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0篇
化学   25篇
数学   44篇
物理学   1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陈廷俊 《化学教育》2013,34(3):68-69
1问题提出 乙醛还原新制Cu(OH)2是高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实验,通常用于检验有机分子中醛基的存在.人教版教材的实验步骤为:在试管里加入10%的NaOH溶液2 mL,滴入2%的CuSO4溶液4~6滴,得到新制的氢氧化铜,振荡后加入40%乙醛溶液0.5 mL,加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1]. 在加热至沸腾的过程中,试管内液体由深蓝色逐渐变成浅蓝色→黄绿色→橙黄色的浑浊物,试管底部有砖红色沉淀生成,液面上层还有少量红褐色油滴.究竟哪个实验现象能证明乙醛还原氢氧化铜?产生这一系列现象的原因又是什么?  相似文献   
72.
徐守兵 《化学教育》2009,30(10):50-53
1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与传统学习方式比较,新课程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让学生怎样学习和学习怎样思考比学习具体内容更重要,现代社会在飞速发展,需要终生学习,终生学习主要是自主学习,这就很需要了解学生化学自主学习的现状,并进行科学分析,从而对学生自主学习化学的实践活动提出进一步优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73.
陈益 《化学教育》2009,30(2):37-39
科学探究必须融入方法要素。化学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渗透、指导和训练,是引领科学探究走向高水平的必由之路。结合“控制变量法”实验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步骤,对新课程高考“控制变量法“实验的考查作了分类解析。  相似文献   
74.
陈益 《化学教育》2009,30(1):38
试题分“必考”和“选考”,是新课程高考化学试卷结构有别于传统高考的一个特征,是课程选择性的必然体现。力求不同选考模块试题的等值,是保证受试者选择均等、得分公平的前提。以2008年实验区高考化学试卷为样例,从试题长度、难度和效度3个维度的等值性,探讨了新课程高考化学选考模块试题命制问题,为落实课程选择性和体现高考公平提供了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75.
徐守兵 《化学教育》2008,29(3):45-47
有机物同分异构体通常很多,但构成有机物的基团却很有限,将这些基团按一定方式有序组合,形成了解决有关同分异构体问题的一种较新颖的策略。  相似文献   
76.
陶兆龙 《数学通报》2006,45(12):42-45
1问题的背影本人多年同时任教一个理科实验班,一个普通班.理科实验班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好,思维能力较强,多数为数学尖子生(有各级数学竞赛获奖经历).普通班的学生多数为数学中等生.经过多年的观察与研究,我们发现,在数学解题活动中,中等生与尖子生和目标意识差异十分明显,对解题  相似文献   
77.
2013年10月,我校承担了“重庆市中小学数学农村教学培训计划”的中学数学展示课活动,笔者有幸作为其中一名教师给大家展示了一节《勾股定理的验证》课。本节课在初中数学范围内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蕴含了许多数学思想,如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类比思想等。同时,本节课在教材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是代数与图形的融合,在代数与图形中有着承上启下、相辅相成的作用。因此,笔者在设计教学时更应该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和数学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78.
1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及学情分析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数学文化是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课程中的.数学探究是指学生围绕某个数学问题,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观察分析数学事实,  相似文献   
79.
建构了化学素养的操作定义,提出了化学素养与化学专业素养的区别,设计了针对高中学生的化学素养调查问卷,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进行了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80.
王丙风 《数学通讯》2020,(12):36-38
文献[1]~[6]中研究了二次曲线中的一些结论,文[5]将它们统一为定理1,并用高等几何的方法完成了证明,本文给出这一结论的初等证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