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5篇
化学   54篇
物理学   1篇
综合类   34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0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31.
裂解汽油在ZSM-5沸石上的芳构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连续流动反应装置,考察了裂解汽油在HZSM-5与金属元素改性的HZSM-5上的芳构化反应,发现锌改性后提高了液体产物中芳烃的收率。为了克服裂解汽油中含硫含焦杂质的影响,提出了获取芳烃的有效工艺:蒸馏除焦-加氢预脱硫-氢气氛下芳构化反应-冷凝产物。用氨吸附的程序升温脱附法,将催化剂的酸性质与其催化芳构化作用进行关联,认为Zn改性后的HZSM-5催化剂具有较温和的酸中心,可能是其芳构化高活性与高选择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32.
铜、锰氧化物的表面过剩氧及其甲苯催化燃烧活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负载型Cu-Mn-O催化剂对烃类深度氧化的活性,并将XRD分析、电子探针考察和表面过剩氧浓度的分布测定等结果与催化剂活性进行了关联.以甲苯催化燃烧为模型反应,除用常规的微反考察其动力学性质外,还用脉冲反应技术研究了表面过剩氧的氧化功能和甲苯的吸附等.Mn/Cu原子比为0.88~0.9时,催化剂活性最好.这是由CuO和CuMn2O4的功能匹配决定的,后者提供与催化作用有关的表面过剩氧,前者促进甲苯的吸附.对催化剂的作用机理也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3.
以异丙叉丙酮(MO)选择性加氢得到甲基异丁基酮(MIBK)作为模型反应,进行了固体催化剂的设计。研究结果表明,大孔径小比表面的浮石是较好的载体,Ni作为主要活性组份对C=C和C=O键有较高的加氢活性,但选择性低,以Cu和Cr对Ni/浮石进行了改性,对Ni/浮石,Ni—Cu/浮石,Ni—Cr/浮石,Ni—Cu—Cr/浮石等催化剂进行了研究。TPD研究表明,Cu可降低H_2,MO,MIBK的吸附量,增加H_2和MO的T_m,降低MIBK的T_m,Cr可增加MO的吸附量,降低H_2,MIBK的吸附量,由于Cu和Cr的协同作用,使MIBK的T_m下降约45℃,热分析研究表明,Ni—Cu—Cr/浮石的还原温度必须大于320℃。SEMS研究表明Cu和Cr增加了催化剂表面的分散度和均匀性,这些结果解释了Ni—Cu—Cr/浮石催化剂对不饱和酮加氢具有较高活性和选择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34.
Pd/Al2O3催化剂的高温热烧结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赫崇衡  汪仁 《催化学报》1997,18(2):93-96
以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为背景,用溶胶-凝胶法和浸渍法制备了低负载量贵金属单钯燃烧催化剂。通过XRD宽化法检测了在1273K的模拟反应气流中烧结24h后催化剂上Pd晶粒大小的变化。  相似文献   
35.
运用TP-FT-IR技术研究了CO、NO、NO+CO在负载型Cu-Fe-Ce-O(Ⅰ)和Cu-Fe-O(Ⅱ)催化剂上的吸附行为。研究表明,NO具有比CO更强的吸附能力,可与表面氧反应生成硝基、亚硝酸盐、硝酸盐等物种.在NO+CO反应过程中,在催化剂表面存在(CO.NO)*表面络合物(2400—2430cm ̄(-1))和NCO*(异氰酸盐)表面物种,其关系为:CO*+NO*→(CO.NO)*+*→NCO*+O*.在(Ⅱ)中加入铈,能提高CO在表面的吸附强度,使NCO*的稳定性下降,同时对NO在表面的吸附产生影响。根据研究的结果,提出了NO+CO在模型催化剂上的表面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36.
37.
CuO在TiO2载体表面上的分散状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柏存  汪仁 《催化学报》1992,13(6):425-431
  相似文献   
38.
以氪为吸附质,进行了文题的研究。结果表明:当样品管容积小于15cm~3时,在BET相对压力范围内热扩散效应可以忽略;试样的表面积小于0.5m~2对,20分钟即能达到吸附平衡;比表面积为0.01—5m~2/g的试样都能得到接近高斯分布的峰形,不出现反常峰,具有良好的BET直线。  相似文献   
39.
氧化铈,氧化铜表面氧种的TPR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冠忠  汪仁 《化学通报》1993,(10):35-37
在氧化物催化的氧化还原反应中,催化刘表面上的氧物种对整个催化反应起着关键的作用,不同的表面氧物种将对氧化还原反应的产物产生影响。目前人们普遍认为的表面氧物种有:O_2、O_2~-、O~-和O_3~-(在低温时存在),它们的关系是:O_2(吸附)→O_2~-(吸附)→O~-(吸附)→  相似文献   
40.
采用XRD,顺磁共振(ESR),Mossbauer和程序升温还原(TPR)技术对负载型Cu-Fe-O(Ⅰ),Cu-Fe-Ce-O(Ⅱ)催化剂的固相结构及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Ⅰ)中主要存在Fe2CuO4,CuO和颗粒度小于13 nm的Fe2O3相.随着焙烧温度的升高,CuO晶相逐渐消失,Fe2CuO4的晶相长大.(Ⅱ)中Ce的存在,能提高Cu2+的浓度,抑制CuO和Fe2CuO4晶相的生成,能消除催化剂中Cu-O与Fe-O中氧在还原时的差异,但抑阻Fe2O3晶相生成的效果不明显.在800 ℃的高温环境中,Ce的存在能有效地防止Fe2O3颗粒的长大,提高催化剂中活性相的热稳定性以防止烧结,同时使催化剂的低温还原性能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