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0篇
  免费   112篇
  国内免费   65篇
化学   102篇
晶体学   1篇
力学   30篇
综合类   3篇
数学   48篇
物理学   213篇
综合类   46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2篇
  1966年   3篇
  1965年   4篇
  1960年   3篇
  1957年   2篇
  1935年   3篇
  193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41.
铝在人体中的代谢极其缓慢,摄入的铝会在体内不断积累,而异常浓度的Al^3+会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导致严重的神经性疾病,因此如何高效灵敏地检测Al^3+至关重要。荧光探针因具有携带方便、检测快速简单、价格低廉、选择性好等显著优点被广泛用于分析检测金属离子。大量研究中对于Al^3+的检测都是以单探针基团(single-probe group,SPG)分子以1∶1,2∶1,3∶1等进行配位。本文研究了一种活性三聚氯氰作为连接桥基团,罗丹明B酰胺和席夫碱衍生物对氨基苯甲酰水杨酸作为双探针基团(dual-probe group,DPG)的聚氰分子(RBCS),其采用易于控制的热动力学方法一步法制备得到。固定RBCS+Al^3+的浓度总和为20μmol·L^-1,改变二者的浓度比,通过Job-plot光学实验研究表明当离子占总浓度的比例在约0.68时578 nm处的荧光强度达到最高值,表明RBCS与Al^3+之间主要以1∶2进行配位。通过MALDI-TOF-MASS研究发现,相比无Al^3+的谱图,RBCS-Al^3+在900.07附近出现的新峰进一步验证了该DPG聚氰分子(RBCS)和Al^3+是以1∶2发生络合。通过探针RBCS(10 mg)中加入0,0.5,1,2,3当量Al^3+后的1H NMR滴定实验,对比特征H位置的变化,详细研究出RBCS对Al^3+的识别机理。研究表明当Al^3+存在时,Al^3+与RBCS上罗丹明酰胺部分羰基O,胺基N和三氰上N发生络合导致罗丹明酰胺开环,同时席夫碱部分的亚胺基团的N以及羧酸根和酚基的两个O也分别和Al^3+结合,使得CN键得到固化,整体的共轭性增加,从而产生荧光。综上所述,该聚氰分子(RBCS)可作为识别Al^3+的双探针基团分子。在365 nm紫外灯照射下RBCS-Al^3+表现出橙红色荧光,并随着Al^3+浓度的增加荧光逐渐增强。通过对RBCS光学性能测试条件的优化,最终选定在乙醇/水(99/1,V/V)溶液进行光学性能研究。通过荧光滴定实验测试了在激发波长557 nm,发射波长578 nm下RBCS(10μmol·L^-1)对不同浓度Al^3+(0.01~8 eq)的荧光强度变化,并对数据做线性回归处理,方程为y=32.3360+65.3641x,R2=0.9933,线性范围为1~10μmol·L^-1。通过3σ/k算得RBCS对Al^3+的检出限为15.0 nmol·L^-1。本研究可为设计DPG分子用于金属离子的检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42.
本文采用结构化网格建模求解RANS方程,建立了导管桨和艇桨组合体的水动力性能数值计算方法.计算中以JD75简易导管与Ka4-70螺旋桨组合的导管螺旋桨及其与SUBOFF艇体模型的组合体为研究对象,利用RNG k-ε湍流模型封闭RANS方程得到控制方程.通过滑移网格方法计算了导管桨敞水性能,然后将该桨置于全附体SUBOFF潜艇模型后,计算螺旋桨与主艇体间的干扰特性,文中对流场等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843.
844.
现行初中《几何》第二册 P_(16)第8题:内接于圆的四边形 ABCD 的对角线 AC 和 BD 垂直相交于点 K,过点 K 的直线与边 AD、BC 分别相交于点H 和 M,求证:(1)如果 KH⊥AD,那么 CM=MB;(2)如果 CM-MB,那么 KH⊥AD,(证略)这是一道有关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的  相似文献   
845.
关于a~2/b~2=c/d型平几题的证法,根据结构,从代数观点分析、观察,可得如下方法。一、等比法:根据图形,寻找或构作线段x,使a/b=c/x=x/d,其中线段x应是a、b、c的第四比例项,又是c、d的比例中项,举例如下:(仅给出例题分析) 例1 已知A是等边△PQR的边RQ的延长线上一点,B是QR的延长线上一点,  相似文献   
846.
