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33篇
  免费   852篇
  国内免费   831篇
化学   3747篇
晶体学   112篇
力学   377篇
综合类   49篇
数学   1539篇
物理学   2092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237篇
  2022年   312篇
  2021年   389篇
  2020年   444篇
  2019年   252篇
  2018年   246篇
  2017年   324篇
  2016年   266篇
  2015年   284篇
  2014年   417篇
  2013年   529篇
  2012年   564篇
  2011年   479篇
  2010年   429篇
  2009年   400篇
  2008年   271篇
  2007年   349篇
  2006年   328篇
  2005年   178篇
  2004年   130篇
  2003年   116篇
  2002年   94篇
  2001年   104篇
  2000年   77篇
  1999年   99篇
  1998年   67篇
  1997年   68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94篇
  1987年   55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4篇
  1976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1.
利用电动势法得到了牛血清白蛋白(BSA)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相互作用的结合等温线. 通过四阶导数紫外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相互作用过程中芳香族氨基酸残基微环境极性的变化. 通过研究发现, 随着SDS浓度的逐渐增大, SDS在BSA上的平均结合数(v)逐渐增大, 色氨酸(Trp)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在减弱后保持基本不变, 酪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在明显增强后稍有减弱, 苯丙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略有增强. 结果表明, 当v由0增大到14时, SDS主要结合在BSA的Trp-213附近并逐渐形成聚集体, 从而诱导BSA由结构域ⅡA 开始逐渐展开. 此后, SDS呈正协同作用的特点与BSA 结合, v急剧增大. 当v约为302 时, SDS在BSA上的结合基本达到饱和, BSA的构象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12.
利用电动势法得到了牛血清白蛋白(BSA)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相互作用的结合等温线. 通过四阶导数紫外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相互作用过程中芳香族氨基酸残基微环境极性的变化. 通过研究发现, 随着SDS浓度的逐渐增大, SDS在BSA上的平均结合数(v)逐渐增大, 色氨酸(Trp)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在减弱后保持基本不变, 酪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在明显增强后稍有减弱, 苯丙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略有增强. 结果表明, 当v由0增大到14时, SDS主要结合在BSA的Trp-213附近并逐渐形成聚集体, 从而诱导BSA由结构域ⅡA 开始逐渐展开. 此后, SDS呈正协同作用的特点与BSA 结合, v急剧增大. 当v约为302 时, SDS在BSA上的结合基本达到饱和, BSA的构象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13.
发现在催化量二茂铁亚胺环钯化合物催化下,芳基氯化汞可在湿和条件下偶联 ,以中等或高的收率生成联芳烃。对于铑盐不能催化偶联的邻位取代苯基氯化汞和 α-基氯化汞,在此体系中亦可发生偶联。以HMPA为溶剂,在x = 0.025(摩尔分 数)化合物1或2催化下与2.0当量氯化锂存在时,得到最好的催化效果。  相似文献   
114.
利用电动势法得到了牛血清白蛋白(BSA)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相互作用的结合等温线. 通过四阶导数紫外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相互作用过程中芳香族氨基酸残基微环境极性的变化. 通过研究发现, 随着SDS浓度的逐渐增大, SDS在BSA上的平均结合数(v)逐渐增大, 色氨酸(Trp)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在减弱后保持基本不变, 酪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在明显增强后稍有减弱, 苯丙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略有增强. 结果表明, 当v由0增大到14时, SDS主要结合在BSA的Trp-213附近并逐渐形成聚集体, 从而诱导BSA由结构域ⅡA 开始逐渐展开. 此后, SDS呈正协同作用的特点与BSA 结合, v急剧增大. 当v约为302 时, SDS在BSA上的结合基本达到饱和, BSA的构象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15.
利用电动势法得到了牛血清白蛋白(BSA)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相互作用的结合等温线. 通过四阶导数紫外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相互作用过程中芳香族氨基酸残基微环境极性的变化. 通过研究发现, 随着SDS浓度的逐渐增大, SDS在BSA上的平均结合数(v)逐渐增大, 色氨酸(Trp)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在减弱后保持基本不变, 酪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在明显增强后稍有减弱, 苯丙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略有增强. 结果表明, 当v由0增大到14时, SDS主要结合在BSA的Trp-213附近并逐渐形成聚集体, 从而诱导BSA由结构域ⅡA 开始逐渐展开. 此后, SDS呈正协同作用的特点与BSA 结合, v急剧增大. 当v约为302 时, SDS在BSA上的结合基本达到饱和, BSA的构象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16.
