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9篇
  免费   359篇
  国内免费   323篇
化学   377篇
晶体学   18篇
力学   382篇
综合类   42篇
数学   400篇
物理学   952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112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114篇
  2008年   99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101篇
  2005年   125篇
  2004年   96篇
  2003年   87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84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59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5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31.
划痕试验法对特殊薄膜系结合力的检测与评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简要介绍了划痕试验法测量表面薄膜与基体结合力的测试原理和实验方法,讨论了影响临界载荷Lc测量值准确性的主要因素,通过对薄膜系的分类以及大量实际测量数据的总结和分析,认为被测薄膜以及基体的物理化学特性对临界载荷的测量具有重要的影响,单纯从声发射信号的变化来确定临界载荷的方法有可能存在较大误差,分析和讨论了某些特殊薄膜系的声发射信号与其实际临界载荷值之间存在较大偏差的现象和原因,并提出了针对不同膜系,合理利用声发射曲线,摩擦力斜率以及显微观测来正确判定临界载荷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2.
杨玉川  魏莉  金子林 《有机化学》2004,24(6):579-584
温控非水液/液两相催化,是指一类由两种或多种液态有机物组成的催化反应体系,其特点是体系的相态变化可通过温度来调控,即体系在高温时相互混溶呈均相,低温不溶分成两相,催化剂和产物分别处于两相,从而为解决均相催化剂分离难的问题开拓了一个新方向,是液/液两相催化研究领域最引人注目的进展之一.首次以"温控"为主线将氟两相催化作为温控液/液两相催化的一个特定类型纳入"温控非水液/液两相催化"范畴,并与其它通过温度来调控的有机液/液两相和作者提出的温控相分离催化串在一起作一较为详细的评述.  相似文献   
33.
用磺酸酯法制备单端氨基聚乙二醇引发剂,引发谷氨酸苄酯羧酸酐开环聚合,生成可生物降解的两亲嵌段共聚物聚乙二醇﹣聚谷氨酸苄酯(PEG-PBLG),用IR,NMR和GPC表征了共聚物。用超微透析法制备PEG-PBLG聚合物纳米粒,荧光芘探针法测定纳米粒的临界聚集浓度(cac)。紫外分光光度计考察纳米粒对疏水性药物的增溶作用,PEG-PBLG可作为亚微粒药物输送系统的载体。  相似文献   
34.
林翠英  宋利  赵剑曦 《物理化学学报》2007,23(12):1846-1850
以对二甲氨基苯甲腈(DMABN)为探针, 测定它在表面活性剂(C12TABr、SDS、C12E23、C12-3-12·2Br)水溶液中的第二重荧光强度(Ia)和对应的特征波长(λa)对表面活性剂浓度(c)曲线, 由Ia-c 曲线的转折点或λa-c曲线对应的一阶导数极小点可以获得临界胶团浓度(cmc). 由于C12-3-C12·2Br在水溶液中强烈聚集, 利用λa-c曲线还可以获得其胶团结构松散度的信息.  相似文献   
35.
运用半连续反应装置对山西吴家坪煤和四川华蓥山煤中氯在亚临界水条件下的脱除规律及形态变化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反应温度和压力对氯脱除率的影响;同时还运用化学提取法对原煤及残渣中氯的形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煤中氯的脱除率也增加,在410℃、15MPa、60min、水流量为580mL/h时,吴家坪煤中氯的脱除率为84.6%,华蓥山煤中氯的脱除率为72.4%。吴家坪煤中氯在15MPa时的脱除率最大。华蓥山煤中氯主要以有机氯的形态存在,而吴家坪煤中氯有8%为离子可交换态的无机氯,其余为有机结合的氯;在亚临界水萃取煤的过程中,离子交换态结合的有机氯比共价键结合的有机氯更容易挥发,有机氯要首先转化为无机氯然后再逸出。  相似文献   
36.
