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5篇
化学   11篇
晶体学   3篇
力学   4篇
综合类   1篇
数学   16篇
物理学   59篇
综合类   7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1 毫秒
41.
为探究钢-混结合段的受力特征,设计制作了缩尺比为1∶3的主梁钢-混结合段试验模型(长×宽×高:6.0 m ×1.722 m ×2.0 m),并进行了四点弯曲负弯矩受弯性能试验,分析比较了不同荷载加载工况作用下钢-混结合段的受力情况和传力机理,基于模型试验,采用ABAQUS软件对钢-混结合段进行数值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正常加载和超加载工况下,钢-混结合段各构件应力水平较低,结合段具有较高的安全储备,结合段承载能力满足设计要求,钢箱与混凝土之间共同受力性能良好,钢-混结合段钢顶板、底板和UHPC层所承担的弯矩由钢梁过渡段经承压板向钢-混结合段传递过程中逐渐减小,传力流畅.试验模型钢-混结合段主要由承压板承担荷载,荷载分担比例合理.  相似文献   
42.
针对负载树脂上Fe(CN)64-难以解吸的问题,运用Boyd和范山鹰提出的扩散模型,考察了碱性溶液中Fe(CN)64-在201×7树脂上的扩散行为;结合能谱分析吸附以及解吸前后树脂上元素含量的变化,研究Fe(CN)64-在201×7树脂上的扩散机理.实验结果表明,201×7树脂对Fe(CN)64-的吸附在反应初期,以液膜扩散为主控制步骤,离子交换主要发生在双电层结构中的扩散层;反应后期,以空隙扩散为主控制步骤,离子交换主要发生在双电层结构中的固定层,交换到固定层中八面体结构的Fe(CN)64-和树脂的功能基团紧密结合,很难被解吸.  相似文献   
43.
以水为介质,建立了液体流动的混合物多相流模型及空化模型,运用CFD方法对水平圆管内伴随有水力空化现象的受迫对流换热过程进行了数值研究,详细分析了管道入口压力、入口温度和限流孔与管道直径比等因素对水力空化及对流换热过程的影响规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空化现象出现在圆管喉部(限流孔)壁面附近区域;与相同流量下无空化时的传热相比,在发生空化现象的区域,传热壁面被蒸汽所覆盖导致传热急剧恶化,而在远离空化发生区域的下游位置,由于空化的扰流作用使得加热壁面与流体之间的传热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44.
NO在氧预吸附Ir(100)表面吸附和解离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第一性原理密度泛函理论和周期性平板模型研究了NO在O预吸附Ir(100)表面的吸附和解离, 并考察了预吸附的O对可能产物N2, N2O和NO2的选择性的影响. 优化得到反应过程中初态、 过渡态和末态的吸附构型, 并获得反应的势能面信息. 计算结果表明, NO在O预吸附表面最稳定的吸附位是桥位, 其次是顶位. 桥位和顶位的NO在表面存在两条解离通道, 即直接解离通道和由桥位和顶位扩散到平行空位, 继而发生N-O键断裂生成N原子和O原子的解离通道. 此分离机理与洁净表面上NO解离机理相同, 但后一种解离方式优于前一种, 是NO在表面上解离的主要通道. 预吸附的O原子在不同程度上抑制了NO的解离, 导致桥位和顶位NO解离互相竞争. 在O预吸附Ir(100)表面, N2气是唯一的产物, 不会有副产物N2O和NO2的生成, 与实验结果一致. 预吸附的O在N/O低覆盖度下几乎不影响N2气的生成, 但在较高覆盖度下则促进了N2气的生成.  相似文献   
45.
