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205篇
化学   286篇
物理学   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为了研究配体修饰对自旋交叉现象的影响,我们合成了两个Fe?自旋交叉的配合物犤Fe(dpq)(py)2(NCS)2犦·H2O·py和犤Fe(dpq)(py)2(NCSe)2犦·1.5H2O,(dpq=二吡嗪犤2,3-f:2'3'-h犦喹喔啉,py=吡啶)。通过对这两个配合物磁性质和穆斯堡尔谱的研究,发现和用邻啡咯啉配体合成的配合物比较,配体的修饰对自旋交叉性质以及其临界温度都有着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2.
提出了一个以二能级模型为基础,结合溶致变色法计算非线性光学分子二阶极化率向量分量β_x的新方法.使用溶致变色法测定了新的Schiff碱化合物的二阶极化率张量分量β_(xxx),并对其非线性光学特性进行了评估.  相似文献   
203.
铝与L-谷氨酸和α-酮戊二酸相互作用的电位滴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小弟  毕树平  王先龙  刘剑 《分析化学》2003,31(12):1454-1457
采用电位滴定对酸性溶液中Al-α-酮戊二酸和Al-L-谷氨酸反应体系的形态分布进行了分析,获得如下结论:(1)Al^3 与α-酮戊二酸在酸性溶液中配位形成1:1[AlLH^2 ,AlL^ ,AlLH-1]和1:2[AlL2^-,AlL2H^3--2]的单核形态以及2:1[Al2L^4 ]的双核形态;(2)Al^3 与L-谷氨酸在酸性溶液中配位形成1:1[AlAH^2 ,AlA^ ,AlAH-1]的单核形态以及2:1[Al2A^4 ]的双核形态;(3)Al^3 与L-谷氨酸在酸性溶液中配位能力比α-酮戊二酸要弱,与辅酶NAD^ 相当。同时,Al^3 与α-酮戊二酸的配位能力虽然比Fe^3 ,Cu^2 弱,但要比Ca^2 ,Mg^2 强得多。  相似文献   
204.
用气相法和液相法分别在Y型分子筛的超笼中合成了Co(2+)、Ni(2+)的乙二胺配合物,并用红外(FT-IR)、顺磁共振(ESR)等方法对配合物的组成和稳定性进行了研究.CO(2+)的单核配合物在室温下可与O2分子形成加合物,这种优先并可逆地吸附氧气的性能在氧气富集、对空气进行氧氮分离和食品保鲜等方面有广泛的用途.  相似文献   
205.
研究了在35±0.1℃、离子强度0.5mol/L(KCl)条件下,甲酸根、乙酸根、丙酸根和丁酸根分别催化Cu(Ⅱ)离子与四溴化间-四(N-乙酸甲酯基-3-吡啶基)卟啉(H2TB-N-ACMSpyPBr4)的反应动力学及其机理,该类反应对卟啉和Cu(Ⅱ)离子均为一级反应,反应动力学方程为:d[Cup4+]/dt=k{(1.0+b[A-])/(1.0+K3,4·[H+]2)}[Cu2+][p]T,在甲酸-甲酸根缓冲体系中,k=2.98mol-1dm3·sec-1,b=154×102mol-2,dm6·sec-1,K3,4=6.928×103;在乙酸-乙酸根缓冲体系中,k=3.42mol-1·dm3·sec-1,b=2.29×103mol-2·dm6·sec-1,K3,4=6.928×103;在丙酸-丙酸根缓冲体系中,k=3.00mol-1·dm3·sec-1,b=5.90×102mol-2·dm6·sec-1,K3,4=7.007×103;在丁酸-丁酸根缓冲体系中,k=3.14mol-1·dm3·sec-1,b=3.75×102mol-2·dm6·sec-1,K3,4=6.921×103;讨论了有机酸根的碱性与  相似文献   
206.
含烷氧基桥的双核Ni(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和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N-氧化吡啶-2-甲醛和1,3-二氨-2-丙醇合成了含烷氧基桥的双Schif碱双核配体及其五个镍的双核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红外光谱、TG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并对其中两个配合物中Ni(Ⅱ)-Ni(Ⅱ)间磁交换作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7.
合成了一种以吡啶-2,6-二甲酸(dipicH2)桥联的新型双核邻菲咯啉铜配合物,[Cu2(phen)3(dipic)(OH)]·Na·ClO4·2H2O(phen 为1,10-菲咯啉的缩写)。该配合物晶体属于单斜晶系,P21/n空间群,a=1.225 85(2) nm,b=2.196 3(3) nm,c=1.619 5(2) nm,β=100.951(2)°。配合物分子中的两个中心铜离子均处于变形的四方锥配位环境,并通过吡啶-2,6-二甲酸配体上的氧氮原子相连。凝胶电泳结果表明,在pH 7.4,温度37 ℃,以抗坏血酸为还原剂或在H2O2的存在下,该配合物对超螺旋pBR322 DNA表现出显著的切割活性,为人工金属核酸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例证。  相似文献   
208.
0引言 由于金属和有机配体的超分子构建的拓扑多样性和在功能材料方面的潜在应用,在近几年引起化学工作者的浓厚兴趣,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众所周知,这类聚合物具有许多特殊的性能。在新功能材料如选择性催化、分子识别、超高纯度分离材料、光电材料、新型半导体材料、磁性材料等方面的开发中显示了诱人的应用前景。在早期合成这类超分子配位聚合物时,人们常使用含N配体。  相似文献   
209.
研究了不同pH值3羟基2萘甲酸的荧光性质,并用荧光双倒数法测定了3羟基2萘甲酸与β环糊精包结物在不同pH值的生成常数,结果表明疏水作用和氢键对包结物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10.
Cu2+与硅酸、硅胶表面硅羟基的反应及其平衡常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铜电极法研究 Cu2 和硅酸、硅胶表面硅羟基的反应及其平衡常数 ,结果是 :Cu2 H3 Si O4-Cu H3 Si O 4      K1 =5.0× 1 0 3Cu2 2 H3 Si O4-Cu(H3 Si O4) 2    β2 =6.1× 1 0 8Cu2 Sis- OH Sis- OCu H   Ks1 =2 .0× 1 0 -6Cu2 2 Sis- OH ((Sis- O) 2 Cu 2 H  βs2 =2 .5× 1 0 -1 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