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13篇
  免费   279篇
  国内免费   312篇
化学   342篇
晶体学   14篇
力学   169篇
综合类   17篇
数学   113篇
物理学   558篇
综合类   1891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96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132篇
  2013年   108篇
  2012年   108篇
  2011年   134篇
  2010年   117篇
  2009年   164篇
  2008年   138篇
  2007年   153篇
  2006年   156篇
  2005年   136篇
  2004年   130篇
  2003年   87篇
  2002年   87篇
  2001年   82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79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63篇
  1996年   53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53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47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42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26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6篇
  1978年   4篇
  1964年   4篇
  1963年   8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3篇
  1956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1.
Intrinsic luminescence from metal nanostructures complements conventional scattering and absorption behaviors and has many interesting and unique features. This phenomenon has attracted considerable research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because of its various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this review, we discuss recent advances in this field, summarize potential applications for this type of luminescence, and compare theoretical models to describe the phenomena. On the basis of the excitation process, the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and corresponding applications are summarized briefly in three parts, namely,continuous-wave light, pulsed laser, and electron excitation. A universal physical mechanism likely operates in all these emission processes regardless of differences in the excitation processes; however, there remains some debate surrounding the details of the theoretical model. Further insight into these luminescence phenomena will not only provide a deeper fundamental understanding of plasmonic nanostructures but will also advance and extend their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92.
深化运筹学教学改革,促进应用能力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本科院校运筹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分析了运筹学课程特点以及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并从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出发,对教师自身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辅助教学、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运筹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3.
南方CASS地形地籍成图软件在土地整理设计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却不能完全满足设计制图的要求,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对CASS软件进行了二次开发,增加了土地整理模块,在实际工作中能较大提高设计制图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94.
小云峰水电站安装4台单机容量为2.5MW的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蜗壳为Q345D钢制,钢钣厚为16~36mm,共29节,总重23.5t。蜗壳的焊接均预热,预热温度为100~120℃,焊接采用分段、退步、对称焊,焊后进行后热处理,后热温度为200~220℃。通过实践认为:良好的焊接工艺是质量保证的前提。  相似文献   
95.
陈东东  杨雪 《科技资讯》2009,(18):117-118
本文探讨Ⅲ类围岩凿岩爆破设计,主要从工程地址情况,凿岩爆破参数的确定等几方面进行考证,进而得出相关实践数据,对围岩凿岩爆破设计有一定的考证作用。  相似文献   
96.
在采用溶剂热法制备磷酸锰锂的基础上,以蔗糖和石墨烯为碳源,制备了裂解碳和石墨烯含量不同的磷酸锰锂/碳/石墨烯复合材料,研究了裂解碳和石墨烯对材料性能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对材料的形貌进行了表征。裂解碳包覆可以提高LiMnPO4纳米片表面的电子导电性,对于材料性能的改善起到主要的作用;石墨烯可以提高纳米片之间的电子和离子导电性,改善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电化学测试表明,当裂解碳含量为4%、石墨烯含量为2%时,LiMnPO4电极具有较好的电化学性能,在0.5C下的放电比容量为139.1 mAh·g-1,循环100次后,容量保持率为93.6%。与添加单一碳和单一石墨烯的LiMnPO4电极相比,该电极在0.5C下的放电比容量分别提高了35.0%和48.6%。  相似文献   
97.
反应温度对加氢残渣油四组分含量和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沙轻减渣为原料,在高压釜内研究了不同反应温度下加氢反应前后渣油的四组分含量及其结构组成变化。结果表明,加氢残渣油中的饱和分含量明显增加,而芳香分和胶质的含量均降低,四组分含量随反应温度的升高均呈现规律性变化。加氢后四组分的H/C摩尔比和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均降低,芳碳分率增加。随反应温度升高,四组分的H/C摩尔比和平均相对分子质量降低,烷基碳分率降低;芳香分、胶质和沥青质的芳碳分率增加;胶质和沥青质的总环数和芳环数均降低。渣油加氢过程中四组分都发生了明显的氢解和脱烷基反应。加氢反应中,胶质和沥青质结构单元间的各种桥键可发生明显地断裂,导致其结构单元数减少,且结构单元数随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减少。  相似文献   
98.
为评估基于单矢量水听器的方位估计能力,在黄海海域对矢量水听器进行实验。矢量水听器吊放于接收船尾部,采用平均声强器和复声强器方位估计方法,并提出以概率密度值最大的方位角作为目标方位估计值的具体处理准则,对恒定方向、匀速行驶的目标船方位进行估计,并求出两种方法的方位估计误差。结果表明,水听器布放深度10 m时,对正横距离为0.42 km的航速10 kn的目标船,平均声强器方法的水平方位角估计误差18°,极角估计误差为5°,可以在离目标船最远1.17 km处估计其方位;复声强法的水平方位角估计误差为13°,极角估计误差为8°,可以在离目标船最远2.35 km处估计其方位。在有接收船的噪声干扰情况下,复声强器比平均声强器方法估计的方位更准确,可以对更远处的噪声源进行方位估计。  相似文献   
99.
结合图的支配集与其他相关条件,证明了如下结果:(1)设G是无环连通图,如果G中含有一个子图为轮W,且V(W)={x,y1,y2,,yt}(t≥3)为图G的一个支配集,则图G是上可嵌入的.(2)设G是无环连通图,如果G中含有一个子图为完全二部图D=(X,Y;E),且V(D)=X∪Y为图G的一个支配集(其中|X|≥3,|Y|≥4),则图G是上可嵌入的.  相似文献   
100.
在神光Ⅲ主机装置上,利用已经建成的两个激光束组,开展了激光间接驱动内爆物理磨合实验,是神光Ⅲ主机装置首次出中子实验。实验采用1400μm×2100μm黑腔,500μm的塑料靶丸充1 MPa的DD燃料,激光从黑腔两端55°注入。实验获得的最高中子产额为9.7×108。实验结果表明,实验黑腔的耦合效率约为50%;使用的黑腔偏长,靶丸被压缩为"薄饼形";中子产额和激光能量正相关;中子发射峰值时刻主要依赖于烧蚀层厚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