A mathematical model is developed to investigate the dynamics of vapor bubble growth in a thin fiquid film, movement of the interface between two fluids and the surface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The model takes into account the effects of phase change between the vapor and liquid, gravity, surface tension and viscosity. The details of the multiphase flow and heat transfer are discussed for two cases: (1) when a water micro-droplet impacts a thin liquid film with a vapor bubble growing and (2) when the vapor bubble grows and merges with the vapor layer above the liquid film without the droplet impacting.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 vapor and liquid is coincident qualitatively with the available literature, mostly at the first stage. We also provide an important method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 of nucleate spray cooling.  相似文献   
46.
为了降低薄膜样品表面对激光的反射率,提高等离子体的辐射强度,改善谱线质量,提出了一种在薄膜表面涂覆碳层的方法,并研究了不同涂层厚度对等离子体谱线强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薄膜表面涂覆碳层,可有效减少表面对激光束的反射,提高热耦合效率.当碳涂层厚度15 μm左右时热耦合效率最高,激光等离子体的辐射强度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47.
【目的】提出一种色调-饱和度-明度(HSV)阈值划分方法,提高变色松树的调查效率,为疫木的砍伐提供数据支撑。【方法】基于变色松树与其他地类在“H-V空间”上的差异建立变色松树阈值提取规则; 对比分析HSV阈值法和红-绿-蓝(RGB)阈值法在不同情景下提取得到的变色松树识别结果,并对识别结果的精度进行评价。【结果】① 变色松树样本在“H-V空间”散点云图中有明显的聚类现象,而在“G-R空间”散点云图中呈条带状分布。② RGB色彩空间中的R和G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直接采用阈值法提取变色松树时漏分误差较大。HSV阈值法由于在色彩变换过程中能够分离出色调值H和亮度值V,便于进行阈值划分,对基于无人机数据的变色松树识别的总体精度要优于RGB阈值法。③ HSV阈值法对变色松树的识别适合于病死松树发展的后期监测,在对借助高分辨率影像提取的发病前松树分布进行掩膜后,可实现60%~65%的变色松树提取精度。【结论】HSV阈值法对于基于无人机影像的变色松树监测具有一定的优势,能提高人工判读的效率,可为基于无人机影像的变色松树监测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48.
采用直流驱动等离子体激励器并通过气流场的碘线表征法研究了边界表面放电等离子体对低气压超音速氦气流场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边界表面放电等离子体的阴极区对以超音速流动的氦气的控制作用在符合实际工程条件的低气压下是有效果的;等离子体激励器的驱动电压越高,气流场的流动控制效果越好;定性观察表明激励器的阴极板的面积越大,实际作用区域越大,相应的实际控制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49.
梯形复式断面均匀流水力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由主槽、斜边坡以及边滩三部分组成的梯形复式断面渠道均匀流的水力计算进行了研究,采用表观切应力表示各子断面间的横向动量交换,结合各部分力的平衡关系式,推导出了主槽、斜边坡和边滩平均流速的计算公式.采用UK-FCF的实验数据对公式进行了验证,滩槽相对水深为0.057~0.4的7组工况计算值与实测值的比较表明,不考虑表观切应力的计算值与实测值的一致性都较差.比较而言,斜边坡部分平均流速在水深较小时计算值大于实测值,在水深较大时计算值小于或接近实测值,表观切应力对边滩部分平均流速的影响不明显,而主槽部分若不考虑表观切应力的影响,则计算值与实测值差别较大.运用三段式模型与刘沛清等提出的两段式模型分别进行了有边坡梯形断面复式渠道的水力计算,结果表明对于有边坡段的梯形断面渠道(河道),三段式模型更加有效.最后,将计算的表观切应力与实测表观切应力进行了比较,两者的一致性表明采用的动量输运系数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50.
漫滩水流二次流项系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SKM方法,引入二次流项系数,给出了漫滩水流水深平均流速沿横向分布的二维解析解.文中对SERC-FCF的系列试验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与实测资料吻合较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复式河道断面形态对二次流项系数的影响,并分析了造成各种影响的原因.计算结果表明,二次流项系数的大小与断面形态有关,而其正负号与二次流的方向有关,这为二次流项系数的选取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