ZSM-8分子筛。采用无定形硅铝和ZSM-8分子筛制备出复合载体型的非贵金属临氢脱腊催化剂,通过锌和钨改性组分的添加,提高现有工业催化剂的异构化能力。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复合载体、改性组分对催化性能有较大影响,但改性组分的添加次序无明显作用。与以前β沸石基催化剂性能相比,ZSM-8基催化剂不仅提高了润滑油收率,而且产品润滑油的粘度指数也明显提高。催化性能的改进可以归结为改性后催化剂异构化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4.
总结了近十年来超支化聚有机硅(碳/氧)烷的研究进展,其中着重综述了硅氢加成反应、亲核取代反应和脱氢反应在制备超支化聚硅(碳/氧)烷的过程中各种因素对反应过程及产物物化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5.
王平 《合成化学》2007,15(B11):160-160
高效、安全的车载储氢技术研发是制约氢燃料电池车规模化商业应用的“瓶颈”环节。相比于高压氢瓶和低温液氢,材料基固态储氢在储氢密度、操作安全性和能源效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因而被公认为最具发展前景的储氢方式。储氢材料历经数十年发展,尤其是随着近年来新型储氢材料的陆续发现,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目前呈多材料体系、多储氢模式并行发展的格局。但与此同时,现有储氢材料/技术与车载储氢应用需求间的巨大差距并未因新型材料的发现而得到有效缩减,难于在温和操作温度下获取高储氢密度仍是各类储氢材料体系研究中面临的共性关键课题。  相似文献   
116.
运用密度泛函理论(DFT) B3LYP/6-31G(d, p)方法, 对卟吩及其被取代基—CH=CH2、—COCH3、—CHOHCH3、—CHNH2CH3或—CHSHCH3所修饰后的分子构型进行了优化. 同时, 对其电子吸收光谱与核磁共振氢谱也进行了量化计算. 结果表明, 这些取代基有着各自不同的空间构象, 对卟吩环的整体结构没有很大的扰动. 然而, 它们重新调整了卟吩环中原子电荷的分布, 改变了前线分子轨道(LUMO-HOMO)能隙, 结果导致卟吩的吸收光谱与1H NMR均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相似文献   
117.
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理论的UB3LYP/6-311 G鄢鄢方法和高级电子相关的UQCISD(T)/6-311 G鄢鄢方法研究了异硫氰酸(HNCS)与乙炔基自由基(C2H(X2Π))反应的微观机理.采用双水平直接动力学方法IVTST-M,获取反应的势能面信息,应用正则变分过渡态理论并考虑小曲率隧道效应,计算了在250~2500K温度范围内反应的速率常数.研究结果表明,HNCS与C2H(X2Π)反应为多通道、多步骤的复杂反应,共存在三个可能的反应通道,主反应通道为通过分子间H原子迁移,生成主要产物NCS C2H2.反应速率常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表现为正温度效应.速率常数计算中变分效果很小.在低温区隧道效应对反应速率的贡献较大,反应为放热反应.  相似文献   
118.
以糠酸、甲醇、氢气为原料,采用连续流动固定床微反应器,Pd-Ni/γ-Al2O3为催化剂,使糠酸一步加氢甲酯化生成α-四氢糠酸甲酯.研究了反应的温度,压力,气、液体流速,进料流量等因素对催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5MPa,250℃,氢气空速3300 h-1,液体空速3.0 h-1(氢油比为50)时,糠酸转化率为96.6%,四氢糠酸甲酯的选择性97.2.0%,产率94.0%.催化剂稳定性较好,连续运转280小时后未见活性下降.该反应体系活性高,选择性好,反应压力低,催化剂性能稳定,操作简单,产物易分离.  相似文献   
119.
实验发现, F-C≡C-F与H-C≡C-H相比, 其C≡C三重键的离解能要小250.8kJ/mol,而该键的键长却比C~2H~2的短。这与"键越短键就越强"的传统看法不一致。我们通过从头计算研究, 发现主要原因是C~2F~2分子中F原子的孤对电子对C≡C三重键起反键作用, 从而削弱了C≡C三重键的强度; F原子的吸电子性又使C的原子轨道收缩效应增强,而使得C≡C三重键变短。  相似文献   
120.
合成了E,E-1,4-二[2′,2^〃-(苯并恶唑基乙烯基)]苯及衍生物共14种,测定了它们的熔点、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荧光量子产率及激光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