《中国化学快报》2021,32(10):3215-3220
Antibiotics such as sulfonamides are widely used in agriculture as growth promoters and medicine in trea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 However, the release of these antibiotics has caused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this paper, photocatalytic oxidation technology was used to degrade sulfadiazine (SDZ), one of the typical sulfonamides antibiotics, in UV illuminated TiO2 suspensions. It was found that TiO2 nanosheets (TiO2-NSs) with exposed (001) facets exhibit much higher photoreactivity towards SDZ degradation compared to TiO2 nanoparticles (TiO2-NPs) with a rate constant increases from 0.017 min−1 to 0.035 min−1, improving by a factor of 2.1. Under the attacking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s) such as superoxide radicals (O2) and hydroxyl radicals (OH), SDZ was steady degraded on the surface of TiO2-NSs. Based 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produced intermediates by LC–MS/MS, possible degradation pathways of SDZ, which include desulfonation, oxidation and cleavage, were put forwards. After UV irradiation for 4 h, nearly 90% of the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can be removed in suspensions of TiO2-NSs, indicating the mineralization of SDZ. TiO2-NSs also exhibits excellent stability in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SDZ in wide range of pH. Even after recycling used for 7 times, more than 91.3% of the SDZ can be efficiently removed, indicating that they are promising to be practically used in treatment of wastewater containing antibiotics.  相似文献   
117.
丙酮酸在生物体内具有生理功能,它与稀土的二元配合物巳有报导。近期的研究结果表明某些稀土的邻菲咯啉三元配合物有一定的抑菌能力。本文报道丙酮酸(pyr-H)、邻菲咯啉(phen)稀土三元固体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结果。 按硝酸稀土:邻菲咯啉:丙酮酸(摩尔比)=1:1:3,将一定量的硝酸稀土加入无水乙醇中,溶解完全后,加入计算量丙酮酸,加热搅拌半小时,然后慢慢加入含计算量邻菲咯啉的  相似文献   
118.
郑会勤 《化学教育》2019,40(22):82-87
以高校基础化学实验"从海带中提取碘""三草酸合铁(Ⅲ)酸钾的制备"为例,分别探讨了微视频技术在化学基本操作实验和综合设计型实验中的具体应用;此外,举例说明利用Flash软件制作的虚拟微视频可以在仪器分析实验中清晰地再现仪器真实操作中的每一个步骤,弥补了学生在实验前无法实际操作仪器的不足。实践证明,微视频技术的应用,丰富了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了实验成功率和实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9.
The reaction between salicylic acid and dialkyl phosphite was traced by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and ^31P NMR. All reactants, unstable intermediates and products were detected. The mechanism was proposed based on ESI-MS results and ^31P NMR profiles.  相似文献   
120.
梅崇珍  陶偌偈  王庆伦 《化学学报》2007,65(12):1129-1134
合成了一种新的不对称双Schiff碱Cu(II)单核配合物Cu(HLt) (1) (H3Lt为N-3-羧基水杨醛-N'-水杨醛-缩1,3-丙二胺)及其两个异三核配合物[(CuLt)2Ni]•2.5H2O (2)和[(CuLt)2Mn]•5H2O (3), 并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电子光谱对它们进行了结构表征. 用X射线单晶衍射法测定了配合物3的晶体结构, 其晶胞中每个不对称单元包含一个异三核中性分子, 在此三核分子中, 中心Mn2+离子位于[O6]的变形八面体配位环境中, 两个端基Cu2+离子位于[N2O2]的平面正方场中. 在5~300 K范围内测定了两个三核配合物的变温磁化率, 经拟合得化合物2的磁交换参数为-57.7 cm-1, 化合物3的磁交换参数为-28.5 cm-1, 表明在两个异三核配合物中, 中心M2+离子与外部Cu2+离子间存在弱的反铁磁自旋交换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