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97篇
化学   6篇
晶体学   1篇
力学   230篇
综合类   1篇
数学   34篇
物理学   67篇
  2024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7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5.12汶川大地震诱发大型崩滑灾害动力特征初探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许强   黄润秋 《力学学报》2008,16(6):721-729
对乙炔氧气混合气体中爆轰波与激波的正面对撞现象的实验研究是以高速摄影获 取两波对撞的x-t纹影图,以烟迹板记录对撞中的爆轰胞格图案,并基于激波 理论和经典CJ爆轰理论求解了两波对撞的稳态解并探寻其规律. 研究发现透射波系包括一道激波和爆轰波, 以及紧随爆轰波后的稀疏波区,这一结果对应于一维理论分析中的CJ解. 透射波系基本不受 初始压强影响;初始温度也只成比例地改变流场整体速度,温度越高,速度越快;对波系起 实质影响作用的是入射激波强度,激波越强,则整个透射流场呈现偏向激波的趋势;理论分 析还指出,稀疏波区的出现不可避免,当激波强度趋于声波稀疏波区趋于消失,激波越强则 疏波区趋于扩大. 两波对撞存在一个有限的转变阶段,透射爆轰首先减缓,接着迅速迸发为 过驱爆轰,然后再逐渐平衡为CJ爆轰. 对于强不稳定的燃气,对撞后爆轰波在空间上的发展 极不均衡,一些区域发生火焰面与诱导激波的严重脱离,随后的火焰面失稳发展为诱导激波 区内的爆轰波,实验观察到了这种爆轰在烟迹板上留下的极为精细的迹线.  相似文献   
52.
表面涂层对非晶薄带爆炸焊接温度影响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在非晶薄带爆炸复合制备块体非晶复合材料过程中涂层对温度的影响,提出对非晶薄带实施涂层后再进行爆炸复合。利用放缩法将涂层后的薄带简化为均匀材料,并对30 m厚的Fe78B13Si9非晶涂层前、后爆炸焊接层内温度场进行系列分析计算,表明:(1) 高速撞击产生的热量主要集中在涂铜层上,涂层处理能够显著减小界面撞击引起的热影响区域;(2) 相对于非涂层的非晶爆炸复合,文中方案平均温升降低约280 K;(3) 铜涂层后,碰撞界面冷却速率高达107 K/s。研究表明,具有表面涂层的非晶薄带在爆炸复合制备层合块体非晶复合材料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保持非晶材料的非晶结构,并有效扩大爆炸焊接窗口。  相似文献   
53.
孔周弹塑性变形与疲劳循环次数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吕彬彬  余进  雷东  何世平 《实验力学》2008,23(3):193-198
应用白光散斑相关技术研究了孔周弹塑性变形与疲劳循环次数的相关性,以便探索疲劳寿命的预测方法.疲劳实验在单边带缺口的拉伸板状试件上进行,试件由GH4169材料制成,试件表面上喷涂了白光散斑图.疲劳加载采用0→Pmax→0的循环加载方式,加载波形为正弦波,加载频率为10Hz.实验中,按一定的疲劳循环周次在零载及最大载荷两种状态下停机、采图.应用数字图像相关技术求出孔周附近的残余位移场,并应用逐点最小二乘法求出应变场.实验中获得了一些对于疲劳寿命研究很有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54.
爆炸冲击波作用于墙体及对墙体绕射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试验的方法,对爆炸冲击波作用于防爆墙及绕过墙体的规律进行了研究.采用压力传感器测压,获得了防爆墙前后不同距离的压力波形.试验结果表明:作用于前墙迎爆面反射超压一般要比墙后最大绕射超压大一个数量级,马赫反射一般发生在距离墙后1.5~2.0倍墙高处,药量与爆心距离对墙体反射超压及墙后绕射超压的变化规律有重要影响.通过综合分析和试验结果,得到了爆炸波绕射的内在机理,为防爆墙的设计与加固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55.
