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0篇
化学   24篇
物理学   10篇
综合类   9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31.
同位素稀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量鱼样中的总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了一种条件温和的提取鱼样中总汞的前处理方法,并建立了同位素稀释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D-ICP-MS)分析鱼样中总汞的方法。对ID-ICP-MS测量过程中的主要误差来源进行了讨论,使用铅同位素标准参考物NIST SRM 981对测量汞同位素过程中的死时间和质量歧视效应进行了校正。对两种标准参考物(金枪鱼肉IAEA436和角鲨鱼肝NRCC DOLT-3)中的总汞用ID-ICP-MS进行了测定。IAEA436和DOLT-3总汞的测定结果分别为4.23±0.06mg/kg和3.33±0.05mg/kg,与标准值相符。此外,建立的前处理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测量过程中汞在系统中产生的“记忆效应”,有利于ID-ICP-MS的应用。  相似文献   
32.
稀土元素日允许摄入量与农用安全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稀土农用是我国独立开创的稀土应用领域,30年来,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然而,作为元素周期表中第ⅢB主族的重金属,稀土元素不是动植物的必需微量元素,其生理效应的机制还不清楚,稀土农用的安全性问题一直受到密切的关注。本文从稀土元素分析方法与人均总膳食摄入量、稀土元素毒理实验方法与日允许摄入量、稀土农用对土壤中稀土元素含量和化学形态的影响、以及稀土农用对食物中稀土元素含量影响的4个方面,对文献报道作了分析、整理和评定,结论是只要对使用的范围、剂量及施用方式进行限制,稀土农用是一种安全的农业增产方式。  相似文献   
33.
对中国广泛分布的黑翅土白蚁(Odontotermes formosanus)头部内切β-1,4葡聚糖酶(endo-beta-1,4-glucanase)基因进行克隆,并在原核生物大肠杆菌体内进行了表达.根据Genbank上已报道的endo-beta-1,4-glu-canase基因设计引物,通过RT-PCR获得1个完整的内切β-1,4葡聚糖酶基因.通过基因测序以及基因比对发现与Genbank上发表的内切β-1,4葡聚糖酶同源性高达96.40%.将获得的基因导入大肠杆菌体内进行诱导表达,表达出的蛋白经Western-blot检测,为该基因所表达的目的蛋白.实验为进一步对内切β-1,4葡聚糖酶的实际应用奠定一定的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34.
磁性纳米粒子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材料,因其具有独特的超顺磁性、生物相容性、类酶的催化特性和可重复利用等特点,不仅能够实现被检测物的分离和富集,而且能够使检测信号放大的作用,在生物分离和检测领域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1]).  相似文献   
35.
纳米材料生物效应及其毒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5,自引:2,他引:4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纳米科学与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并列, 已经成为21世纪的三大支柱科学领域. 由于纳米材料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 纳米尺度及纳米结构的材料乃至器件, 已逐渐走出实验室, 进入人们的生活. 这些具有独特物理化学性质的纳米材料, 对人体健康以及环境将带来的潜在影响, 目前已经引起科学界, 乃至政府部门的广泛关注. 文中分析综述了几种纳米材料(纳米TiO2、单壁碳纳米管、多壁碳纳米管及超细铁粉)目前已取得的部分生物效应及毒理学的研究结果, 包括纳米材料在生物体内的分布、作用的靶器官、纳米材料引起的细胞毒性、细胞凋亡等. 文中还评价了纳米颗粒的生物毒性. 纳米颗粒的尺寸越小, 显示出生物毒性的倾向越大; 尽管碳纳米管是由石墨层卷成的圆筒, 但是根据石墨的安全剂量来外推碳纳米管的安全剂量是不可行的, 碳纳米管的生物毒性远大于石墨粉; 表观分子量高达60万的水溶性纳米碳管, 在小鼠体内却显示出小分子的生理行为; 一种正在研究的磁性纳米颗粒在动物体内显示出迅速团聚、堵塞血管等现象. 纳米材料在生物体内呈现出的这些生理现象, 仅利用现有的知识尚无法解释. 最后还介绍了纳米物质生物效应(包括毒理学, 安全性)研究的部分实验方法; 展望了该新领域今后的发展方向和亟待研究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6.
