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1篇
  免费   179篇
  国内免费   242篇
化学   351篇
晶体学   8篇
力学   42篇
综合类   59篇
数学   128篇
物理学   291篇
综合类   1203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81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93篇
  2009年   101篇
  2008年   98篇
  2007年   99篇
  2006年   88篇
  2005年   97篇
  2004年   93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73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48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4篇
  1977年   3篇
  1973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2年   2篇
  195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81.
采用苄嘧磺隆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柱(MISPE)对加标大米中的苄嘧磺隆、甲磺隆、苯磺隆和烟嘧磺隆4种磺酰脲类除草剂进行净化和富集预处理,并采用LC-MS方法进行定量分析.质谱条件为:正离子检测模式(M+H),检测质量范围为m/z 200 ~800 ,毛细管电压3.93 kV,锥孔电压20 V,脱溶剂温度250 ℃,辅助气流速4 L/min.4种磺酰脲类除草剂在0.01 ~0.70 mg·L~(-1)范围内线性良好.回收率为68% ~100%,表明样品液中的烟嘧磺隆、甲磺隆、苯磺隆和苄嘧磺隆能直接被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柱中的印迹位点保留,而杂质几乎不被保留.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柱对磺酰脲类除草剂表现出良好的识别性能.  相似文献   
82.
以AOT为保护剂,采用反胶束法合成CdS纳米粒子。利用水洗法洗去保护剂AOT,通过加入不同量的无水乙醇调节分散介质的极性,改变CdS纳米粒子在分散介质中的"溶解度",从而实现不同尺寸粒子的分离。采用紫外-可见(UV-vis)吸收光谱、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荧光光谱法对其进行表征。  相似文献   
83.
研究了4-氟-1-酰基苯和N-取代乙醇胺在酰胺类溶剂或不加溶剂中反应, 在不需要金属催化剂和另外加碱的条件下选择性地得到胺化产物, 实验操作简单, 符合SNAr取代机理. 一系列羟乙基胺基酰基苯产物均经过元素分析(HRMS), IR, MS和NMR的测定.  相似文献   
84.
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氢原子的污染对于Ru(0001)表面结构的影响. 通过PAW(projector-augmented wave)总能计算研究了p(1×1)、p(1×2)、(3^(1/2)×3^(1/2))R30°和p(2×2)等几种氢原子覆盖度下的吸附结构, 以及在上述结构下Ru(0001)面fcc(面心立方)格点和hcp(六方密堆)格点的氢原子吸附. 所得结果表明, 在p(1×1)-H、p(1×2)-H、(3^(1/2)×3^(1/2))R30°-H和p(2×2)-H几种H原子覆盖度下, 以p(1×1)-H结构单个氢原子吸附能为最大. 在p(1×1)-H吸附结构下,由于氢原子吸附导致的Ru(0001) 表面第一层Ru 原子收缩的理论计算数值分别为-1.11%(hcp 吸附)和-1.55%(fcc 吸附), 因此实际上最有可能的情况是两种吸附方式都有一定的几率. 而实验中观察到的“清洁”Ru(0001)表面实际上是有少量氢原子污染的表面. 不同覆盖度和氢分压下氢原子吸附的污染对Ru(0001)表面结构有极大的影响,其表面的各种特性都会随覆盖度的不同而产生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85.
研究实现了多功能手性膦催化的3-芳酰基丙烯酸酯和烯酮的不对称分子间Rauhut-Currier反应,为多羰基手性化合物的构建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在使用(S,RS)-X8作为催化剂和甲苯作为溶剂的条件下,一系列含有不同取代基团的3-芳酰基丙烯酸酯和烯酮均可顺利地发生不对称Rauhut-Currier反应,从而高产率且高对映选择性地生成相应的产物.对照实验表明多功能手性膦催化剂中的N-H键对反应的对映选择性的控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膦谱监测实验结果表明手性膦催化剂对烯酮的Michael加成是该反应的启动步骤.  相似文献   
86.
卓尚军  陶光仪  殷之文  吉昂 《化学学报》1999,57(12):1348-1351
探讨了X射线荧光光谱定量分析中超轻元素的处理方法。在用deJongh-Norrish方程进行定量分析时,对通常不能用X射线荧光光谱直接测定的超轻元素作为消去组分处理以计算理论α系数,然后再以100%减去测量组分和已知组分浓度总和的方法来获得较为准确的分析结果。用此法分析了铌酸钾锂晶体中的Li~2O和两种含硼玻璃中的B~2O~3,分别得到了与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和化学滴定法相符的结果,其中B~2O~3的结果优于文献报道的散射系数法和直接测定法的结果。  相似文献   
87.
报道了几种四吡唑类卟啉大环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对Ru2+离子的配位性能.结果表明,配体环中4个sp2杂化N原子均参与对Ru2+配位,形成一个近似配位平面,另有两个相同或不同的轴向配体位于平面上下,形成稳定的八面体配位结构.根据轴向配体的配位稳定性可方便地将其进行交换.  相似文献   
88.
89.
吸附O的Cu(110)c(2×1)表面原子结构和电子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第一性原理的密度泛函理论方法计算了清洁Cu(110)表面和吸附O原子的Cu(110) c(2×1)表面的原子结构, 结构弛豫和电子结构, 得到了各种表面结构参数. 分别计算了O原子在Cu(110)表面三个可能吸附位置吸附后的能量, 并给出了能量最低的吸附位置上各层原子的弛豫特性和态密度. 结果表明O吸附后的Cu(110)表面有附加列(added-row)再构的特性, O原子吸附在最表层铜原子上方, 与衬底Cu原子的垂直距离为0.016 nm, 以氧分子为能量基准的吸附能为-1.94 eV; 同时由于Cu 3d- O 2p态的杂化作用使得低于费米能级5.5~6.0 eV的范围内出现了局域的表面态. 计算得到清洁的和氧吸附的Cu(110)表面的功函数分别为4.51 eV和4.68 eV. 电子态密度的结果表明:在Cu(110) c(2×1) 表面O吸附的结构下, 吸附O原子和金属衬底之间的结合主要是由于最表层Cu原子3d态和O原子2p态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90.
合成了一种中心对称的草酰胺桥联异三核配合物{[Ni(oxbe)]2Mg(H2O)2}·2DMF·DMA[oxbe为N-(2-羧基苯)-N'-(2-氨乙基)不对称草酰胺(H3oxbe)的脱氢阴离子;DMF为N,N-二甲基甲酰胺;DMA为二甲胺].用单晶X射线衍射法测定了它的晶体结构,该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C2/e,晶胞参数a=22.617(5)A,b=17.173(4)A,c=10.881(4)A,β=115.40(2)°,V=3818(2)A3,Ni2MgC30H44N8O13,Mr=866.46,Z=4,Dc=1.508g/cm3,μ(MoKα)=1.075mm-1,F(000)=1808,R=0.0660,wR=0.1772(I>2б(I)),3755个可观察衍射点.该三核分子为中心对称结构,镁离子位于6个氧原子所构成的变形八面体的中心,两个镍离子则分别位于两端由N3O构成的近似平面四方场中,中心Mg2+与两端的Ni2+通过草酰胺阴离子桥联在一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