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0篇
化学   47篇
力学   2篇
数学   16篇
物理学   10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苯乙酸乙酯 ,常作为修饰剂和主香剂 ,应用于烟草、食品、日用化妆品等行业 ,还可以用于生产巴比妥类催眠药鲁米那 ,也可作溶剂。工业生产中采用硫酸催化合成苯乙酸乙酯 ,但硫酸有脱水和氧化作用 ,生成众多副产物 ,产物后处理工艺复杂 ,污水排放量大 ,严重腐蚀设备。本文合成了稀土固体超强酸SO2 -4 /TiO2 /La3+催化剂 ,考察了影响催化活性的一些因数及催化合成苯乙酸乙酯的条件。此催化剂不仅克服了浓硫酸催化的一些缺点 ,而且酯化率高 ,反应时间缩短一半 ,反应温度降低 1 5℃ ,容易回收、可以多次重复使用 ,适宜工业生产。1 实验1 …  相似文献   
52.
沉积沉淀法制备的Au/Co3O4-CeO2催化剂在富氢气氛中优先氧化CO表现了较高的活性和选择性。研究发现。该催化剂的性能受载体老化温度、组成载体的两种氧化物的质量比和载金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在反应气中添加15%的CO2对催化剂的性能影响较大;进一步添加10%的水后CO的转化率显著升高,说明该催化剂具有良好的抗水性能。且在水和CO2存在的条件下表现了较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3.
镧改性固体超强酸SO42-/ZrO2-TiO2/La3+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将固体超强酸SO42-/ZrO2 TiO2负载镧制备新型催化剂SO42-/ZrO2 TiO2/La3+,以催化合成溴代正辛烷为模型反应,考察了不同制备条件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0.5mol·L-1H2SO4和5.0%的La(NO3)3混合溶液浸渍的锆钛前体氧化物,经110℃烘干后于550℃焙烧3h所得催化剂(LSZT5.0 3 550)活性较好,在n(HBr)∶n(辛醇)=5.12∶1.00、催化剂用量为反应物总质量的1.6%、反应时间为4h,反应温度约130℃的条件下,合成溴代正辛烷产率达75%以上。采用IR,XRD,DTA/TGA和Hammett指示剂法对催化剂进行表征显示:LSZT5.0 3 550具有较高的酸强度,且为无定型态。  相似文献   
54.
测量溶液中Ca^2 浓度的方法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离子色谱法、EDTA络合滴定法和钙离子选择电极法(ISE)。其中由于ISE法具有快速、灵敏、测量设备简单及试液用量很少,做到无损分析和原位测量、适于连续自动分析等特点,受到化学分析工作者的青睐。目前大多数文献和有关钙ISE的使用说明书中,认为在电极的pH值使用范围内,只要溶液中钙  相似文献   
55.
线性互补问题的一种新Lagrange乘子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 new multiplier method for solving the linear complementarity problem LCP(q, M)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Lagrangian of LCP(q,M) introduced here, we construct a new differentiable merit function θ(x,λ) which containing a multiplier vector λ and satisfying θ(x,λ) ≥ 0 and θ(x,λ) = 0 if and if only x solves LCP(q,M). A simple damped Newton-type algorithm which based on the merit function θ(x,λ) is presented. The main feature of the method is that the multiplier self-adjusting step accelerates the local convergence rate without losing global convergence. When M is the P-matrix, the sequence {θ(x^k,λ^k)}where {(x^k,λ^k)} generated by the algorithm is globally linearly convergent to zero and convergent in finite number of iterations if the solution is nondegenerate. Numerical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method is high efficient and promising.  相似文献   
56.
本文结合梯度讨论了椭球面上一类最速降线问题 ,应用变分法及 Mathematica软件讨论了椭球面上最短路径问题 ;分析了二者的关系 ,旨在加强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  相似文献   
57.
