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7篇
化学   62篇
物理学   32篇
综合类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研究药物和血液中载体蛋白的相互作用对阐明药物在体内的转运、分布、代谢和药效等具有重要意义。运用稳态荧光、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动力学瞬态发射光谱和循环伏安法研究了抗艾滋病(HIV)药物司他夫定(stavudine,D4T)对人血清白蛋白(HSA)、牛血清白蛋白(BSA)和血红蛋白(Hb)三种血液蛋白的荧光猝灭机制,均为静态猝灭;得出不同温度(300 K,310 K,320 K)下D4T和载体的结合常数Ka(Ka的大小顺序为Hb>HSA>BSA)和结合位点数n(n均为1);分析二者结合过程的热力参数ΔHS和ΔG,三种血液蛋白均为ΔG>0,ΔH>0,说明D4T和载体的结合是一种自发的放热过程,同时由ΔH<0,ΔS<0,推测出D4T与HSA,BSA和Hb之间的结合力都为氢键和范德华力;根据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FRET)分析了供体(蛋白)和受体(D4T)之间发生能量转移的可能性并计算了结合距离R0r,其中r<7 nm且0.5R0r<1.5R0,表明从HSA,BSA和Hb到D4T之间发生能量转移的可能性很大。同时利用同步荧光,三维荧光和圆二色谱法得出,D4T与载体结合时对载体(HSA,BSA和Hb)的二级结构无影响,且三级构象变化不大。通过本文实验可知,HSA,BSA和Hb三种血液蛋白均可作为运输D4T到靶位置的良好载体蛋白,这些结果为更深入研究D4T药物分子设计和抗HIV作用的应用提供有利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2.
茶酚-氧位-甲基转移(COMT)酶抑制剂在治疗帕金森病中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对现有COMT酶抑制剂托卡朋和恩托卡朋结构与活性关系分析,推断含有儿茶酚结构的香豆素类化合物可能具有潜在的COMT酶抑制活性,因此设计合成了一类新型的6,7-二氧代-4-芳胺香豆素,通过理论计算,研究了此类化合物对COMT酶抑制活性.结果表明,设计的10种6,7-二氧代-4-芳胺香豆素与COMT酶的对接效果均较好,其中具有甲氧基乙基保护的儿茶酚结构化合物6,7-二[2-(甲氧基)乙氧]-4-(苯胺)香豆素(6b4)和6,7-二[2-(甲氧基)乙氧]-4-[(3-乙炔基)苯胺]香豆素(6b5)与COMT酶的对接效果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43.
核酸酶P1活性中心金属离子与氯化钴(Ⅱ)相互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核酸酶P1是一种重要的DNA与RNA水解酶。本文利用ICP、VIS、NMR、酶活性测定等分析方法,首次拓展研究了核酸酶P1与CoCl2的直接相互作用。结果发现:核酸酶P1活性中心Zn(Ⅱ)离子可被外加CoCl2中的Co(Ⅱ)部分取代,而Co(Ⅱ)进入酶的活性中心,生成相应的酶衍生物“Co(Ⅱ)-P1”,并影响了酶的催化活性。与此同时还获得了Co(Ⅱ)进入核酸酶P1活性中心Zn2位上的酶衍生物 1H NMR谱。  相似文献   
44.
胡凡  郑学仿  李钦宁  李慎敏 《化学学报》2008,66(21):2321-2328
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 考察了受限于圆柱形纳米孔道内I2/Ar溶液的振动传能及扩散动力学. 计算得到了溶质振动弛豫时间T1、溶剂轴向扩散系数Dz随孔道半径变化的规律. 结果表明: T1随着孔道半径的增大而减小; 而Dz随着孔道半径的增大而增大; 与预期的一致, 随着孔道半径的增大, 孔道的限制作用逐渐减小, T1与Dz趋近于相应的非受限溶液体相值. 此外, 通过考察溶质、溶剂与孔道的相互作用, 在原子、分子层次上揭示了限制作用对传能与传质影响的机制.  相似文献   
45.
系列β-榄香烯糖苷衍生物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兰义  张殊佳  郑学仿  尹红星 《有机化学》2008,28(10):1797-1802
以β-榄香烯为先导化合物, 经其13-位氯代物2合成乙酸酯3, 随后水解得β-榄香烯-13-醇(4), 进而通过两种糖苷化方法与系列代表性单糖及双糖对接, 得到相应的β-榄香烯糖苷衍生物9a~9e. 所有糖苷化反应均立体选择性地生成β-构型糖苷. 目标产物的结构经IR, 1H NMR, 13C NMR, HRMS等光谱确证.  相似文献   
46.