研究了Mg—Fe类水滑石(HTIc)/高岭土(kaolinite)悬浮体的质量比(R)对其流变性和触变性的影响,发现控制剪切速率(D)得到的屈服应力(τy)和控制剪切应力(τ)得到的临界剪切应力(τc)皆随R拘增大先降低后升高.小幅振荡剪切实验发现随R的增大,体系由正触变性转化为复合触变性,其中用小幅振荡剪切法在线性粘弹区发现复合触变性体系还是首次.恒剪切速率(DL)实验发现了震荡现象,即粘度随时间发生周期性升高和降低的变化.震荡现象与DL和R有关,较高的DL和尺可使震荡现象消失.测定粘度随时间变化时采用的低剪切速率(DL)影响体系的触变性类型.根据HTIc和kaolinite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对实验结果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7.
氰乙基纤维素在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乙酰胺、二甲基亚砜、乙腈以及丙酮等溶剂中可以形成溶致性液晶。随浓度增加,溶液从各向同性状态经两相共存态转变成为完全的液晶态。升高温度到T_c,液晶相消失;降低温度到T′_c,液晶相再生成。T_c总大于T′_c。而且,浓度越高,过冷温度△T=T_c—T′_c越小。在各向同性,两相共存或完全的液晶状态,溶液平均折射率和消光度均与浓度呈线性关系。但在两相间相互转变时,即在C_1~*和C_2~*处,n-C和 A-C 曲线上出现转折点。高聚物与溶剂的相互作用参数X_(12)愈小,临界浓度C_1~*愈小。把描述大分子链柔顺性的参数f与X_(12)联系起来,可用 1956年 Flory的理论定性地解释溶剂对高聚物溶致性液晶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38.
丁酸壳聚糖液晶的临界行为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用偏光显微镜法测定了丁酸壳聚糖在四种酸性溶剂中的临界浓度值.发现临界浓度值(v/v%)与溶剂的酸性无关,都是16%~17%.在以二氯乙酸为溶剂时,不同丁酰化程度的丁酸壳聚糖有相同的临界浓度.用DSC法测定了丁酸壳聚糖/二氯乙酸体系的临界温度,并绘制了相图.结果表明,浓度达60%(w/w%)后,临界温度基本不再变化,稳定在39℃左右.  相似文献   
39.
在5~10 MPa的压力范围内, 利用恒容静态平衡法详细测定了不同乙醇含量下不同密度的超临界CO2+乙醇二元体系的温度和压力的变化关系, 并测定了该二元体系的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 其中乙醇摩尔分数的范围为0~2%. 描述了不同乙醇含量的该二元体系的PTρ图, 发现超临界CO2+乙醇二元体系的压力随着温度的增加线性增加, 并且在确定乙醇浓度时P-T线具有一定的“收敛性”, 收敛点随着乙醇含量的增加向高温高压方向移动. 同时讨论了CO2+乙醇二元体系的临界点与密度以及乙醇浓度之间的变化规律, 发现确定密度下二元体系的临界点随着乙醇摩尔分数的增加线性增加, 密度不同, 则相应的临界点不同. 计算了超临界CO2 + 乙醇二元体系的临界压缩因子Zc, 描述了不同乙醇含量的Zc-ρ图, 结果发现超临界CO2一元及二元体系的临界压缩因子随着体系密度的增加线性降低, 并且可以通过Zc-ρ图预测超临界体系的临界点PcTc.  相似文献   
40.
本文用DSC、WAXD及偏光显微镜(PLM)方法,研究了化学反应法催化剂合成的乙烯-α-烯烃共聚物的结晶性能及其临界序列结晶长度。结果表明,随共聚物中α-烯烃含量增大,共聚物的微晶尺寸、结晶度及熔点均逐渐减小,而晶胞参数增大。变化的辐度戊烯>辛烯。共聚物的临界结晶序列长度(n)和k值均戊烯<辛烯。上述结果表明影响支链进入晶格的主要因素是α-烯烃支链长度和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