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998篇
  免费   17393篇
  国内免费   10923篇
化学   61798篇
晶体学   920篇
力学   5768篇
综合类   515篇
数学   10115篇
物理学   37334篇
综合类   41864篇
  2024年   620篇
  2023年   2650篇
  2022年   4036篇
  2021年   4487篇
  2020年   4407篇
  2019年   3693篇
  2018年   3521篇
  2017年   3275篇
  2016年   5029篇
  2015年   5166篇
  2014年   6618篇
  2013年   7942篇
  2012年   9365篇
  2011年   9601篇
  2010年   6772篇
  2009年   6816篇
  2008年   7375篇
  2007年   6666篇
  2006年   6050篇
  2005年   5216篇
  2004年   4011篇
  2003年   3187篇
  2002年   3047篇
  2001年   2832篇
  2000年   2763篇
  1999年   4072篇
  1998年   3718篇
  1997年   3701篇
  1996年   3565篇
  1995年   3103篇
  1994年   2697篇
  1993年   2327篇
  1992年   2045篇
  1991年   1841篇
  1990年   1560篇
  1989年   1329篇
  1988年   1050篇
  1987年   735篇
  1986年   543篇
  1985年   342篇
  1984年   166篇
  1983年   123篇
  1982年   101篇
  1981年   58篇
  1980年   42篇
  1979年   15篇
  1974年   1篇
  1971年   1篇
  1957年   31篇
  192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911.
A megascopic algal fossil assemblage was first discovered by Ma Guogan and Chen Meng‘e in the black shales of the Neoproterozoic Doushantuo Formation in Miaohe Town, Zigui County, Hubei Province in 1978. Formal naming of the Miaohe Biota was proposed by Cheng Meng‘e and Xiao Zongzheng in 199112j, and eleven morphological genera have been previously described. including megascopic algae and putative metazoans .Ding et al. greatly expanded the scope of the Miaohe Biota to 9 phyla consisting of 140 genera, including microphytoplanctons, megascopic algae, metazoans, spongesand trace fossils. Xiao et al. further restudied this fossil assemblage, concluding that only about 18 distinct taxa could be recognized and that many Miaohe taxa are poorly defined or svnonvmous.  相似文献   
912.
频率选择性衰落无线信道下的发送分集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研究平坦衰落信道下空时分组码(STBC)发送分集技术,结合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提出适用于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的STBC-OFDM发送分集方法.然后对STBC-OFDM系统在随机信道和恒参信道中的性能进行仿真.研究和仿真结果表明,STBC-OFDM技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抗频率选择性随机衰落技术.与OFDM系统比较,STBC-OFDM系统误码性能得到很大改善,系统的频带利用率通过采用多电平调制方式得到提高.STDC-OFDM方法适用于数据高速传输的宽带无线系统的下行链路.  相似文献   
913.
深入分析液体在调节阀中的各种流动状态及其闪蒸和气蚀现象产生的条件后,针对电子膨胀阀内制冷剂流动状况,进行了制冷剂流态判定,揭示了节流过程中电子膨胀阀内制冷剂流动特性和阻塞流影响.结合制冷系统的实际运行工况对电子膨胀阀流量特性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电子膨胀阀容量与制冷系统容量选型不完全匹配时,电子膨胀阀具有非线性的流量特性.分析探讨了阻塞流对电子膨胀阀优化控制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914.
管道喷射吸附法净化垃圾焚烧尾气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流化床试验装置上进行垃圾焚烧,焚烧尾气采用管道喷射吸附工艺净化.在活性炭加料量为1.6 g/m3时,脱硫率为83%,脱硝率为88%,脱氯率为27%.试验可得:活性碳、高岭土和活性矾土3种吸附剂对垃圾焚烧烟气中酸性气体的净化效果活性炭效果最好,高岭土效果最差;随着吸附剂加料量的增加,重金属的脱除率增加,且增幅逐渐趋缓.3种吸附剂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比较表明:对Cd,Pb,Cu的吸附效果活性炭最好,高岭土次之,活性矾土最差;而对于Hg活性矾土的吸附效果最好;活性矾土对Cd也有较好的脱除效果.垃圾焚烧飞灰中多环芳烃主要以3环、4环和5环的形式存在,其他各环多环芳烃的数量较少;烟气中主要是3环和4环多环芳烃,未检测到6环多环芳烃,2环和5环多环芳烃的质量浓度相对较低;在喷入量相同的条件下,高岭土去除多环芳烃的效率最高,活性炭次之,活性矾土最低.总体而言,活性炭具有较好的综合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915.
GPS/INS在火车安全告警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弥补目前火车车辆运行中人工统计调度工作量大、效率低等缺陷,提出了一种基于全球定位系统和惯性导航技术(GPS/INS)的火车安全告警系统的设计方案;重点讨论了GPS/INS在信息融合时所使用的卡尔曼滤波方法,避免了独立的惯性导航系统无限位置误差和GPS的1Hz慢速数据修正的问题;利用原有国家铁路网数据库进行数据修正,进一步提高了系统的精度.在此基础上设计的火车安全告警系统就能够简捷、准确地计算车辆运行里程,当车辆达到维修等级时自动进行报警提示,从而降低火车车辆调度工作的工作量及运行风险.  相似文献   
916.
分析了移相控制双全桥电力电子变压器的工作原理,通过系统状态空间模型分析,得到了等效变压器模型及其外特性曲线,给出了该模型的等效变比及等效内阻的表达式,从模型本质上证明了电力电子变压器对于传统工频变压器的在系统功能上的可替代性和可扩展性,最后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917.
通过理论分析建立了多级雾化超重力旋转床能耗的数学模型,利用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发的多级雾化超重力旋转床设备,采用电度表测量功耗的方法验证了该模型,从实验数据中归纳出了总能耗的计算式。实验结果表明:多级雾化超重力旋转床的能耗受气流量的影响很小,而受液流量、旋转床转速、转子转动方式及转子结构的影响较大;减少转子转动摩擦阻力并选用优良的转动方式可以显著降低总能耗。实验结果证明了多级雾化超重力旋转床能以较少能耗来获取过程传递的极大强化。  相似文献   
918.
三苯基锡印迹聚合物的合成及吸附性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壳聚糖为聚合物单体,以三苯基锡(TPT)为模板分子,制备在空间结构和结合位点上与TPT完全匹配的TPT模板交联壳聚糖分子印迹聚合物(TMlPCLC),研究该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吸附、交联和洗脱条件。以及对TPT的吸附能力.结果表明,所合成TMIPCLC对TPT具有良好的吸附选择性。  相似文献   
919.
一种新型太阳能制冷循环的控制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一种新型太阳能混合吸收式蓄能循环的控制系统.混合式蓄能循环的控制系统采用n阶等容惯性环节来描述其动态特性,在比例积分调节方式下,从个别环节控制入手,进而达到综合能量控制.并利用C 语言编制程序对系统的运行进行仿真,达到了运行的最优化和蓄能节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920.
A single-particle microbeam facility has been constructed at the Key Laboratory of Ion Beam Bioengineering (LIBB),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AS). The system was designed to deliver a defined numbers of hydrogen ions, produced by a van de Graaff accelerator, in an energy range of 2.0-3.0 MeV, into an area smaller than that of the nucleus of an individual living cell. The beam is collimated by a borosilicate glass capillary that forms the beam-line exit. An integrated computer program recognizes the cells and locates them one by one over the microbeam exit for irradiation. We present technical details of the CAS-LIBB microbeam facility, particularly on the collimator, hardware, control program, as well as cell irradiation protocols available. Various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targeting and positioning precision are discussed along with accuracy measurement resul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