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6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59篇
化学   263篇
晶体学   1篇
力学   36篇
综合类   6篇
数学   37篇
物理学   93篇
综合类   32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合成了新型的手性铝/锌杂双金属复合物(R,S,S)-3,3'-二[(N-二苯基脯氨醇)甲基]-2,2'-二羟基-1,1'-联萘酚铝/锌复合物(ZABDP).在催化芳香酮与芳香醛的羟醛缩合(Aldol)反应中,该复合物中的铝作为路易斯酸活化醛,锌的烷氧化物作为Br?nsted碱,使苯乙酮形成活性锌的烯醇化物,2种金属的应用使得芳香醛与芳香酮的直接不对称Aldol反应顺利进行,反应的对映选择性最高达90%,产率最高达99%.  相似文献   
42.
王亚军  李泽雪  于海洋  冯长根 《化学进展》2016,28(11):1689-1704
亚稳态分子间复合物(metastable intermolecular composite,MIC)由于具有超高反应燃烧速率及能量释放速率、高体积能量密度、低扩散距离和绿色环保等优点,在微型含能器件、火箭推进剂和绿色火工药剂等军用领域展现了很好的应用潜力。其反应机制与传统的含能材料不同,且具有超高速反应的瞬时性及复杂性,对其反应机理仍然缺乏清晰的认识,这限制了其应用研究的进展。本文对近年来亚稳态分子间复合物的反应机理研究进行综述,重点讨论具有代表性的“金属-氧翻转机理”和“预点火-熔结机理”。对于MIC材料的反应机理研究,本文主要从实验研究、理论模型研究和数值模拟研究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改性MIC材料是对材料性能进行调控的重要手段,是目前及未来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在论文最后对其反应机理做了重点叙述。通过对当前研究现状的归纳与分析,给出了当前的重要研究成果以及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3.
范斌  马昌凤  谢亚君 《计算数学》2013,35(2):181-194
非线性互补问题可以等价地转换为光滑方程组来求解. 基于一种新的非单调线搜索准则, 提出了求解非线性互补问题等价光滑方程组的一类新的非单调光滑 Broyden-like 算法.在适当的假设条件下, 证明了该算法的全局收敛性与局部超线性收敛性. 数值实验表明所提出的算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44.
在模拟海水环境下采用微生物固化法来加固滨海粉细砂,并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碳酸钙含量试验和微观结构分析,研究了尿素浓度对MICP固化滨海粉细砂砂柱的影响,同时对比分析了淡水环境下MICP固化粉细砂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海水环境下MICP技术固化滨海粉细砂是有效的,砂柱试件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与碳酸钙含量随着尿素浓度的增...  相似文献   
45.
Metal-organic framework (MOF) is an ideal precursor/template for porous carbon, and its active components are uniformly doped, which can be used in energy storage and catalytic conversion fields. Metal-organic framework PCN-224 with carboxylporphyrin as the ligand was synthesized, and then Zn2+ and Co2+ ions were coordinated in the center of the porphyrin ring by post-modification. Here, PCN-224−ZnCo with different ratios of bimetallic Zn2+/Co2+ ions were used as the precursor, and the metal-nitrogen-carbon(M−N−C) material of PCN-224−ZnCo-950 was obtained by pyrolyzing the precursor at 950 °C in Ar. Because Zn is easy to volatilize at 950 °C, the formed M−N−C materials can reflect different Co contents and different basic site concentrations. The formed material still maintains the original basic framework. With the increase of Zn2+/Co2+ ratio in precursor, the concentration of N-containing alkaline sites in pyrolysis products gradually increase. Compared with the precursor, PCN-224−ZnCo1-950 with Zn2+/Co2+=1 : 1 has greatly improved basicity and suitable acidic/ alkaline site concentration. It can be efficiently used to carbon dioxide absorption and catalyze the cycloaddition of CO2 with epoxide. More importantly, the current method of adjusting the acidic/basic sites in M−N−C materials through volatilization of volatile metals can provide an effective strategy for adjusting the catalysis of MOF derivatives with porphyrin structure.  相似文献   
46.
本文通过对一般刚架杆件转角位移方程的处理,消除了转角位移方程中的线位移,然后,利用力矩分配法计算刚架的内力,从而使力矩分配法得到了推广,使其不仅能应用于无侧移刚架的内力计算,也能应用于有侧移刚架的内力计算。  相似文献   
47.
研究了用稀土改型的沸石在水中的除氟性能,对使用条件及除氟机理进行了研究。此种除氟剂制作工艺较简便,成本低而除氟效率高。  相似文献   
48.
液膜法提取发酵液中的苯丙氨酸 Ⅰ.膜的配方及其稳定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采用乳化液膜法,对从发酵中分离和浓缩苯丙氨酸(Phe)的液膜配方和稳定性进行研究。得出了既能保持较好的膜稳定性又能保持较高分离效率的膜组成:载体二(2-乙基己基)磷酸5%,表面活性剂(EM-301)5%,膜溶剂(工业煤油)90%。内相试剂选用1.6mol/L的HCl溶液。采用高强度(>3200r/min)制乳,能够有效地控制溶胀和破损率。对Phe的萃取结果表明:80%以上的Phe能够从外相浓缩到内  相似文献   
49.
载铜活性炭吸附分离氢气中的微量CO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文题的吸附平衡、吸附及脱附的工艺条件进行了考察。用Lang-muir-Freundlich公式关联了吸附平衡数据。根据吸附的性质,关联了吸附穿透曲线,解释了床层动力学现象。结果表明,利用此技术可将氢气中CO体积含量从2×10 ̄(-6)~16×10 ̄(-6)降至1×10 ̄(-6)以下,吸附剂单位处理量达6×10 ̄(-3)m ̄3/g以上(标准状况下气体体积)。同时,吸附剂再生容易,经120℃处理,即可脱附完全。该吸附剂经多次循环,性能稳定,具有一定工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0.
本文分析了框架梁柱剪切变形、柱和抗震墙轴向变形、框架梁柱刚度等因素对高层建筑框架—抗震墙结构抗震墙最优刚度的影响。并通过抗震墙优化设计算例,比较了准则法和规划法在研究抗震墙最优设计中的异同及对优化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