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化学   31篇
综合类   31篇
  2011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催化剂种类对间苯二酚甲醛气凝胶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次以K2CO3、Ca(OH)2为催化剂制备RF炭气凝胶,相同条件下溶胶转变为凝胶的时间(tg)最低达到40min,且密度优于Na2CO3催化得到的RF气交,最低为0.047g/cm^3。TEM表征结果显示:Ca(OH)2催化得到的气凝胶具有纳米级网络结构,构成网络的球状颗粒均匀,平均直径5~10nm,网络结构优于文献报道。  相似文献   
42.
几种褐煤的超临界萃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超临界萃取方法对褐煤进行萃取研究,在半连续实验装置上进行了8种中国褐 煤样萃取试验.用甲苯作溶剂非等温萃取,萃取压力为10MPa.试验结果表明,萃 取转化率和萃取物产率与煤样挥发分呈线性关系,转化率介于30%-545;萃取物 产率介于19%一32%.加入10%四氢萘于甲苯溶剂中.转化率由38%增至62%, 萃取物产率由20%增至40%,对过程进行了动力学处理,动力学参数与煤的H/C 原子比有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43.
煤酸异构化制对苯二甲酸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进行了煤氧化产物煤酸(水溶酸WSA)钾在催化剂碳酸镉的存在下,异构化制对苯二甲酸(TPA)的研究。主要考察了催化剂用量、二氧化碳初压、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TPA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催化剂存在下煤酸可以转化成TPA。单独煤酸钾异构化时,较佳反应条件:温度430 ℃~450 ℃,压力4.0 MPa,催化剂CdCO3用量4%,反应时间2 h。煤酸钾与苯甲酸(BA)钾混合异构化时,较佳反应条件与单独煤酸钾时基本相同。单独煤酸钾在较佳条件下异构化时,粗TPA产率达34%左右,相当于根据其中有效成分苯多羧酸(BPCA)计算的理论产率的75%左右,选择性较好。煤酸钾加苯甲酸钾在较佳条件下异构化时,粗TPA产率可达68%,扣除假定BA自身岐化生成TPA理论产量之后,则煤酸的TPA产率高达70%,比煤酸单独异构化TPA产率(34%)高1倍。粗TPA经精制可得纯度99%以上的精TPA。  相似文献   
44.
45.
46.
大雁褐煤超临界水萃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间歇式高压釜中进行了大雁褐煤的超临界水萃取研究。考察了萃取温度、时间、溶剂量及供氢溶剂等参数对过程产率及产品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褐煤超临界水萃取过程的转化率及产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得到的萃取物组成也随条件变化而改变,过程中产生的气体主要成分为CO_2。经水萃取后的褐煤具有比原煤低的水分、低氧含量、高碳含量及一定的挥发分,即质量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47.
本文提出由长焰煤制粒状富氮用炭分子筛的工艺路线,并考察了影响其分离空气性能的制备工艺条件和分离条件。热处理温度为700—900℃时产品的空分性能较好。在实验室的变压吸附条件下可将空气中O_2含量降至4%以下。在重量法吸附装置上测定了25℃时CO_2、n-C_4~0和i-C_4~0的吸附等温线,用吸附分子探针法确定炭分子筛的微孔孔径在3.3—4.3A 之间。用D—A 方程能较好地描述CO_2吸附等温线,参数n 约等于2。  相似文献   
48.
褐煤活化时表面及孔隙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褐煤直接加入内径为86mm的流化床反应器内进行活化,研究了活化气体气速和蒸汽含量对活性炭孔隙及表面发育的影响。实验表明,气速和蒸汽含量的改变,可明显改变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孔容积和孔隙体积分布。而不煤中有催化作用矿物质去除时,这种影响减弱。本文还考查了热解条件的改变对活化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49.
Small-angle neutron scattering contrast variation is applied to characterization of nanoporous low-dielectric constant (low-k) thin films. Films are exposed to saturated solvent vapor in air, whereby the pores fill with liquid by capillary condensation. The pores are filled with mixtures of hydrogen- and deuterium-containing solvents to vary the neutron contrast with the matrix (wall). The composition of the solvent mixture is systematically varied to identify a composition that minimizes the scattered intensity (contrast match point). From the contrast match point composition, film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matrix density and homogeneity are assessed. Four spin-on low-k materials including a methylsilsesquioxane, an organic polymer, a xerogel, and a hydrogensilsesquioxane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 new technique. Calculated matrix mass densities are compared to independent density measurements obtained by an established specular X-ray reflectivity technique. We find no evidence of "closed pores", defined here as pores inaccessible to the probe solvent, in any of the materials studied.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