浮筏的主动吸振控制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浮筏在低频减振方面存在较大不足,而这恰是主动减振的优势.将两者相结合,研究了浮筏的主动吸振控制问题.研制了一种主动吸振器,建立了以DSP F2812为核心的控制系统;提出了符号LMS算法,与广泛使用的滤波x-LMS等算法相比,该算法不需要精确的模型信息;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自适应前馈主动吸振控制律,并在浮筏实验平台上进行主动吸振控制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通过主动吸振控制,浮筏的低频减振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相似文献   
56.
遗传算法是一种自适应、启发式、全局优化的搜索算法,在结构振动控制等复杂控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针对磁流变弹性体自调谐式吸振器难以建立准确的控制模型的特点,通过改进基本遗传算法,设计和实现了一种同时控制多个吸振器的联合控制算法,该方法在协调控制时,根据多个吸振器协调控制对控制量的要求采用指定位交叉产生新个体,与通过随机位交叉产生的新个体相比,这样能以较大的概率产生更健壮的新个体,从而使算法更快收敛.将该算法应用到两个吸振器联合控制的实验系统中,在吸振器移频范围内,被减振系统各观测点均有较好的减振效果,当吸振器与主系统质量比为1∶19.8时,减振效果最高约12dB,主被动减振效果之差最佳时达7dB.  相似文献   
57.
段中林  王宇  汪洋 《实验力学》2008,23(4):311-316
利用MTS809和自行研制的旋转盘冲击拉伸试验机,对多晶纯钛进行了应变率为0.001s-1和300s-1、温度为298K至973K的拉伸试验和应变率为300 s-1不同温度下的冲击拉伸复元试验,得到了多晶纯钛的拉伸应力应变曲线和高应变率等温应力应变曲线。试验结果表明,多晶纯钛的拉伸力学行为具有应变率和温度相关性。采用修正的Johnson-Cook模型进行数值拟合,结果表明,该本构模型能较好地表征多晶纯钛在试验应变率和温度范围内的拉伸力学行为。  相似文献   
58.
一种形成尾翼型聚能侵彻体新方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尾翼可以提高聚能侵彻体的飞行稳定性,如何形成有一定规律性的尾翼在聚能侵彻体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在药型罩上粘附隔板,利用隔板改变爆轰波波阵面的结构形状,使药型罩上的爆轰压力发生规律变化,从而发生规律性的变形,最终形成带有尾翼的聚能侵彻体,这是一种新的形成尾翼的方法。从药型罩微元压垮速度变化和药型罩表面爆轰压力变化的角度出发,对新方法形成尾翼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通过合理设计隔板的几何尺寸对该方法形成尾翼型聚能侵彻体进行试验,试验回收到了带有尾翼的聚能侵彻体,说明新方法形成尾翼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9.
为了提高RDX能量输出,将一种高能材料加入RDX中,得到一种新型复合炸药。本文通过水中爆炸和空中爆炸试验,研究了高能材料对RDX能量输出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含20%(质量含量)XHM的RDX冲击波比能提高为纯RDX的1.1倍,能量输出为RDX的1.3倍;在空中爆炸,含20%(质量含量)XHM的RDX将能量输出提高为纯RDX的1.4倍。  相似文献   
60.
Earth penetration weapon (EPW) is applicable for attacking underground targets protected by reinforced concrete and rocks. With increasing impact velocity, the mass loss/abrasion of penetrator increases, which significandy decreases the penetration efficiency due to the change of nose shape. The abrasion may induce instability of the penetrator, and lead to failure of its structure. A common disadvantage, i.e. dependence on corresponding experimen- tal results, exists in all the available formulae, which limits their ranges of application in estimating the mass loss of penetrator. In this paper, we conduct a parametric study on the mass loss of penetrator, and indicate that the mass loss of penetrator can be determined by seven variables, i.e., the initial impact velocity, initial nose shape, melting heat, shank diameter of projectile and density and strength of target as well as the aggregate hardness of target. Further discussion on factors dominant in the mass abrasion of penetrator are given, which may be helpful for optimizing the target or the projectile for defensive or offensive objectives,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