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23篇 |
免费 | 348篇 |
国内免费 | 450篇 |
专业分类
化学 | 513篇 |
晶体学 | 6篇 |
力学 | 127篇 |
综合类 | 23篇 |
数学 | 201篇 |
物理学 | 666篇 |
综合类 | 198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5篇 |
2023年 | 55篇 |
2022年 | 73篇 |
2021年 | 86篇 |
2020年 | 53篇 |
2019年 | 74篇 |
2018年 | 83篇 |
2017年 | 53篇 |
2016年 | 66篇 |
2015年 | 83篇 |
2014年 | 179篇 |
2013年 | 132篇 |
2012年 | 150篇 |
2011年 | 157篇 |
2010年 | 184篇 |
2009年 | 198篇 |
2008年 | 187篇 |
2007年 | 223篇 |
2006年 | 173篇 |
2005年 | 142篇 |
2004年 | 118篇 |
2003年 | 107篇 |
2002年 | 76篇 |
2001年 | 88篇 |
2000年 | 84篇 |
1999年 | 92篇 |
1998年 | 62篇 |
1997年 | 53篇 |
1996年 | 58篇 |
1995年 | 42篇 |
1994年 | 51篇 |
1993年 | 25篇 |
1992年 | 24篇 |
1991年 | 30篇 |
1990年 | 37篇 |
1989年 | 35篇 |
1988年 | 28篇 |
1987年 | 23篇 |
1986年 | 16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12篇 |
1983年 | 12篇 |
1982年 | 10篇 |
1981年 | 11篇 |
1980年 | 6篇 |
1979年 | 5篇 |
1962年 | 7篇 |
1959年 | 5篇 |
1957年 | 5篇 |
1956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5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142.
用定量体积排除色谱方法研究了过渡金属Fe(Ⅲ)、Co(Ⅲ)、Cu(Ⅱ)、Ni(Ⅱ)的乙酰丙酮螯合物在四氢呋喃溶液中的加合和缔合行为。在溶液中乙酰丙酮钴(Ⅲ)以单个螯合物分子的形式存在,乙酰丙酮铜(Ⅱ)和乙酰丙酮铁(Ⅲ)与溶剂加合生成加合物,乙酰丙酮铁(Ⅲ)除加合物外还存在缔合度为2-10的多分散缔合物,乙酰丙酮镍(Ⅱ)水合物在四氢呋喃中产生了加合交换作用,同时存在缔合度为6左右的缔合物。色谱数据给出了螯合物、加合物及缔合物 相似文献
143.
通过脉冲微型反应催化色谱装置,考察了正己烷在Pt/Al2O3和Pt-Dy/Al2O3催化剂上的转化反应:用TPD、TPR和HOT技术研究了Pt-Dy/Al2O3催化剂的表面性质。 相似文献
144.
以壳聚糖(CS)为抗菌剂和三醋酸纤维素(CTA)为基膜材料,通过液-液共混和相转化成膜技术制备了三醋酸纤维素/壳聚糖共混反渗透膜(CTA/CS-RO),以改善醋酸纤维素反渗透膜的抗菌性能.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扫描电子显微镜、水接触角、X-射线衍射光谱等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CTA/CS-RO中CS与CTA之间存在氢键作用,并且CS随着双扩散过程向膜表面迁移;膜厚度随着CS含量的递增而减小,横断面结构由指状孔转变成海绵状.CS的添加有利于共混膜亲水性、水通量和力学性能的提高.当CS含量为0.75%~1.00%时,膜样品在保持较高的盐截留率(R90%)的同时其断裂伸长率和结晶度没有显著变化.动态接触抗菌测试结果表明,CTA/CS-RO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具有抑菌作用.特别地,当CS含量为0.75%~1.00%时,膜样品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分别为65%~72.5%和16%~51%.综合分析,CTA/CS共混反渗透膜制备过程中CS的加入量保持在0.75%~1.00%时膜的综合性能最优. 相似文献
145.
146.
147.
氯化钠存在下丙醇-碘化钾体系萃取分离铂、钯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研究了氯化钠存在下丙醇-碘化钾体系对铂(Ⅱ)、钯(Ⅱ)萃取行为及体系在盐酸介质中的分相条件。在盐酸介质中,体系可同时萃取铂(Ⅱ)、钯(Ⅱ),萃取率分别为99.8%、99.4%,方法可用于从贱金属中分离铂、铯 。对阳极泥、砂铂矿、废催化剂样品中的铂、钯进行了分离,分析结果与其它方法相符,并对萃取机理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8.
两相催化体系中辛烯的氢甲酰化反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考察了反应温度、膦/铑化、表面活性剂种类及浓度、CO/H2压力比等因素对水溶性铑-膦配合物RhCI(CO)(TPPTS)2催化剂催化1-辛烯、2-辛烯氢甲酰化反应活性的影响,并选择出了优化的反应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在该体系中表面活性剂的结果是影响RhCI(CO)(TPPTS)2催化2-辛烯转化率和选择性的重要原因,并对在两相体系2-辛烯氢甲酰化反应中表面活性剂十四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BDAC)明显优于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9.
150.
自从1985年Kroto等人1发现C60等碳原子簇以来在化学、物理以及材料科学掀起了富勒烯的研究热潮2。目前富勒烯配合物的制备及其性质的研究是富勒烯化学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3~5人们正致力于探索富勒烯各类衍生物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依赖关系以期合成出具有特殊性能的富勒烯配合物为富勒烯的实际开发应用奠定基础。本文合成表征了C60RuH2COPPh3配合物研究了其氧化还原特性。1实验部分1.1C60RuH2COPPh3的合成合成按下列反应进行RuCl3+3PPh3+HCHORuH2COPPh33RuH…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