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4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155篇
化学   279篇
晶体学   4篇
力学   18篇
综合类   19篇
数学   323篇
物理学   27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3篇
  1974年   2篇
  1966年   6篇
  1965年   6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5篇
  1961年   3篇
  1960年   2篇
  1958年   8篇
  1957年   6篇
  1956年   4篇
  1955年   4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通过3-氟-4-吗啉基苯胺和取代水杨醛缩合反应,合成了14个含吗啉基片段水杨醛席夫碱类化合物(Ⅰa-Ⅰn)。通过核磁共振波谱仪(NMR)、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LC-MS)和元素分析等技术手段研究了产物的结构和淬灭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的活性。 结果表明,在0.02~0.10 g/L,所有化合物均表现出一定的淬灭DPPH自由基活性。 其中,化合物Ⅰd和Ⅰf表现出较为优异的性能,化合物Ⅰd的活性在30%~55%,化合物Ⅰf的活性则大于50%。 随着化合物Ⅰd、Ⅰh、Ⅰj和Ⅰn质量浓度的增大,其淬灭DPPH自由基的活性均呈现增强趋势。  相似文献   
22.
由于具有独特的物理与化学性质,银纳米粒子被广泛应用于传感器、电化学、光催化等多个领域.在生物领域,银纳米粒子可以通过释放银离子有效地解决细菌感染问题,但是其本身的毒性不可忽略.为了减小银纳米粒子的潜在毒性,迫切需要寻找一种可持续释放银离子(Ag~+)的新型复合光催化抗菌剂.已有研究报道可将银纳米粒子负载在氧化铝、凝胶和二氧化硅上形成银基抗菌材料,但是大多数材料中银纳米颗粒尺寸较大,分布不均匀,且仅靠快速释放的银离子进行抗菌.本文通过一步溶剂热法制备了ZnO/Ag/rGO三元光催化抗菌剂,其中分别由银纳米粒子和氧化锌(ZnO)形成的银离子和活性氧(ROS)可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协同抗菌作用.负载在还原氧化石墨烯(rGO)上的银纳米粒子持续释放出微量的银离子,后者通过库仑引力牢固地吸附在带负电荷的细菌细胞膜上,从而干扰细菌DNA合成,进而使细菌丧失分裂繁殖能力;与还原氧化石墨烯和银纳米粒子复合的氧化锌可以产生更多的O_2~(·–)和·OH等自由基,具有氧化能力的自由基可分解细菌细胞膜使细菌破裂死亡.银纳米粒子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不仅可以拓宽氧化锌半导体材料的光吸收范围,而且可以作为电子捕获阱捕获电子,加速光生电子与空穴的分离,有效抑制光生载流子的复合.与其他银基抗菌材料相比,该材料可以实现了30天低浓度银离子持续释放,并利用产生的活性氧和银离子稳定高效地进行抗菌.采用XRD,XPS,SEM,TEM,HRTEM,PL和ESR等表征方法分析了材料的结构、形貌、化学组成、元素价态及光学性质,并通过抑菌圈、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等性能测试比较了材料的抗菌性能.XRD和XPS结果证明银和氧化锌纳米粒子成功地负载在还原氧化石墨烯上.SEM,TEM和HRTEM分析发现还原氧化石墨烯上的银和氧化锌纳米粒子分布均匀,尺寸较小(5–10 nm).PL和ESR表征表明ZnO/Ag/rGO相比于ZnO/rGO和Ag/rGO有更好的载流子分离和自由基产生能力.因此,ZnO/Ag/rGO材料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更低的最低抑菌浓度(MIC_(E.coli)=100×10~(-6)μg/mL,MIC_(S.aureus)=80×10~(-6)μg/mL)和最低杀菌浓度,该材料在抗菌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3.
以三氟乙酰乙酸乙酯、磺酰氯、水合肼、异硫氰酸苯酯、碘代芳烃、氯乙酸等为原料,设计、合成了7种新型的含噻唑环、硫醚和三氟甲基的1,2,4-三氮唑类化合物,通过1H NMR、13C NMR、19F NMR和MS等技术手段对新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 杀菌活性测试表明,化合物6b、6d和6g在浓度为100 mg/L时对纹枯病菌(Rhizoctoniasolani)的抑制率分别为91%、92%和93%。  相似文献   
24.