应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细胞细色素C(Fecty-C)活性中心铁离子在pH7.1的磷酸缓冲液中与4种微量元素M(Ⅱ)的直接相互作用。结果表明,细胞色素C(Fecyt-C)活性中心Fe(Ⅱ)离子可被微量元素M(Ⅱ)部分取代,形成部分的细胞色素C衍生物(Mcyt-C),溶液的吸收光谱的Soret带最大吸收峰发生蓝移,且α带与β带最大吸收峰相对峰强减弱。  相似文献   
47.
运用邹氏酶活性不可逆改变动力学 ,在不同酶底物浓度及不同抑制剂浓度下 ,用分光光度法监测酶底物水解产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研究了抑制剂EDTA对小牛肠碱性磷酸酶活性的不可逆抑制作用。结果表明 :EDTA对小牛肠碱性磷酸酶抑制反应机理为 :EDTA与小牛肠碱性磷酸酶发生络合作用 ,形成中间态的酶 EDTA络合物 ,此络合物的形成 ,导致该酶活性中心微环境构象发生变化 ,使酶的催化活性丧失 ,随后EDTA将酶中金属离子拉出 ,使酶发生不可逆失活。实验测定了 3 7℃下EDTA对小牛肠碱性磷酸酶不可逆抑制作用的微观速率常数ki 为 0 0 5 2 9s-1及EDTA与酶结合的平衡常数KI 为 4 0 0mmol·L-1。  相似文献   
48.
近年来 ,由于能源及基本原料短缺问题日益紧迫以及二氧化碳大量排放导致的“温室效应”对人类生存环境及生态平衡影响日益加剧等原因 ,促使二氧化碳化学作为绿色化学的研究内容之一迅速发展起来 .以二氧化碳为碳源与烯烃进行羰基合成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1,2 ] ,但反应一般要求在高温高压下进行或者采用贵金属作为催化剂 .最近 ,利用二氧化碳进行光催化合成羰基化产物也有了一定进展 [3] ,反应条件得到大大改善 .我们[4 ] 曾报道在紫外光照射条件下 ,以 Co(acac) 2 为催化剂二氧化碳与环己烯进行羰基化反应制备环己基甲酸甲酯 ,反应能在常温…  相似文献   
49.
长春新碱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紫外、荧光和圆二色光谱研究了不同温度下长春新碱(VCR)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荧光猝灭数据算得在 296,303和310 K时,VCR与BSA的猝灭常数KSV分别为2.0×104,1.7×104和1.5×104 L·mol-1,结合常数Ka分别为1.5×104,9.5×103和4.9×103 L·mol-1,结合位点数分别为0.978 6,0.949 0和0.891 1,表明VCR与BSA间具有较强的结合作用,但结合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是形成复合物的静态猝灭。圆二色光谱 (CD)数据表明相互作用后BSA的二级结构发生了改变:BSA的α-螺旋的含量从33.5%下降到 29.7%,β-折叠的含量从13.6%升高到18.4%。通过Van′t Hoff方程,计算出热力学常数焓变(ΔH)和熵变(ΔS) 分别为:-62.7 kJ·mol-1和-129.38 J·(mol-1·K)-1,表明氢键和范德华力在VCR与BSA结合中处于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50.
采用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同步荧光光谱和圆二色光谱法研究了肌红蛋白与亚硝酸钠配位反应的光谱学性质.结果表明,肌红蛋白与亚硝酸钠配位反应的进行与血红素中心铁原子的价态有关;当肌红蛋白活性中心Fe为三价时,亚硝酸钠主要与蛋白质上的氨基酸发生作用.而当肌红蛋白的活性中心Fe为二价时,亚硝酸钠则与卟啉铁配位,形成亚硝基亚铁肌红蛋白.荧光光谱表明亚硝酸钠的加入改变了肌红蛋白氨基酸残基的微环境,同步荧光光谱数据显示肌红蛋白与亚硝酸钠作用位点更接近于色氨酸残基,同时CD数据也表明肌红蛋白与亚硝酸钠作用后,其α-螺旋含量降低了19.33%,二级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