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化学   1篇
综合类   1篇
综合类   1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豆豉是一种以大豆作为原料经过微生物发酵而形成的传统发酵食品.在发酵过程中,蛋白酶产生菌是其优势菌株并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传统曲霉型豆豉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初筛和复筛,筛选获得1株高产蛋白酶的菌株,经测定其酶活力为2231 U·L-1.通过生理生化及16S DNA分子鉴定该菌株为解淀粉芽孢杆菌.获得的高活力蛋白酶产生菌将为后续制作风味良好的豆豉提供基础,同时也为工业化生产蛋白酶提供菌种资源.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传统曲霉型豆豉菌群分离纯化,结合刚果红显色及DNS筛选法,共得到高产β-甘露聚糖酶且形态学差异较大的细菌4株、真菌1株,其中真菌的酶活力为2 016 U·mL-1.经过序列鉴定与比对,细菌鉴定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不同种,真菌为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酶学性质研究表明:黑曲霉的最适温度和pH值分别为60℃和5.0;4株芽孢杆菌最适作用温度和pH值范围为40~55℃和6.0~7.0,其中1株芽孢杆菌在65℃时保温240 min或在pH值为9.0时保留30 min,残留相对酶活仍可达61.4%或84.3%.  相似文献   
13.
豆豉是中国特色四大传统大豆发酵制品之一,其中产脂肪酶菌株对豆豉风味的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实验对传统曲霉型豆豉发酵过程中的脂肪酶产生菌株进行了研究,以发酵过程中的曲霉型豆豉为样品,通过对其分离纯化,得到高产脂肪酶菌株8号,并测出其脂肪酶活力为30 IU·m L-1.对该菌株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通过与NCBI数据库中ITS序列比对,发现该菌株与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的相似度达100%,鉴定该菌株为米曲霉.获得的高产脂肪酶米曲霉,对豆豉的风味有重要影响,并且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金属螯合载体一步纯化与固定化GL-7ACA酰化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金属鳌合亲和层析技术,以EIP-ARFG-IDA-Co2+为载体,从可溶性总蛋白中一步分离纯化具有His-tag标签的GL-7ACA酰化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固定化方面的研究,其固定化最适条件是150~200U/g给酶量与载体比,固定化时间16 h,固定化介质pH=7.0.固定化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50℃,最适反应pH为8.0.同时还考察了固定化酶的热稳定性、重复利用性及载体的重复使用等特性.  相似文献   
15.
固定化酶催化合成半乳糖寡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壳聚糖固定化米曲霉β-半乳糖苷酶,连续催化合成半乳糖寡糖(GOS),在填充床固定化酶反应器中,研究底物浓度、pH,反应温度和停留时间对GOS连续合成的影响,最佳反应条件为:底物浓度400g/L,反应温度50℃,pH5.8,停留时间35min,产物的最高得率为62%。  相似文献   
16.
雄烯二酮的生物转化过程受到较多因素的制约.通过响应面优化耐底物突变株MN4培养基的主要成分以提高转化过程中AD的产量.在摇瓶培养条件下,通过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发现玉米浆、NaH2PO4、豆油是菌株MN4降解植物甾醇产生雄烯二酮的主要因素.采用最陡爬路径逼近最大响应面区域,然后利用响应面法进行回归分析,对分支杆菌转化成植物甾醇生成雄烯二酮的培养基进行优化,确定最佳培养基组成.实验分析表明,转化培养基的最佳组成为:玉米浆2%、NaH2PO40.07%、豆油14.49%.利用该培养基进行发酵转化验证实验,雄烯二酮平均生产量达到6.23 g·L-1,生物转化率为55.3%,比原始生成水平(4.65 g·L-1)提高34%.  相似文献   
17.
工业生产中微生物细胞在发酵结束后常被作为废弃物丢弃,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对废弃细胞进行破壁处理,废弃菌体水解液可替代酵母膏作有机氮源用于发酵产腈水合酶.通过采用超声波、冻融、热碱3种方法破碎细胞,测定水解液中氨基氮含量的高低,确定选择热碱法为最佳细胞破碎方法.通过正交实验选出最优破壁条件为:N aOH加入量5g.L-1,水解温度100℃,水解时间1.5h.在最佳破壁条件下,细胞破碎液中氨基氮含量为24.5 g· L-1.并考察了酵母膏与水解液的不同配比对腈水合酶发酵酶活的影响,确定了酵母膏与废弃菌体水解液的最佳配比为3:2.实验结果表明:利用热碱法处理废弃菌体的水解液作为氮源部分代替酵母膏,发酵酶活为1 063万U·mL-1,而完全利用酵母膏作为氮源的发酵酶活为1 055万U·mL-1.  相似文献   
18.
从活性污泥中驯化、筛选并分离出1株能有效去除氨氮的菌株LX 1-3,经过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鉴定该菌株为副球菌属(Paracouccus sp),NCBI Gen Bank登录号为MH156598.对该菌株进行反硝化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该菌培养的最适条件为30℃,最适p H值为7. 0~7. 3,48 h后脱氮率为30. 7%.将该菌与1株高耐盐季也蒙毕赤酵母(KX447139)搭配,脱氮效率有显著提高.在好氧条件下,按照好氧反硝化菌与高效耐盐菌1∶1的接菌量配比接入污水中,30℃反应48 h后,氨氮去除率为86. 36%.该研究为提高污水脱氮处理效率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