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6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574篇
化学   1057篇
物理学   16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73篇
  2000年   76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57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采用金属镍为“牺牲”阳极,首次在无隔膜电解槽中,电化学溶解金属镍一步 制备了纳米NiO前驱体Ni(Oet)2,Ni(Obu)2,Ni(Oet)2(acac)2,Ni(Obu)2(acac)2 [acac为乙酰丙酮基].产物通过红外光谱(FT-IR)、拉曼光谱(Raman spectrum) 进行表征。同时讨论了影响电合成镍醇盐及其配合物的关键因素。实验表明,防止 阳极钝化,温度控制在30-40℃,采用有机胺溴化物为导电盐,可以提高电合成效 率。  相似文献   
42.
电化学溶解金属铜制备纳米CuO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有机电解合成;铜电极;水解;电化学溶解金属铜制备纳米CuO  相似文献   
43.
应用微电极法研究不锈钢点腐蚀发生发展过程,首次获得不锈钢夹杂物缺陷在阳极活化电位的活性溶解信息和点腐蚀发展过程蚀点生长和消止两个相互竞争、不断发展的动态行为,深化对夹杂物缺陷诱导点腐蚀的发生及点腐蚀发展过程机理的认识。实验表明,应用微电极技术研究点腐蚀过程可具有若干明显特点:a.由于界面双层电容和背景电流的大幅度降低,有利于检测点腐蚀发生和发展过程快速、信号微弱;b.可考察夹杂物缺陷的电化学活性及其诱导点腐蚀成核的重要作用;c.可研究单孔点腐蚀发展的动态行为及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4.
氟化锶/氧化钕催化剂的甲烷氧化偶联性能及其吸附氧物种的原位FTIR光谱研究龙瑞强,万惠霖,赖华龙,蔡启瑞(厦门大学化学系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361005)关键词甲烷氧化偶联,氟化锶/氧化钕,吸附氧物种近年来,甲烷氧化偶联(OCM)的...  相似文献   
45.
运用电化学循环伏安(CV)和原位FTIR反射光谱方法, 研究了丙三醇在Pt电极上的氧化过程。结果指出, 丙三醇的氧化是一个复杂的表面过程。其间包括脱水、吸附、解离等步骤。根据CV和红外实验数据, 本文提出了Pt电极上丙三醇解离吸附的表面反应机理和不同电位下丙三醇氧化的分子过程。  相似文献   
46.
Pt电极上吸附原子对仲丁醇电催化氧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电化学循环伏安和石英晶体微天平研究了HClO4溶液中仲丁醇在Pt电极及以Sb和S吸附原子修饰的Pt(Pt/Sbad和Pt/Sad)电极上的电催化氧化过程 .从电极表面质量变化可以看出 ,仲丁醇的氧化与电极表面的氧物种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Pt电极表面Sb吸附原子可在较低的电位下吸附氧 ,明显提高仲丁醇的氧化活性 .与Pt电极相比 ,Sb吸附原子修饰的Pt电极使仲丁醇氧化的峰电位负移约 10 0mV .相反 ,Pt电极表面S吸附原子的氧化会消耗表面氧物种 ,抑制仲丁醇的氧化 .从电极表面质量变化提供了吸附原子电催化作用的数据  相似文献   
47.
优化分离与鉴定蓝斑背肛海兔口腔神经节蛋白质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优化分离蓝斑背肛海兔(Notarcus leachii cirrosus Stimpson, NLCS)口腔神经节(Buccal Ganglion, BG)蛋白质组, 并获得约300个蛋白质斑点. 用组合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化飞行时间(MALDI-TOF)质谱技术和胶内酶解技术测定BG蛋白质组中的96个蛋白质斑点的肽指纹(Peptide mass fingerprint, PMF)图谱. 经数据库检索与比对后, 发现96种蛋白质中仅有4种蛋白质可获得较高的匹配率, 它们分别是微管蛋白(Tubulin)、 肌动蛋白(Actin)和两个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Ribulose-1,5-bisphosphate carboxylase/oxygenase, Ribulose), 均属于神经细胞骨架蛋白质; 同时还发现一种交配信号肽前体(Peptide mating pheromone precursor). 利用LOCtrees软件和分类法对56种蛋白质进行亚细胞定位与分类.  相似文献   
48.
朱纯  李春森  谭凯  林梦海  张乾二 《化学学报》2005,63(19):1807-1812
采用杂化密度泛函方法(B3LYP)和有效核势基组预测了TixNy (x≤3, y≤2)团簇的结构及稳定性, 并分析了可能存在构型的电子结构. 结果表明Ti2N中体系的自旋多重度由Ti原子决定. Ti3N中随着N的配位数增加, N的负电荷增加, 平均每个Ti向N提供约0.3个电子. 从Ti2N2可能稳定构型分析, 成键数目越多, 能量上越有利, 且Ti—N键的数目的增加, 将削弱N—N间的成键.  相似文献   
49.
电化学原位拉曼光谱的应用及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田中群 《电化学》1999,5(1):1-13
常规电化学研究方法是以电信号为激励和检测手段,它提供的是电化学体系的各种微观信息的总和,难以准确地鉴别复杂体系的各反应物、中间物和产物,并解释电化学反应机理.近年来,由谱学方法(以光为激励和检测手段)与常规电化学方法相结合产生的谱学电化学技术得到迅速...  相似文献   
50.
储炜  杨勇 《电化学》1995,1(4):415-421
用恒电位电流衰减法及激光扫描光电化学显微技术研究了在于PH=12.5及13.8的模拟混凝土孔溶液中钢筋钝化化膜的生长动力学及相应的破坏过程,实验结果表明,钢筋钝化膜的生长过程存在两个主要阶段,各阶段膜厚均与生长时间存在正比对数关系,但当t<30秒和t>30秒时,膜的生长表出出不同的动力学特征,在钝化发生点蚀前,钝化膜的微区光电流一定的预兆,腐蚀抑制剂NaNO2影响膜的生长过程及膜厚,能提高钢筋的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