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88篇
  免费   342篇
  国内免费   403篇
化学   457篇
晶体学   8篇
力学   123篇
综合类   20篇
数学   159篇
物理学   635篇
综合类   1931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168篇
  2013年   121篇
  2012年   149篇
  2011年   150篇
  2010年   178篇
  2009年   191篇
  2008年   181篇
  2007年   226篇
  2006年   163篇
  2005年   140篇
  2004年   109篇
  2003年   106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79篇
  1999年   86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55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11篇
  1979年   5篇
  1977年   5篇
  1962年   7篇
  1959年   5篇
  1957年   5篇
  1956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41.
水合醋酸铈直接热分解制备超细氧化铈及其抛光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Ultra fine ceria was prepared by calcining hydrate cerium acetate. The effects of pyrolysis temperature on the particle size, morphology,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loose packing density of ceria were investigated, and the removal rate of optical glasses polishing by ceria was determin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with the increase of pyrolysis temperature, the loose deposit density and crystallinity increases and the specific surface area decreases, however, the particle size decreases firstly and then increases, the minimum medium particle size D50 is 0.47 μm at pyrolysis temperature of 1 000 ℃. The SEM images of ceria prepared by the decomposition at 800 ℃ or at 1 100 ℃ show porous powders or quasi-sphere small particles with loosely agglomeration, respectively. It was found that the removal rate varied with pyrolysis temperature in preparation of ceria and the property of glass polished. The removal rate for three kinds of glasses was in the order of ZF7> F1> K9, and the maximum value appeared at around 1 000 ℃ for ZF7 and F1, and at around 1 100 ℃ for K9.  相似文献   
42.
程时标  李凤仪 《分子催化》1996,10(5):333-338
通过脉冲微型反应催化色谱装置,考察了正己烷在Pt/Al2O3和Pt-Dy/Al2O3催化剂上的转化反应:用TPD、TPR和HOT技术研究了Pt-Dy/Al2O3催化剂的表面性质。  相似文献   
43.
二点滴定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大伦  程春华 《分析化学》1998,26(11):1376-1379
就二点滴定法的原理,方法和应用进行了讨论,导出了二点滴定法计算公式。讨论了滴定剂加入量与测定结果准确度的关系。已用本法对标样样液及试样进行了多次测定,测定结果相对误差及相对标准偏差约0.2%。本法简便,快速,准确,且昨达于任何滴定类型的通用方法。  相似文献   
44.
受控源作用分析程道林1房建州2(1徐州师范大学物理系,徐州,221009;2徐州教育学院物理系,徐州,221006)独立源作为电路的输入,代表着外界对电路的作用,在电路中起激励的作用.而受控源则不同于独立源,其电压或电流不是定值,也不是给定的时间函数...  相似文献   
45.
在阐述长春市南部双阳区吊水壶岩溶洞穴群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该区发育岩溶洞穴群的地质环境、成因和形成时代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6.
应用INDO/S半经验量子化学方法,对簇合物离子Mo3S和Mo3S4Mn+(M=Fe、Ni,n=4;M=Cu,n=5)分别进行分子轨道计算。根据计算得到的簇离子中的原子表观电荷和成键指标,说明Fe、Ni、Cu+与Mo3S成键作用的相对强度依次是Fe-Mo>Ni-Mo>Cu+-Mo。比较了用含组态作用的INDO/S方法计算得到的电子跃迁能与实验得到的电子吸收光谱值,并讨论了吸收峰归属情况。对于M为Fe、Ni的簇离子Mo3S4M4+,最低能量的电子跃迁吸收峰起源于异金属间电荷转移跃迁(MM’CT);而Mo3S4Cu(5+)簇离子观察到的吸收峰主要是Mo3S芯的局域内电荷转移跃迁。根据理论计算结果,由Cu+离子到Mo3S的电荷转移跃迁谱线,大约在46000cm-1以上才能观察到吸收峰。从Mo3S4Fe4+次低能量吸收峰的实验值16600cm-1和理论值16500cm-1与Mo3S的最低能量吸收峰的实验值16600cm-1和理论值16900cm-1比较,表明无论从理论上或实验上都能证实簇离子Mo3S4Fe4+在能量为16600cm-1处的吸收峰是起因于Mo3S芯的局域内电荷转移跃迁。  相似文献   
47.
新型生物素标记的蓝萼甲素可以作为潜在的、基于生物活性的靶标蛋白质的探针.利用原位Cu(I)催化的叠氮-炔环加成反应,以高区域选择性和较高收率合成了系列蓝萼甲素的生物素长链轭合分子.研究发现,在优选的反应条件下,原位还原生成的Cu(I)可以很好地被溶剂化,从而展现了高催化活性.本方法较好地解决了针对双长链的叠氮-炔环加成收率普遍较低的问题,简便,条件温和,同样适用于其他以三氮唑链接的长链双功能分子的合成.  相似文献   
48.
由於性能上的優點,生產量最大的丁苯橡膠,近年來已逐漸趨向於使用低溫聚合產物。高聚物的性質与高分子的分子量、分子量分佈以及化學結構有着密切關係,高溫聚合的丁苯橡膠分子量分佈測定的結果,從粘度數據推斷,約有25%的丁苯橡膠分子有顯著的支化或交聯。本工作對一個低轉化率(16%,試樣Ⅲ)和一個較高轉化率(66%,試樣Ⅰ)的低溫(5°)乳液聚合的丁苯橡膠,用分級沉澱和粘度法測定了它們的分子量分佈。  相似文献   
49.
通过二乙氧基硫代磷酰氯与对苯二胺反应生成了标题化合物N,N'-二(二乙氧基硫代磷酰基)-1,4-苯二胺,并应用元素分析, FTIR及1H NMR对标题化合物进行了表征. 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其晶体结构, 同时应用TG分析法对其热性能进行了分析. 标题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Mr=412.42, 为正交晶系, Pbca空间群, 晶胞参数为a=0.86936(16) nm, b=1.2787(2) nm, c=1.8897(3) nm, β=90°, V=2.1006(7) nm3, Z=8, Dc=1.304 g/cm3, μ(Mo Kα)=0.425 mm-1, F(000)=872, S=1.052. 最终偏离因子R=0.0628, wR=0.1860, 可观测衍射点1852个[I>2σ(I)]. 该晶体通过对苯二胺连接并以中心对称分布, 并形成层状结构, 且存在弱的分子内氢键N—H…S. TG分析表明该化合物有很好的热稳定性及成炭性, 通过其阻燃聚丙烯腈表明, 该物质是一种高效能的膨胀型阻燃剂.  相似文献   
50.
通过脉冲微型反应催化色谱装置,考察了正己烷在Pt/Al2O3和Pt-Dy/Al2O3催化剂上的转化反应;用TPD、TPR和HOT技术研究了Pt-Dy/Al2O3催化剂的表面性质.结果表明,Dy和Pt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并发生电子效应和几何效应,但Dy的掺入未改变Pt/Al2O3催化剂表面固有的吸附中心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