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53篇
  免费   1017篇
  国内免费   1428篇
化学   2158篇
晶体学   161篇
力学   223篇
综合类   116篇
数学   467篇
物理学   1805篇
综合类   6668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188篇
  2021年   167篇
  2020年   168篇
  2019年   156篇
  2018年   169篇
  2017年   312篇
  2016年   284篇
  2015年   450篇
  2014年   542篇
  2013年   578篇
  2012年   522篇
  2011年   616篇
  2010年   630篇
  2009年   674篇
  2008年   820篇
  2007年   802篇
  2006年   757篇
  2005年   684篇
  2004年   492篇
  2003年   363篇
  2002年   413篇
  2001年   415篇
  2000年   404篇
  1999年   232篇
  1998年   68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59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45篇
  1990年   44篇
  1989年   46篇
  1988年   38篇
  1987年   38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19篇
  1981年   26篇
  1980年   14篇
  1979年   16篇
  1978年   6篇
  1976年   3篇
  1965年   3篇
  196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31.
基于量子化学密度泛函理论和过渡态理论研究了含酮基团对煤焦异相还原NO的影响及其产物发生氧脱附的微观反应机理。计算结果表明,NO更易于吸附在含酮基团煤焦表面。椅形含酮基团强化了煤焦异相还原NO;锯齿形含酮煤焦表面与NO异相反应决速步能垒值(495.45 kJ/mol)大于锯齿形纯碳基煤焦表面与NO决速步能垒值(331.32 kJ/mol),基于锯齿形含酮煤焦模型中的氧浓度不在利于NO还原的范围内而不易于NO的还原。中间产物P1在无CO存在情况下,较纯碳基煤焦表面更易于发生氧脱附而产生表面缺陷;在CO存在条件下,含酮煤焦表面为氧脱附过程提供自由活性位点,降低了过程能垒消耗。  相似文献   
232.
利用壳聚糖与纳米金构建一种新型的葡萄糖生物传感器。探究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溶液、p H及温度对传感器响应电流的影响。结果表明,此传感器在温度为35.0℃,p H=7.00,葡萄糖质量浓度为0.018~25.7 mg/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线性I=4.135 6 m+91.787μA,R2=0.997 9,检出限为0.001 2 mg/L。该传感器具有制备简单、方法简便、灵敏度高,能快速检测等优点。  相似文献   
233.
上海的户籍制度改革体现了渐进决策理论模型的特征,通过调整户籍政策将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利益进行合理调整与再分配,从而达到特定时期内不同利益群体间的利益均衡。该文拟以居住证时代为背景,通过剖析上海“居住证转户籍”政策来阐述渐进决策模型在上海户籍制度改革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234.
随着汽车碰撞安全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整个社会对安全带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日益重视。阐述了国内安全带产品的市场情况,以两次安全带国家抽查的试验结果为依据,对各检测项目的试验数据分别进行统计分析,并与现行国家标准进行对比,查找并研究目前安全带产品存在的共性问题。结果显示,除两批次产品不合格外,市场上的安全带产品总体质量较好,且某些检测项目的试验数据要远优于标准限值,此研究对分析安全带产品的质量状况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35.
对南海不同岛礁处的钙质砂开展一系列终止压力为8MPa的高压固结试验,研究不同颗粒形貌及不同粒组的钙质砂的颗粒破碎演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两种钙质砂试样S1和S2的矿物组分基本相同,但不同的沉积环境造成了颗粒形状具有显著差异;以片状颗粒为主的钙质砂试样S2的压缩性和颗粒破碎程度会显著高于以块状颗粒为主的钙质砂试样S1,且颗粒相对破碎率Br均随着颗粒粒径的增大而增大;对两种不同的钙质砂而言,相对破碎率Br与压缩变形量之间呈良好的幂函数递增关系,表明颗粒破碎大小与压缩变形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36.
针对传统生态环境压力指数(ESI)模型评价结果缺少普适性的缺陷,本研究提出改进的对应分析-ESI模型,并以2010年陕西省北部地区为例进行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压力的特征及成因分析.在生态环境压力法评价各市县生态压力等级的基础上,利用对应分析法根据影响指标的不同将各市县分类,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结果表明:1)陕西省北部地区主要的生态环境的压力来源于环境污染.2)陕西省北部地区13个市县可分为3个区:Ⅰ区应适度转换耕地用途;Ⅱ区应着重治理工业三废问题;Ⅲ区应减少农用化肥施用量以及降低生活污水的排放量.  相似文献   
237.
本文分别用混酸水热法(HT)和混酸冷凝回流法(RF)对Vulcan XC-72R碳黑进行预处理,并进一步研究其作为Pt/C催化剂载体的性能。循环伏安实验发现,采用HT法、RF法和未预处理的碳黑作为载体的Pt/C催化剂电催化甲醇氧化的比质量活性(正扫峰电流)分别为1055、704和395 mA/mgpt,即采用HT法预处理碳载体的Pt/C催化剂具有最高的电催化活性,而且计时电流实验也表现出最好的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碳载体的预处理方法对制得的Pt/C催化剂的性能具有关键性的影响,且水热法是一种效果较好的预处理碳载体的方法。  相似文献   
238.