微分方程(组)对称向量的吴-微分特征列算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给出(偏)微分方程(组)(PDEs)对称向量的吴-微分特征列集(消元)算法理论.把古典和非古典PDEs对称问量的计算问题统-在吴-微分特征列理论框架之下处理.给出了产生PDEs对称向量的无穷小方程和验证已知向量为PDES对称向量的机械化原理,理论上彻底克服了传统算法中的缺陷并为计算PDEs对称向量提供了一种新算法.用计算机代数系统mathematica编制了相应的软件包,具体实现了该算法.作为应用给出了Burgers方程的非古典对称向量的完整解答.  相似文献   
58.
稀土对牙孢菌的抑菌机理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霍春芳  张冬艳  刘进荣  张通 《化学学报》2002,60(6):1065-1071
某些稀土盐类及其配合物抑菌性强、抑菌谱广,尤其对生命力极强的芽孢菌有 着更为突出的抑菌效果。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索稀土盐类及其配合物对芽孢菌的抑 菌机理;采用生物和化学方法,对芽孢进行破碎及成分的分离,借助电镜细胞化学 技术、红外光谱法、荧光分析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等检测手段,从分子水平上确定 了稀土离子在芽孢中的结合位点,提出了稀土对芽孢菌的抑菌机理是稀土离子取代 了芽孢内2,6-吡啶二羧酸钙(DPA-Ca~(2+))中Ca~(2+)的结合位点,形成了2,6-吡啶 二羧酸与稀土离子的配合物。  相似文献   
59.
红外光谱研究新型稀土固体超强酸催化剂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硫酸根促进型固体超强酸催化剂,因具有活性好、适用面广、易与产物进行分离、对反应器设备腐蚀小、对环境污染小以及可重复使用等优点,成为当前催化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1,2].但由于该类催化剂稳定性不够理想而尚未实现工业化.为了提高催化剂的稳定性和选择性,人们从催化剂制备方法上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3].我们通过对催化剂进行改性,在廖世军[4]等人沉淀-混合共沉淀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制得新型氧化钐固体超强酸催化剂S2O82-/ZrO2-SiO2-Sm2O3,在乙酸丁酯、乳酸丁酯的酯化反应中显示出较高的活性和稳定性[5].本文采用红外光谱测试技术…  相似文献   
60.
以尿素为沉淀剂, 分别用水热法和均相沉淀法制备了一系列Cu-Mn-O氧化物催化剂, 并对催化剂进行了BET, XRD, XPS和FT-IR等表征, 考察了Cu-Mn-O催化剂在无氧条件下对丙烷还原去除NO的催化反应性能. 结果表明, Cu-Mn-O体系的物相组成与制备方法和焙烧温度有关, 并影响丙烷还原NO反应的催化性能. 当焙烧温度在500~600 ℃时, 水热法制备的样品中的主要物相是Cu1.5Mn1.5O4和CuMn2O4|而尿素均相沉淀法样品中的主要物相为类尖晶石Cu1.5Mn1.5O4|当焙烧温度在700~900 ℃时, 水热法样品中的主相为尖晶石CuMn2O4, 而均相沉淀法中仍是Cu1.5Mn1.5O4相. 因此, 对水热法而言, 当焙烧温度由600 ℃增加到700 ℃时, 发生了Cu1.5Mn1.5O4到CuMn2O4的相变, 这一相变不仅影响晶粒度和比表面积, 并提高了丙烷还原NO反应的催化活性. 根据XRD, XPS的实验结果和尖晶石结构的特征, 得到了详细的Cu1.5Mn1.5O4和CuMn2O4的结构式, 并根据得到的结构式在一定深度上解释了二者催化性能的差别. XRD结果显示在无氧条件下进行丙烷还原NO反应后, 反应温度为600 ℃时, 催化剂中的主相尖晶石结构遭到破坏, 分解为MnO, CuO和Cu的混合物. 这些由尖晶石分解而成的混合物在无氧条件下仍对催化反应有优异的催化活性(NO转化率达到40%). 在本工作中, 用FT-IR表征了反应后的催化剂表面, 发现了大量的NO2吸附物种和少量的NO3吸附物种. 这是C3H8还原NO反应的中间产物, 从而进一步为“协同反应机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