Fe-Ga二元系平衡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主要从X射线的研究,并配合差热分析,测定了1000℃以下的Fe-Ga二元系平衡图。这一系统在室温存在着三个居间相ε,χ和Ψ。ε相是有序面心立方结构,相当于理想化合式Fe3Ga,相区范围很窄。在550℃上下,这个相转变为另一相ξ,这是在高温从Ga在Fe中的固溶体直接分出来的,这个高温相的结构尚未测定。χ相的均匀范围较大,在室温从55at.%Ga延伸到60at.%Ga,结构似乎非常复杂,可能的化合式是Fe4Ga5,Fe3Ga4或Fe2Ga3,这是在960℃上下由包晶反应形成的。Ψ相由另一包晶反应形成,反应温度为820℃,Ψ相属四方晶系,在20℃,α=6.2628?,c=6.5559?,空间群为D4h14-P42/mnm,晶包内含四个化合式量FeGa3。没有观察到Fe在Ga中有任何固溶度。从FeGa3到Ga,存在着一条共晶等温线,共晶点非常接近纯Ga,在约590℃,存在着一条共析等温线,共析点在50at.%Ga左右,在这里Ga在Fe中的固溶体同时分解成ξ和χ。这个系统中最值得注意的是Ga在Fe中的原生固溶体。在室温的固溶度是15.2at.%,它随温度而逐渐递增,在700℃以上,则突增到约50at.%,在625℃以下的结构是体心立方体,在相图中用α代表。但在625℃以上,这个相又转变为两个不同的结构,并且各占据着一定的相域,在相图中各用α1和α2代表。α1和α2的结构尚未经测定,最可能是从α结构导生的、由基本单胞依照一定规律堆垜起来而产生的原子的重新排列或空位缺陷。  相似文献   
847.
提出了在一定的条件下,周期函数经过线性正则变换,结果仍然是周期函数,即利用线性正则变换可以产生泰伯效应,并从理论上给出了证明,得出了产生泰伯效应的条件。推导了特殊形式的线性正则变换(菲涅耳衍射、分数傅里叶变换和Gyrator变换)产生泰伯效应的条件,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Gyrator变换的自成像条件,证明了该理论的正确性,从而将泰伯效应推广到了线性正则变换域。  相似文献   
848.
研究了稀土五磷酸盐GdxY1-x)P5O14:Ce0.01,Tb0.02体系中以Gd^3+子晶格为中介的Ce^3+→Gd^3+→Tb^3+的能量传递现象。当x>0.7,在室温下激发Ce^3+离子可以产生有效的Tb^3+的发光。对x=1和0时,激发Ce^3+产生Tb^3+的发光,前者的强度约为后者的10倍。  相似文献   
849.
为提升分层卷积相关滤波跟踪算法的速度和精度,减少无效卷积通道特征对跟踪精度的影响,提出一种自适应特征选择的分层卷积相关滤波跟踪方法.该方法选取能表征目标的双层卷积特征,将相关滤波训练与预测合并,在视频序列的每一帧计算上一帧目标区域与非目标区域的卷积特征均值比,选取满足特征均值比要求的卷积通道特征训练相关滤波分类器,根据分类器与目标特征的最大响应值预测目标位置;最后根据预测结果稀疏更新目标初始帧特征,作为后续帧训练分类器的依据.在OTB-100标准数据集上对算法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算法的平均距离精度为91%,平均重叠率精度为64.4%,平均速度为21.7帧/秒,比原分层卷积相关滤波跟踪算法分别高出7.3、8.2个百分点和11.3帧/秒,该算法的平均距离精度比高精度的连续卷积跟踪算法(CCOT)高1.2个百分点,跟踪速度是CCOT的近20倍.本文算法可以有效提升分层卷积跟踪算法的速度和精度,在目标发生遮挡、快速运动等干扰时能稳定跟踪到目标.  相似文献   
850.
1问题提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情境探究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目前,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视数学探究这一个环节.即使是教材,也增加了探究的份量,几乎每一个小节都包含探究的问题.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揭示数学产生和发展的背景与脉络,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确对改进教学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但在实践中常出现一些问题,如情境的虚假与过度使用对数学本质理解的干扰;有的内容难度较低,没有探究的必要;有的内容难度过大,即使教师给予必要的启发,学生仍然无法操作完成等等.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呢?究其原因,多数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所谓的“探究”过程中,忽视学情分析,远离学生的学习经验,偏离学生的学习需要,失去了探究的真实价值.本文以“圆锥曲线(起始课)”为例,基于教材,从数学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合理性、学生思维过程的合理性上改编和丰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围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及学生能力的提高,谈谈如何依据学情分析,确定教学策略,实施真实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