XPS研究单壁碳纳米管(SWNTs)上碳与碘形成的共价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简单的氯胺-T反应制备了碘化的多羟基单壁碳纳米管(SWNTols),发现碘与SWNTols的碳形成共价键.用同步辐射光电子能谱(SRXPS)和光电子能谱(XPS)测量发现,样品的碘的电子结合能与两个具有C-I共价键的参考物——苯的衍生物,完全一致,而与具有离子性质的NaI的结合能不同.这个结果对单壁碳纳米管今后的生物医学应用研究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7.
LaCl3对轮藻光合色素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了LaCl3对轮藻光合色素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La3+浓度分别为0,0.2,1.0和5.0 μmol·L-1.结果表明0.2和5.0 μmol·L-1La3+处理降低了轮藻叶绿素b的含量,5.0 μmol·L-1 La3+处理降低了叶绿素a+b的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在1.0 μmol·L-1 La3+处理组显著高于对照.随着La处理浓度的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逐渐升高,处理组谷胱苷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且在1.0 μmol·L-1La处理组达到最大值,0.2和5.0 μmol·L-1 La3+处理将抑制过氧化氢酶活性,其变化规律与叶绿素b相似.实验浓度的La3+处理可能引起了轮藻植株的氧化损伤,作为应激反应,GSH-Px酶活性及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升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38.
用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SRXRF)微区扫描分析技术研究了经鼻吸入三氧化二铁(Fe2O3)细颗粒后, Fe在小鼠嗅球中的分布及其对Ca, Zn, Cu等其他微量元素分布的影响.研究发现经鼻吸入40 mg/kg体重Fe2O3(60—200nm)细颗粒, Fe可以通过鼻粘膜在小鼠嗅球中富集. 小鼠嗅球切片中Fe的浓度比对照组升高了20%.通过SRXRF微区扫描分析发现, Fe在嗅球的嗅神经纤维层(ON)、突触小球层(Gl)和前嗅核外部(AOE)的 浓度比对照组显著升高, 表明Fe2O3颗粒已经由初级嗅神经进入到嗅球小球层, 进而沿次级嗅神经进入前嗅核外部(AOE).同时, 吸入Fe2O3细颗粒还使小鼠嗅球中Ca浓度比对照组分别升高了12%, Zn的浓度则下降了17%, 而Cu的浓度与对照组接近, 但Cu在嗅球各层中的分布发生了明显变化. 升高的Ca主要分布在嗅神经层和小球层.实验组嗅神经层、小球层和外丛层(EPl)中Cu的浓度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升高, 而在前嗅核外侧部(AOL)、前嗅核外部(AOE)、副嗅球颗粒细胞层(GrA)和副嗅球(AOB)层中浓度降低了. 说明进入脑嗅球组织中的Fe已经对脑组织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和分布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39.
关注"纳米安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第243次香山科学会议上,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白春礼在《纳米科技:发展趋势与安全性》的主题评述报告中指出,随着纳米科技的快速发展,各国对纳米安全性问题的重视不断加强,目前面临的难题是:纳米物质对人体的危害有多大,可以通过何种途径进入人体?纳米颗粒污染在大气污染中占多大比重,是如何产生的,以何种形式存在?如何检测,如何治理等?国际、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都刚刚起步,因此,对纳米物质生物毒性的研究更为紧迫。  相似文献   
40.
纳米颗粒的毒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21世纪是学科交叉的世纪,而纳米科学技术——这个广泛的跨学科研究与开发领域,无疑是交叉科学的典型代表。目前,各种形式的纳米材料已经以不同的途径进入我们的生活。比如,工业生产的纳米材料,目前已经应用到化妆品、涂料、医药诊断等许多传统产业中。医药领域的研究人员正在运用纳米材料的独特性质和纳米组装等技术,开拓新的医疗诊断和治疗领域,如抗菌的伤口敷料、药效持续时间更长的药物、更好的弥补术、新的药物输送机制等。今后,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使用和接触纳米材料的机会会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