本文利用各种光谱手段在体外研究了各种浓度的Pb2+对菠菜Rubisco活性影响的机制。 结果表明,Rubisco活性随着Pb2+处理浓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低浓度Pb2+下Rubisco的动力学常数和最大反应速率分别为1.74 µM 和 0.42 µmol CO2/mg protein∙min,高浓度Pb2+下Rubisco的动力学常数和最大反应速率分别为11.82 µM and 0.28 µmol CO2/mg protein∙min。光谱学分析证实Pb2+可直接结合到Rubisco上, 其结合位点数为1.1个,结合常数分别为8.63×104 和 2.18×105 L/mol。ICP-MS和圆二色谱分析证实Pb2+取代了酶活性中心的Mg2+ 并改变了酶的构象。  相似文献   
25.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和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方法研究了9个新的中氮茚[3, 4, 5-ab]异吲哚(INI)为给体的染料敏化剂性质.对影响电池效率的光捕获效率、电子注入、染料再生和电荷复合等重要因素与D5和D9染料进行了对比.计算表明,设计的INI系列敏化剂在440-500 nm内有最大吸收峰,表现出明显的电荷分离特征, INI2具有比D9染料更高的最大理论短路电流. Fukui反应指数计算指出INI2的亲核加成最易实现.染料分子在二氧化钛(101)面吸附计算表明,染料INI2以间接注入途径实现电子注入.综合计算结果,中氮茚INI染料有希望作为性能优良的染料敏化剂而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26.
比较了超临界CO_2萃取和水蒸气蒸馏技术对野生赤芍挥发油提取的效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两种挥发油进行成分分析和化学成分的比较;比较了两种挥发油对DPPH·和超氧负离子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相似文献   
27.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研究了O3在完整和具有氧空位的CuO(111)表面吸附的吸附位、吸附结构、吸附能和电子转移情况,比较了O3在完整表面和具有氧空位的表面分解的路径和能垒,分析了氧空位和表面吸附氧的生成机理。结果表明,在完整CuO表面,O3分子通过化学吸附或物理吸附表面结合,吸附能最高为-1.22eV(构型bri(2))。O3在具有氧空位的CuO表面均为化学吸附,吸附能最高为-2.95eV(构型ovbri(3)),显著高于完整表面的吸附能。O3吸附后,Cu吸附位的电荷密度减小,O3中的O原子附近的电荷密度显著增强,电荷从CuO表面转移到O3,并形成Cu-O离子键。O3分解后形成了超氧物种,提高了表面的氧化活性。在完整表面,以构型bri(2)为起始构型的路径反应能垒最低,为0.52eV;O2*在完整表面的脱附所需要的最低能量为0.42eV,形成氧空位的O2*脱附能为2.06eV。在具有氧空位的表面,O3分解的反应能垒为0.30eV(构型ovbri(1))和0.12eV(构型ovbri(3)),均低于完整表面的反应能垒;分解形成的O2*的最低脱附能也低于完整表面,为0.27eV。可见,氧空位的形成提高了吸附能,降低了反应能垒,使O3分子更容易吸附在CuO表面,并加快了O3的催化分解。  相似文献   
28.
设计合成了一种新的具有D-π-A体系的有机分子:3-(4,5-二苄硫基-1,3-二硫杂环戊烯-2-亚基)萘吡喃酮,通过UV-vis,1H NMR,13C NMR,TOFMS和IR确定了其结构.初步研究了该化合物的电子光谱、荧光光谱和热稳定性.运用Gaussian 03量子化学程序包,采用密度泛函(DFT)B3PW91的方法优化了其基态几何结构,得到的几何参数与实验结果吻合得很好.研究结果表明,体系中存在着分子内的电荷转移,有较好的荧光性质,为寻找新的发光材料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9.
5-amino-l,10-phenanthroline (5-AP), as a tautomeric heterocyclic aromatic chelating fluorophore (THACF), can sense Zn^2+ selectively by shifting emission from 495 to 564 nm upon Zn^2+ addition in ethanol. The ratiometric fluorescent sensing behavior has been correlated to the tautomerization of 5-AP affected by solvents and metal chelation. The strategy using THACF as ratiometric fluorescent sensor for Zn^2+ not only simplifies the synthetic procedure but also gives a promising alternative for Zn^2+ ratiometric fluorescent sensor design.  相似文献   
30.
以AOT为保护剂,采用反胶束法合成CdS纳米粒子。利用水洗法洗去保护剂AOT,通过加入不同量的无水乙醇调节分散介质的极性,改变CdS纳米粒子在分散介质中的"溶解度",从而实现不同尺寸粒子的分离。采用紫外-可见(UV-vis)吸收光谱、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荧光光谱法对其进行表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