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临清坳陷东部地温及有机质热演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临清坳陷东部地区地温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下第三系烃源岩有机质的热演化特征。指出本区地温梯度低,生油层埋藏浅,致使下第三系各生油层经受的最高温度和有机质成熟度明显偏低,主力生油层尚处在主要生油阶段的早中期,难以生成大量成熟油气,从而影响了本区的油气勘探成效。 相似文献
22.
临清坳陷东部地温及有机质热演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临清坳陷东部地区地温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下第三系烃源岩有机质的热演化特征.指出本区地温梯度低,生油层埋藏浅,致使下第三系各生油层经受的最高温度和有机质成熟度明显偏低,主力生油层尚处在主要生油阶段的早中期,难以生成大量成熟油气,从而影响了本区的油气勘探成效 相似文献
23.
渤海湾盆地潜山油气富集特征与主控因素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以渤海湾盆地潜山油气勘探实践为基础,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系统对比分析不同凹(坳)陷潜山油气成藏条件、油气富集差异性,并探讨其主要控制因素。研究表明:前古近纪构造演化造就了Ⅰ、Ⅱ、Ⅲ型三类基底,新生代构造差异演化形成了早期型、继承型和晚期型三类凹陷,凹陷演化的差异性控制了烃源岩层系由盆地外围早期型凹陷到中心晚期型凹陷逐步变浅,由Ⅰ类基底向Ⅲ类基底,优质储层规模逐渐减小,输导条件逐步变差;潜山油气的宏观分布受前古近纪与新生代演化共同控制,主要富集在Ⅰ、Ⅱ类基底与继承型、早期型耦合的富油气凹陷中;潜山油气的富集程度受凹陷的富油气性、烃源岩层系、优质储层发育规模以及供油窗口等综合因素控制;对不同成藏条件进行定量化,建立潜山油气藏形成的"源-储-导"三元耦合控藏模式,储集条件为首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24.
以实验室岩心测试分析为基础,建立泥岩声波时差与实验室分析测试结果的联系,对饶阳凹陷新近系泥岩盖层封闭性进行定量研究,并结合新近系油气分布及前人对油源、输导条件的研究成果,研究盖层、油源断裂等主控因素对饶阳凹陷新近系油气成藏的作用。结果表明:研究区新近系盖层排驱压力中等偏大、分选系数较好、略细歪度,具有较好的封盖能力,新近系油藏盖层根据排驱压力值可分为好(>2 MPa)、较好(2~1.31 MPa)、中等(1.31~0.746 MPa)和差(<0.746 MPa);邻近生烃中心、油源断裂发育且盖层排驱压力大的留西、留北地区新近系油藏发育,邻近生烃中心、油源断裂发育的马西洼陷东部地区仅在盖层条件稍好的南马庄地区零星发育新近系油藏,远离生烃中心、油源断裂不发育的皇甫村地区虽然盖层条件优越,仍无法形成新近系油藏。 相似文献
25.
渤海湾盆地不同凹陷新近系油气成藏条件差异性及聚集模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渤海湾盆地新近系生储盖、圈闭及输导等条件的研究,探讨不同凹陷新近系油气成藏条件的差异,并建立3类油气聚集模式。研究表明:渤海湾盆地新近系油气成藏具有它源供烃、储层发育、断层输导和晚期成藏等共性,但不同凹陷的成藏条件差异较大;自盆地外围凹陷向渤中凹陷,新近系的供烃层系变多变新,新烃源岩层的贡献逐渐增大,盖层质量逐渐变好,新近系油气输导方式主要有通源断层直达、次级断层调整和混合输导式3种;油气聚集模式概括为"原生供烃-通源断裂输导-构造控圈"披覆带聚集模式、"次生供烃-浅部断裂输导-断层控圈"浅凹带聚集模式及"混合供烃-复式输导-不整合控圈"斜坡带聚集模式3类;披覆带模式成藏条件最优越,适于新近系大规模油气聚集,而分别受保存条件、输导条件制约的斜坡带、浅凹带聚集模式,新近系油气相对不甚富集。 相似文献
26.
东营凹陷博兴地区油气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东营凹陷博兴地区与凹陷中北部的油气成藏特点、油气富集规律及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处在凹陷西南边缘的特殊位置,其成藏条件不如北部地区,纵向上油气主要富集于沙四、沙三层段中,平面上主要富集于正向构造带中。油气的富集层位具有东、北部深且相对富油,西、南部浅且相对寓气的特点;天然气主要富集于凹陷边缘外环带。油气藏类型具一定的展布规律。区域构造背景控制了油气运移的指向,油气源条件制约着油气的富集程度,断层和生储盖配置控制了油气的纵向运移和富集层系。 相似文献
27.
28.
高青地区油气藏类型和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蒋有录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2(4):30-34
以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西南缘陡坡与青城凸起过渡地区的高青油气田为例,分析了凹陷与凸起的边缘地区的油气藏类型及其分布特征,研究区油气藏类型丰富多样,尤以地层圈闭油气藏发育为特征,除砂岩油气藏外,还存在大量火成岩相气藏。不同构造单元的成藏机制,油气藏类型及油气特征表现明显差异,油气主要沿凹陷与凸起之间的高青大断裂富集,呈条带状分布;而远离大断裂,油气的富集程度急剧变差,研究区的油气藏类型及分布特征在渤海 相似文献
29.
利用二维盆地模拟软件BasinMod 2 D对四川盆地东部地区五百梯构造石炭系天然气的运聚成藏史进行了模拟。剖面模拟研究表明 ,志留系烃源岩分别于 2 10Ma前和 171Ma前开始进入生油、气门限 ,在 180~16 5Ma及 16 9~ 15 9Ma时处于生油、气高峰 ;于 175Ma前及 16 7Ma前进入排油、气门限 ,在 170~ 15 0Ma和16 6~ 16 1Ma处于排油、气高峰阶段。气藏内的油气运聚史可分为 3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 172~ 16 5Ma ,原油首先在古隆起中聚集 ,形成古油藏 ;第二阶段为 16 5~ 16 0Ma ,源岩排出的天然气驱替已聚集的原油 ,形成古油气藏 ;第三阶段为 15 0~ 135Ma,原油裂解为天然气 ,形成古气藏 相似文献
30.
济阳坳陷第三系不整合结构矿物学与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整合是由多个结构层组成的地质体,不同结构层具有不同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不整合结构层特征对地层油气藏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根据济阳坳陷部分第三系不整合结构层的岩心观察、矿物及元素分析等,将不整合风化带划分为3类结构:I1型结构,I2型结构和Ⅱ型结构。系统分析了不同风化带结构层的矿物学、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化学风化指标对风化壳岩石风化程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风化壳岩石风化程度的差异,导致不整合不同结构层呈现不同的矿物学特征,不整合结构层风化岩石相比未风化岩石具有富Al,Fe,Mn,Ti而贫Ca,Mg等特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