结晶紫(CV)在导电碳黑糊电极(CCBPE)上具有灵敏的伏安响应,实验对其氧化还原机理进行了推导,结果表明:以pH 8.0的B-R缓冲液为支持电解质,CV发生2电子转移的不可逆氧化,过程受吸附控制。在富集时间、富集电位、pH等影响因子得到优化情况下,其半微分-脉冲伏安扫描氧化峰值与其浓度在0.03~1.30μmol/L范围内呈线性,检出限为10 nmol/L。据此建立了CV的电化学快检方法,并应用于淡水渔业水体中痕量CV的测定,平均回收率为97.1%。  相似文献   
239.
菜籽油在加工及贮藏过程中,易受氧气、温度、光照等因素的影响,产生氧化酸败现象。为准确判断油脂氧化程度,实现不同氧化模式下菜籽油品质的快速判别,采用三维同步荧光光谱技术结合平行因子分析法及BP神经网络法建立菜籽油氧化状态的智能评价模型。以冷榨菜籽油为原料,将样品分别置于常温、Schaal烘箱、高温模式中氧化处理,期间采集菜籽油的三维同步荧光光谱数据及理化指标,当理化指标超出国标限定范围时,停止采集数据。结果表明,菜籽油中荧光物质在不同氧化模式中的演变规律呈显著差异,氧化温度对菜籽油荧光光谱有明显影响。常温氧化350 d与第1 d相比,菜籽油的特征荧光峰位置无变化,仅在激发波长Ex为620和660 nm附近荧光峰强度发生微弱变化;Schaal烘箱氧化26 d后,在激发波长Ex为620和660 nm附近荧光峰强度显著减弱,且在激发波长Ex为350~450 nm之间有新的荧光峰生成;高温氧化48 h后,Ex为620和660 nm处荧光峰消失,在Ex为400~550 nm处产生显著荧光峰,相对Schaal烘箱氧化,荧光波长发生一定程度红移,这是由于高温氧化过程中油脂氧化生成的物质稳定性较差引起的。利用平行因子分析法对三维同步荧光光谱数据进行分解获取有效的二维荧光光谱数据,当组分数为6,Δλ=60 nm时激发波长的载荷值最大,不同样品间差异最显著。选定Δλ=60 nm波段的二维荧光光谱数据用于智能评价,作为BP神经网络模型的输入值,以极性组分作为模型输出值,分别对菜籽油三种氧化模式数据建模训练。实验结果表明,三种氧化模式对应的训练集、验证集、测试集模型相关系数r均能达到0.9以上,其中常温氧化模式中验证集及测试集模型的相关系数r为1,输出值与目标值较接近,模型的预测效果较好;综合三种氧化模式数据建模,对应训练集、验证集、测试集模型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0.913和0.988,均方误差均较小,说明该模型能准确判断菜籽油的不同氧化状态。因此,三维同步荧光光谱技术结合平行因子分析法、BP神经网络法建立快速检测模型能实现菜籽油不同氧化状态的判别,为菜籽油的氧化程度的评价提供新方法,同时为其他食用油的品质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40.
Two coordination polymers, namely {[Co(L)(H2O)]·H2O}n(1) and [Mn(L)(phen)]n(2, H2L = 5-(pyridin-4-yl)isophthalic acid, phen = 1,10-phenanthroline), have been hydrothermally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l analysis, IR, TG, magnetic properties, and single-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1 belongs to the triclinic system, space group P1 with a = 7.2188(7), b = 10.0835(8), c = 10.2069(7) ?, α = 113.713(7), β = 99.490(7), γ = 104.516(8)o, V = 628.24(9) ?3, C13H11NCoO6, Mr = 336.16, Z = 2, Dc = 1.777 Mg/m3, μ(MoKα) = 1.395 mm–1, F(000) = 342, S = 1.041, the final R = 0.0381 and wR = 0.0819 for 3744 observed reflections(I 2σ(I)) and R = 0.0448 and wR = 0.0874 for all data. 2 belongs to the monoclinic system, space group P2/c with a = 12.9185(3), b = 10.4343(2), c = 31.7650(6)?, β = 101.282(2)o, V = 4199.08(13)?3, C50H30N6Mn2O8, Mr = 952.68, Z = 4, Dc = 1.507 Mg/m3, μ(MoKα) = 5.447 mm–1, F(000) = 1944, S = 1.128, the final R = 0.1003 and wR = 0.1052 for 8247 observed reflections(I 2σ(I)) and R = 0.2595 and wR = 0.2625 for all data. Single-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studies show that compound 1 features a 2D sheet structure based on a dicobalt(II) subunit, which is further extended into a 3D metal-organic supramolecular framework by O–H···O hydrogen bond. Compound 2 also possesses a 2D sheet, which is held together into a 3D supramolecular architecture via C–H···O hydrogen bond and π-π stacking interactions. Magnetic studies for compound 2 show antiferromagnetic coupling between the adjacent metal centers, with J = –11.8 cm–1 and g = 2.12 for 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